分享

国医大师张志远运用附子配伍寒凉药物验案举隅

 天健子 2023-03-25 发布于山西




编辑推荐语


附子性味辛温,历来都是温补命门之火的首选。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临证将附子与寒凉药配伍,治疗冷秘、阴痛等病证,拓宽了附子的临床应用范畴。文章对相关验案进行梳理分析,彰显了张志远教授寒热并用的用药特色
图片
【摘要】国医大师张志远临证遣方用药灵活不拘,善用附子配伍寒凉药物,以达到寒热同调、攻补并施的效果。如配伍大黄既可温散寒邪治疗冷秘,又可通经化瘀治疗阴痛;配伍石膏起到“阳中求阴”及“少火生气”作用,可治疗热病大汗伤阴;配伍败酱草可化气祛湿治疗带下过多;配伍天花粉可蒸化寒水治疗癃闭;配伍白芍既可温补命门治疗误汗亡阳,又可辛散祛寒治疗寒痹;配伍“三黄”(大黄、黄连、黄芩)可散结行滞治疗胸痞等。这些配伍经验拓宽了附子的治疗范畴,可供临床借鉴

图片

国医大师张志远悬壶济世七十余载,熟读经典,研习经方,临证对经方药物使用颇多,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善于运用附子,将其奉为经方药物十八罗汉之一,谓之“温里回阳罗汉”。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脾、肾经,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本草备要》谓之:“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张老在总结归纳先贤运用附子经验的基础上,对附子的配伍应用进行发挥,不拘泥于与人参、干姜、肉桂、桂枝等温热药组合,更是将辛甘大热之附子与大黄、石膏、败酱草、天花粉、白芍等寒凉药物共用,分别调理冷秘、阴痛、热病大汗伤阴、带下过多、癃闭、误汗亡阳、寒痹等疾患,用量在1060g不等。附子与寒凉药物配伍不仅发挥了寒热同调、双向治疗作用,还拓宽了附子的治疗范畴。张老寒热并用的用药特色为临证诊疗配伍提供了思路。

1 附子配伍大黄治疗冷秘、阴痛


图片
大黄性苦寒,主下气破瘀通便,《本草备要》载大黄:“大泻血分湿热,下有形积滞。大苦大寒。入足太阴(脾),手足阳明、厥阴(大肠、胃、心包、肝)血分。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其与附子合用,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该方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以细辛佐附子攻胁下寒结,借大黄涤荡之性导而下之。清代名医张路玉称大黄附子汤为“刚柔并济之和剂”,用之治疗禀质素虚之人体内寒邪久结之病症,患者体内阴寒成聚,故脉紧,偏于胁下,不通则痛,则脉弦。阳气闭阻,郁而发热,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宜此温下之法,方中附子之量巨大,为经方之最。张老临证将大黄用量进行灵活变化:量大则重在荡涤肠腑,配合附子温阳化积,治疗阴寒内结之冷秘;量小则重在祛瘀通络,配合附子温补命门,治疗阳虚络瘀之阴痛。

