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阳古隆中造假事件(古隆中在襄阳还是南阳)

 古城布衣 2023-03-25 发布于河南

目前是有很多朋友们对于襄阳古隆中造假事件这个信息比较感兴趣,那么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古隆中在襄阳还是南阳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会喜欢哦。

襄阳古隆中造假事件(古隆中在襄阳还是南阳)

在1700年来的历史中,世所公认诸葛亮躬耕地在东汉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今天的襄阳隆中!

一、隆中是正史中唯一记载的躬耕地!

正史《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注《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即躬耕陇亩所在地为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这是史书最早关于躬耕地的记载,也是唯一记入正史的记载。

二、隆中有着1700多年连续不断的史料记载。

东晋《蜀记》云:“(西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永兴为晋惠帝司马衷的年号,距诸葛亮死时约70年,此为最早之记载。南宋王象之编撰的《舆地碑记目》记载: “襄阳府碑记,诸葛武侯故宅碣,晋李兴撰。”可见直到南宋李兴刻的这块碑还在襄阳。

郦道元《水经注》“'隆中’,在今襄阳县西二十里。襄阳故城即今县治。沔水经'隆中’,历孔明旧宅,即至襄阳城。” “沔水(即汉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萧梁鲍至《南雍州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云: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暑)台。……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唐《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从荥阳太守任上回襄阳后,给桓温弟秘信中说:“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白沙,思风雏之声……“这是隆中之名第二次记入正史。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此正是隆中所在地。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初,琅邪诸葛亮襄阳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襄沔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于隆中诸葛故宅立碑表庐,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蜀诸葛亮居隆中躬耕,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北宋庄绰撰《鸡肋编》记载:“今州城(襄阳)在岘、万两山之间......去三顾门四里山下乃王粲井,石栏有古篆刻,今移在州宅后圃。过山十余里,即隆中孔明故居之地,亦有祠,其前小山名作乐,相传躬耕歌梁甫吟于此......”

金李俊民撰《庄靖集》“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隆中,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二十里。\'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

南宋郑樵《通志》记载:“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南宋萧常《续后汉书.诸葛亮传》记载:“玄卒,遂家于南阳隆中......始亮在隆中,以管乐自许......南阳隆中,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

南宋朱熹撰《御批资治通鉴纲目》记载:“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初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卒,亮居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大明一统志》记载“隆中山,在(襄阳)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隆中书院,在隆中山。蜀汉诸葛亮尝寓此,后人因建庙祀亮,元改为书院......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诸葛亮家于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县志:山畔为草庐山,半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数人,下为躬耕田。”

三、其实,早在三国时期,一系列历史记载就间接否定了宛城卧龙岗是躬耕地的可能性。

三国时期的史书《魏略》记载:”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

汝南在宛城东,不在宛城北。汝南孟公威“欲北归“显然不是在宛城,如在宛城,只会说“东归”而不是“北归”。因此,诸葛亮与孟公威只能在汝南以南的当时荆州政治文化中心襄阳附近。

三国时期的史书《魏略》记载:“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

诸葛亮北行樊城见刘备,可以诸葛亮就在樊城以南的襄阳附近,绝不在樊城以北的宛城卧龙岗。

诸葛亮在《隆中对》亲口所言:”荆州北据汉沔....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当时刘表所领荆州地盘只能以汉江据守,显然管不到宛城,宛城在曹操手里。所以诸葛亮才会计划向宛城时攻。诸葛亮不可能到曹操地躬耕,刘备也不可能跑到曹操地盘三顾茅庐。所以三国史料早已否定了宛城卧龙岗。

更何况卧龙岗是躬耕地的说法只是从元代才开始出现,之前没有任何史料提到南阳的”卧龙岗“三个字!

四、南阳历代地方志都明确记载隆中是诸葛亮家、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三顾地。

《明嘉靖邓州志》说“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备因徐庶之言,三顾孔明于隆中。”

《清乾隆新野县志》“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清光绪南阳县志》说“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又说:“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实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其中还收有明《李东阳重修诸葛武侯祠记》说:“南阳府城西五里,卧龙冈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隆中)实在其界故也。”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说:“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诸葛亮小传》是1976年由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撰发行的介绍诸葛亮生平的书籍。由于当时没有利益因素的驱使,所以内容相当严谨,可信度极高。该书说:“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武侯祠简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出售的导游性宣传小册子。其中说:“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相传建于唐宋年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古柏亭、…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五、历代朝庭、政府官员都到隆中参观、祭祀,延续1700余年。