图片

医案1:冷秘案
1964年张老于蚌埠诊一妇女,主诉:便秘日久。刻诊:大便56d一行,干燥如羊粪状,排便困难,排便时间约1h,便后肛裂出血,伴腹胀难忍,温熨则舒;面色青,喜热饮食,畏寒,手足凉,苔白厚腻,脉沉弦紧。自述喝牛奶、蜂蜜、番泻叶均无效。即取大黄附子汤加味予之:炮附子(先煎)30g,细辛6g,大黄15g,芒硝(冲)10g。日1剂,水煎分3次服。患者服药后,当天即入厕排出大量臭秽粪便,下后如释重负,欢喜不已。
按:患者自述应用诸多通便方法均无效,可见治疗此类疾患不能单纯考虑肠道津亏。张老结合该患者面色青、脉弦紧等表现,推测其病机为寒邪久结于里,郁闭阻滞肠道气机,大肠失于传导以致便秘。张老认为:寒实内阻如同自然界风寒来袭、气温骤降之时水凝为冰,治之“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一方面必得以附子温阳散寒,“熔化冰块”,辅以细辛行气宣散通阳,“破寒解冻”;另一方面则由大黄荡涤肠腑,开利通道,辅以芒硝润燥软坚通便,使“阴寒冻结”下行而出。方中附子用量达30g之多,意在取壮热之火温化寒结,同时制约大黄苦寒之性;大黄用至15g之多,意在推陈出新,六腑以通为用,浊去则肝脾通畅,清阳得升,面色青、畏寒诸症迎刃而解。
张老晚年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多将此方用于白领阶层,此类人群因长期静坐,活动量少,气血循环不良而导致阳虚兼气机郁滞病证,表现为手足麻木、冰凉,纳呆,大便无力排出,甚至数日一行等。张老强调:此时重在温阳兼疏导气机,而非攻积破坚泻下,因此去芒硝,大黄也严格控制用量在2g之内,过则反利为害。一般处方为:熟附子15g,细辛6g,大黄2g,日1剂,水煎分3次服。若加当归15g养血、滑润谷道,取名为“黄附辛归汤”。
综上,大黄附子汤作为“刚柔并济之和剂”,以温下之法治疗久结之寒,临证应注意与“寒下之柔剂”三承气汤及“热下之刚剂”白散、备急丸相区别,并且要学习张老通过灵活调整大黄、芒硝用量,拓宽本方应用范围。

图片

医案2:阴痛案

1956年张老诊一40岁男性工人,主诉:会阴部潮热、隐痛日久。刻诊:慢性前列腺炎病史多年,尿等待、小便淋漓等症状进行性加重,后出现会阴部隐痛,伴排尿无力、夜尿多、阴囊潮热。面容憔悴,易疲劳,畏寒喜暖,脉沉微。给予大黄附子汤加味:炮附子30g,细辛10g,大黄3g,丹参15g,桂枝15g,三棱10g,制乳香6g,炒没药6g,䗪虫6g。日1剂,水煎分3次服。10剂后复诊,药后效佳,诸症缓解,上方用量减半,继服20剂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患者素体阳虚,无力推动,血行不畅,瘀血内停,以致经络、水道闭阻,经络不通则会阴部隐痛,水道失畅则小便淋漓艰涩难出。治宜扶阳散寒,温经通络,消积祛瘀止痛。《雷公炮制药性解》言附子:“其用走而不息,故于经络靡所不入……通行诸经”,又言“蒸热日久,瘀血停于经络,必得大黄以豁之”。因此张老遣用大量附子温化助阳,兼补命门,“以温散寒”,辅以细辛宣散寒饮;小量大黄活血祛瘀,通利导滞,“以下去积”,兼消积滞所化热邪;桂枝入肝经调木气,助肝疏泄,通经络而开痹涩;乳香、没药、丹参活血散瘀定痛;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䗪虫破血逐瘀。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使邪去而正不伤。

2 附子配伍石膏治疗热病大汗伤阴


图片
石膏性甘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治疗肺胃热病及暑热之首选。《长沙药解》载石膏:“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其古今极少与附子配伍,然遇大量汗出导致亡阴或兼有亡阳者,张老遣二者同用,取石膏养阴清热,配合附子温阳补命门,阴阳双补,救患者于危难。