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坐镇襄阳的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诸葛武侯宅铭》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武侯故宅铭》。此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之祠堂。

到梁武帝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公元523年―公元530年),鲍至撰《南雍州记》中,记载他目睹“隆中诸葛亮故宅”,“今宅院见在”,及宅院“有旧井一,今涸无水”。鲍至还记载“齐建武(公元494年―公元498年)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

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维修隆中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载:“唐蜀丞相诸葛公碑,大中三年李景让撰,今在隆中。”)

唐光化五年(公元900年),唐王朝封诸葛孔明为武灵王,立改封诸葛亮武侯灵王庙碑,南宋《舆地碑记目》记载:碑今在隆中。

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灵王学业堂竣工,并刻碑纪其事。碑文由天福间襄州节度使安从进的观察判官李光图撰写。《复斋碑录》载:“《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李光图撰天福三年记碑,在于襄阳之伏龙冈”。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曾巩(公元1019年―公元1079年)在襄州(襄阳)为知州时,去隆中,写了《隆中》诗“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从湖北荆门去开封,路经襄阳游隆中,写下了著名诗篇《隆中》诗:“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南宋朝庭赐隆中诸葛亮庙“英惠庙额,并加仁济号”。据南宋《舆地纪胜》记载:“诸葛威烈武灵仁济王庙,在襄阳县伏龙山,唐光化五年封武灵王。乾道四年被旨以感应,赐英惠庙额加号仁济。李廌有诗云:夘金运徂徃,孔明隐隆中。又云:向非三顾重,自首田舍翁。”

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公元1189年),四川阳安进士、显谟阁直学士刘光祖奉诏从四川到临安(浙江杭州),专程绕道襄阳,拜谒隆中诸葛故居,撰写了《祭诸葛亮文》。

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公元1368年),广德寺书院迁至隆中称隆中书院。

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隆中十景”形成。成化初年,荆南道观察使吴绶维修隆中,增建了供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的“三顾堂”,并做“隆中十景诗”。明代大将王越谪居湖北安陆时到隆中游历,也曾作过“隆中十景诗”。上述诗文收录于《明万历襄阳府志》和《黎阳王太傅诗文集》。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重建隆中武侯庙,并御赐庙额“忠武”及春秋祭祀。比明代官祭卧龙岗武候祠早二十年。(详见收录于《明嘉靖南阳府志》的“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奏请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载碑记”。该碑记还明确记载嘉靖年间,汝南道右参政许复礼依隆中武侯祠惯例,向朝庭申请春秋祭祀卧龙岗武侯祠。)

明嘉靖乙酉年(公元1525年)正德进士徐咸任襄阳知府,到隆中拜谒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倾祀”(低洼狭小,房屋倾斜),“瞩目为之愀然(怆)”遂与监察史王秀共同发起重修诸葛武祠。(见明·郑杰《重修诸葛武侯祠记》)。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重修武侯祠,并购祠产,增建房层,立《重修碑记》一块,记载了隆中遭襄简王破坏以后的情况。碑阴刻诸葛亮画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郧襄观察使蒋兴芑重修隆中武侯祠。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明末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并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襄阳府事尹会一重修隆中武侯祠。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中宪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郧道兼理水利事务李敏学重修隆中武侯祠。

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1888年-公元1893年)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广总督裕禄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隆中武侯祠,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蒋中正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拔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1964年,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郭沫若,为襄阳古隆中题词:“诸葛草庐”“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例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

1965年1月,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为襄阳古隆中题写楹联:“卧龙遗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三顾频频天下计,一番吾对古今情。

1999年5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的“古隆中诸葛亮故居”。

六、1700年来隆中留下大量文人诗词。其中最早描写诸葛亮及诸葛故居的诗歌就是在隆中。

南北朝南陈诗人沈炯在从长安回乡路过隆中时,在诗歌《归魂赋》中写到:”历沔汉之逶迤,及楚郡之参差。望隆中之大宅,映岘首之沈碑。既缧然而就鞅,非造次之能窥。“这是最早描写诸葛亮故居的诗歌。

唐·皮日休《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过褒庸材靡有称…次韵》:伟哉泂上隐,卓尔隆中耨。始将麋鹿狎,遂与麒麟斗。 万乘不可谒,千钟固非茂。爰从景升死,境上多兵候。

檀溪试戈船,岘岭屯贝胄。寂寞数百年,质唯包砾琇。

唐·崔道融《过隆中》: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

唐·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图犹寂寞,嘉会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唐·陈子昂《岘山怀古》: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唐·李颀《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岘山枕襄阳,滔滔江汉长。山深卧龙宅,水净斩蛟乡。