图片

流行性热病或中暑患者,持续高热、大量汗出后,有口渴、身热、烦躁、脉虚等症状,张老给予人参白虎汤(人参10g,石膏60g,知母20g,炙甘草6g,粳米9g),加附子10g3剂,水煎日夜不停服。《医方考》言:“暑,阳邪也,中人则伤卫”,卫虚不能固表,故大汗出;汗后伤津,故口渴;表有暑邪,故身热;阳邪耗气,故脉虚。用性寒味辛、甘之石膏,寒可除热,甘以调胃,辛以解肌;人参、甘草补气;知母滋阴益肾,肾属水,火炎水干,所以滋其化源。在此基础上加用少量附子,既可补阳防脱,达到“少火生气”目的,又可起到阳中求阴作用,一举两得,实属点睛之笔。
至热病后期余邪未尽,仍有低烧,伴见身体虚弱、精神不振、汗出舌润、口不渴、脉微、四肢凉等表现时,张老嘱患者先啜竹叶石膏汤(石膏30g,竹叶30g,半夏6g,麦冬10g,党参10g,甘草6g,粳米60g),4h后再服小量四逆汤(炮附子10g,干姜6g,甘草10g)加人参15g。两方均水煎,分3次交替服用。患者处于热病后期,必然已经存在阴液大伤的情况,张老却着重强调“汗出舌润”这一表现,从“阳从汗出”的实际情况考虑,患者阳气必然也有所损伤,若不了解患者处于热病后期的前情,此处“脉微肢冷”加“舌润”极易被误解为亡阳表现,如《洄溪医案》言:“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参附)即死。”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不难看出,“汗出”而又“舌润”是热邪逼迫残存的阴液外泄为汗以及荣布于舌所致,恰恰说明此时患者仍为余热未除,即使阳气受损也切莫即用阳药。因此张老先用竹叶、石膏清除余热,党参、麦冬协同石膏滋阴分之亏,甘草、粳米调和胃气以缓石药下侵之性。此虽为病后余热,不能以生地黄、麦冬代替石膏,避免甘寒留邪,延长病程。竹叶石膏汤具有清化之功,是于余热未清之际立复真阴的首选。尔后用四逆汤温阳顾护,两方错时服用,可取得功专用宏的最佳效果,又恐温热药引起“壮火散气”的不良反应,故附子、干姜用量较小。

图片

3 附子配伍败酱草治疗带下


图片
败酱草味苦,性微寒,功专下泄。《本草纲目》言败酱草:“乃手足阳明、厥阴药也,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其与附子合用,见于《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原为治疗肠痈化脓之方剂,盖心气抑郁不舒,则气结于小肠之头,阻传导之去路,而为痈肿,即中医所谓“脏不容邪,则还之于腑也”。故以薏苡仁开通心气,荣养心境,佐以败酱草化脓为水,辅以附子“一开手太阳小肠之结,一化足太阳膀胱之气”,务令所化之毒从水道而出,其精微之奥,不可忽视。方中附子用量虽小,与败酱草相伍,却能温阳化水,祛除湿邪,恰对“带下俱是湿证”的病机,故张老将其改作汤剂,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以带下量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脾虚为本者配合苍术、芡实;伴湿热带下色黄者加黄连、黄柏、海金沙;有血性物者加小蓟、三七、鸡冠花;量多频下不止者加茯苓、白术、泽泻。
医案:带下案
张老于1981年诊一女子,主诉:带下过多伴腰酸。刻诊:带下如注,黄白夹杂,偶见血丝,气味恶浊。西医诊断为Ⅲ度宫颈糜烂,存在癌前病变,主张手术切除。但患者平素心慌气短,尿少便溏,身形瘦弱,担心手术治疗耗伤正气难以恢复,希望用中药调治。给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败酱草40g,炮附子6g,薏苡仁60g,白果20g,添入益气之品人参10g、山药20g,另加泽泻10g,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用10d,情况好转。药量减至一半,继饮30剂,症状全无,病理检查发现癌前病变已经消失。
按:患者脾肾气虚,无力蒸腾运化水液,致使湿邪凝聚下焦,阻滞气机,气机失畅,郁而化热损伤任、带二脉,形成大量黄白恶浊带下。方用大量败酱草清热泻浊;炮附子助阳温化水湿,同时防止大量辛凉苦寒之品损伤正气;薏苡仁、泽泻利水渗湿;白果收涩止带;人参、山药补气固本。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图片

4 附子配伍天花粉治疗癃闭


图片
天花粉味微苦,性寒,入肺经,能生津止渴,《长沙药解》谓其:“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生津,止渴润燥,舒痉病之挛急,解渴家之淋癃。”附子、瓜蒌本属中药配伍十八反药物,然而《金匮要略》载有瓜蒌瞿麦丸,由天花粉、茯苓、山药、瞿麦、附子组成,治疗小便不利、水蓄膀胱证。张老经数十年临床验证,处方附子、瓜蒌同用,未见不妥。仲景方下论述“小便不利”“其人若渴”表现,一方面因肾气虚无力蒸腾气化津液,气不化则水不行,水液积于下焦,故小便不利;另一方面因肾虚对肺主行水功能的促进作用减弱,肺不布津,从而导致体内水液蓄积,积久化热,故胃燥口渴。此属胃中有热而腹中有寒的错杂证候,如《金匮要略心典》所言:“此上浮之焰,非滋不息;下积之阴,非暖不消。”张老据此将瓜蒌瞿麦丸改为汤剂,调理老年泌尿系统慢性炎症上热下寒证,有口渴兼小便不利表现的疾患。
医案:癃闭案
1959年张老于山东中医学院诊一老年男性,主诉:口渴、尿少。刻诊:小便时无热、痛现象,曾由他医诊断为非急性泌尿系感染,服导赤散、八正散乏效,患者自觉少腹硬、满、胀,易汗,每日仅小便2次。予瓜蒌瞿麦丸原方药物未有加减,拭目以观,用天花粉20g、茯苓20g、山药20g、炮附子10g、瞿麦15g。日1剂,水煎分3次服,共10剂。回访得知患者似书中所言感觉腹内温热,尿量大增,胀满症状解除。
按:此证以肾虚为本,膀胱气化不利为标。气为阳,阳得阴则化,小便由气化而出,因此溺窍又名“气门”。患者年迈,天癸竭,肾气衰,气门闭塞则小便不利。方中附子助下焦补命门,腹内温热实际为寒水遇热温化蒸腾之象;天花粉既清胃热,防止津液耗散,又能润肺生津,助肺通调水道,是解决津液失布口渴之佳品;瞿麦专通水道,使小便得利,腹胀自除;茯苓、山药补中焦脾土,使脾胃健运,津液得以正常输布。诸药合用,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清其源而并治其流,使气门得开,达到标本兼治效果。

图片

5 附子配伍白芍治疗误汗亡阳、寒痹


图片
白芍味酸,性微寒,善养阴和营、柔肝止痛。《本草经解》言附子“气味倶浓,阳也”,言芍药“气味倶降,阴也”。附子、白芍作为阴阳双补的配伍,常被张老投予两个方面:一则寒邪所致痛症,遣用《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调理脘腹虚寒冷痛;用附子芍药生姜汤调理筋骨肌肉关节风寒痹痛。二则风寒表证患者因服药大汗亡阳,此先失阴、随后亡阳,应阴阳双补,也取芍药甘草附子汤。上述三种疾患用方遣药虽不同,却有阴阳俱虚的相同病机,法当阴阳双补,因此均可取附子、白芍调治。
医案1:亡阳案
张老1974年于泰安诊一教师,主诉:大汗后恶寒。刻诊:因感冒自投麻黄汤加独活、荆芥、防风,3剂后汗出淋漓,衣衫尽湿,随后出现恶寒之象,盖三层棉被犹呼冷不已,口干、手足变冷、身体打颤。予芍药甘草附子汤:白芍30g,炙甘草20g,炮附子15g,水煎分3次服。3剂后患者感觉疲劳,精神不振。又加入人参15g,继饮4剂,恶寒、汗出停止,完全治愈。
按:此因外感后过度解表、大量汗出而致,为太阳与少阴合病。太阳病亡阳,责之于少阴不内守;少阴病恶寒,责之于太阳不外卫。遂遣附子攘外,招失散之阳;白芍安内,收浮越之阴;人参补气;甘草调和诸药。张老指出,此证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比桂枝汤加附子功力见上:芍药甘草附子汤中白芍量较大,养阴生津力强,配伍附子既阴阳双补又相互制约;桂枝汤加附子中桂枝汤本就能开鬼门、启腠理、透肌解表,再加白芍量小不能制约附子温热之性,难免重伤阴液,可谓雪上加霜。以核心药物的药量区分方剂作用,乃张老临床高明之处。

图片

医案2:寒痹案
1982年张老于南乐诊一患者,主诉:遍身关节剧烈疼痛4个月。刻诊:类风湿关节炎多年,久医未见起色。半年前受寒后疼痛加重,至今已难以忍受。素来身体瘦弱,手足凉。予附子芍药生姜汤加味:白芍40g,附子(先煎)40g,生姜30g,独活20g,没药10g。日1剂,水煎分3次服。患者连续服药10d,症状减轻。遂让其原方勿改,继服25剂,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患者素体瘦弱,为阴虚、血亏之人。血行于经络,走一身而达肢节,患者于血虚基础上感受风寒邪气,致使营血瘀涩,不能环行周身而暖肢节,是以手足凉且遍身关节疼痛。治宜补血养阴兼温阳散寒,方用附子扶阳祛寒,配合白芍补阴养血,辅以独活、没药祛瘀止痛,加生姜辅助附子散寒,并能防止恶心影响胃纳。诸药合用,酸辛相伍,温经散湿,标本同治。
另外,如《长沙药解》言:“治少阴病,四逆,腹痛用芍药加附子,法更妙矣。”对于虚寒型消化系统炎症、溃疡类患者,有腹内隐痛兼四肢觉凉,张老亦投辛酸温散之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常用组方:白芍30g,甘草10g,附子(先煎)10g,生姜9片,大枣10枚(切开)。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用59d。纳呆加炒山楂10g、炒神曲10g;疼痛较重加制乳香7g、炒没药7g、丁香6g;伴烧心、泛酸,白芍用量减半;已有溃疡者,乳香、没药用量均升至9g。诸痛皆属心火,《本草经解》认为:“白芍味苦清心,所以止痛”,配合附子等辛散温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临床所见消化道慢性炎症、溃疡患者,在病情长期反复发作过程中,往往大量应用寒凉性质的消炎类药物,损伤阳气,此处不单用附子,而是在用附子温阳的同时配合白芍养阴,意在阴中求阳,达到阴生阳长的目的。

图片

6 附子配伍“三黄”(黄芩、黄连、大黄)治疗胸痞


图片
附子与黄芩、黄连、大黄配伍,组成《伤寒论》附子泻心汤,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是附子配伍寒凉药物的典型代表。张老认为,此处“痞”指气分痞满,治宜宣散开泄、疏利气机。附子本不是泻心之品,但此处见恶寒汗出,说明阳气已经浮越于外,不能妄用苦寒泻热之品,而其痞未除,三焦郁热,必用苦寒之药,又恐患者虚寒骤脱,故用“三黄”泻三焦之热,附子彻上下以温经,以救亡阳为要义。张老临证常以此方调理气机瘀滞化火后出现的真实假虚病证,可由肝郁疏泄不利、脾虚胃肠滞塞不通等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在三焦火热伴胸腹闷、满、胀、堵等“心下痞”症状的同时又有自汗、恶寒等虚证表现。
医案:胸痞案
1970年张老于新汶诊一军人,主诉:胸闷、大便未解数日。刻诊:患者因夫妻争吵,感觉胸膈堵闷,胀痛不舒,食欲不振,口苦嘈杂,烦躁出汗,夜难入睡,大便数日未解。平素体弱自汗,恶风畏寒,脉沉。予附子泻心汤:黄芩6g,黄连6g,大黄9g,炮附子(先煎)15g。日1剂,大黄、黄芩、黄连用沸水浸泡,附子单煎取汁合入,连服3d,症消而愈。
按:患者素体阳虚基础上因情志不遂导致肝郁气滞化火,经气不利则痞闷胀痛不舒,肝失疏泄则汗出、大便不解,火热扰心则烦躁、失眠,此为虚实夹杂、寒热不调证候,治宜温阳开痞散结兼清热通下,因此遣用大黄通利消痞、调畅气机;黄芩、黄连苦寒清热,息其聚燔,治疗火热标证;附子温阳散寒,壮命门火,纠正素体虚寒偏颇,亦能预防阳虚不耐大量苦寒之剂攻伐。方中所采用的特殊煎服法巧意有二:一则久煎去除附子毒性;二则“三黄”以泡代煎,取其气而弃其味,旨在消痞散气分郁结,而非荡涤实邪。附子量大,超过大黄,可避免产生泻下虚脱危症。依此,附子并不影响“三黄”发挥效能,也不因其热性在方内减弱泻火的功效,巧妙之至。

图片

7 小结


图片
附子性味辛温,历来都是温补命门之火的首选,张老对其温阳作用进行拓展延伸,将其与诸多寒凉药物配伍,再通过灵活调整药量,使这些配伍的治疗范畴远大于其中单药,配合其他对症方药,最终达到寒热同调、攻补并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