唐·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汉皋古来雄,山水天下秀。高当轸翼分,化作英髦囿。暴秦之前人,灰灭不可究。自从宋生贤,特立冠耆旧。离骚既日月,九辩即列宿。卓哉悲秋辞,合在风雅右。庞公乐幽隐,辟聘无所就。只爱鹿门泉,泠泠倚岩漱。孔明卧龙者,潜伏躬耕耨。忽遭玄德云,遂起鳞角斗。

宋·司马光《和始平公郡斋偶书》:武侯暂为苍生起,长忆隆中卧旧庐。

宋·苏轼《隆中》: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宋·曾巩《隆中》: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宋·张耒《杂咏三首》:隆中卧龙公,平昔事耕钓。无言顾同侪,高视独长啸。

宋·宋庠《孔明》:汉家乱无象,贤才戢鳞翼。武侯霸王器,隆中事耕殖。堂堂刘豫州,介绍徐元直。一闻卧龙誉,三驾荒庐侧。

宋·杨万里《送丘宗卿帅蜀三首》:人似隆中汉卧龙,韵如江左晋诸公。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

宋·朱熹《次彦辅卧龙作》:瀑水源何处,高疑云汉通。泻时垂练直,落处古潭空。客寄诗能好,龙蟠意自雄。知君来岘首,为我说隆中。

宋·程颐《子直示以新诗一轴偶为四韵奉谢》:寡和知高唱,深情见古风。静吟梁甫意,真似卧隆中。

宋·辛弃疾《水龙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锺哑?”

宋·陆游《感旧》: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

宋·陆游《咏史》:剑忽拄颐都将相,帽曾压耳隐山林。英雄自古常如此,君看隆中梁甫吟!

宋·陆游《晨起至参倚斋示子聿》:下帘留乳燕,投饭出潜鱼。幸好隆中客,无为起草庐。

宋·陆游 《新治火阁》:浮蚁撇尝人散后,蹲鸱煨熟雪飞初。颓然自适还终日,殊胜隆中卧草庐。

宋·陆游《夜读兵书》:南郑筑坛场,隆中顾草庐;邂逅未可知,旄头方扫除。

宋·文天祥《有感》: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金·李献能《送王飞伯归阳翟》:三楚迢迢动离思,九山落落助髙情。一㕓拟就隆中卧,要子同躬壠上畊。

金·赵秉文《涿郡先主庙二首 其二》:缅怀车盖翁,三顾隆中老。乾坤一草庐,鼎足事已了。

金末元初·李俊民《襄阳咏史 其十二 隆中》:一朝师出震关东,料敌曹吴几日功。未毕将军天下计,乾坤容易老英雄。

元·许有壬《卧龙图》:能办人间大有年,九渊谁遣抱珠眠。等闲莫似隆中起,雨得西南蕞尔天。

元·杨仲玉《怀诸葛武侯》:诸葛风流举世希,纶巾羽扇凯歌归。将军倘遂明农愿,依旧隆中一布衣。

元·李觏《忠武侯》:指画二州收汉烬,安排八阵与天期。才高命短虽无奈,犹胜隆中世不知。

明·刘基 《沁园春·万里封侯》:江左夷吾,隆中诸葛,济弱扶危计甚长。桑榆外,有轻阴乍起,未是斜阳。

明·方孝孺《次王仲缙感怀韵十首兼呈张廷壁 其四》:隆中有一士,卓然古天民。长啸六合间,草昧思经纶。

明·方孝孺《次上巳约友登南楼韵》:慷慨隆中啸,窈眇河汾琴。其人俨不忘,思欲嗣徽音。

明·王世贞《曾子澄谈禅转甚而自詑其诗工且时时露壮心赋此》:投杼当年似爱公,丝纶却卷向隆中。生来燕颔夸飞将,老去牛头事懒融。

明·王世贞《恭谒太祖髙皇帝御容有述》:彷佛御座傍,杂沓缭云虹。我闻元运衰,真人起隆中。

明·张煌言《书怀(壬辰)》:圯上书传失绛灌,隆中策定起高光。山河纵破人犹在,试把兴亡细较量。

明·杨士奇《题孙佥事云山图 其二》:山光云彩净无尘,徃徃衡茅着隠沦。万一隆中有王佐,时停四牡一咨询。

明·杨慎《六州歌头·吊诸葛》:伏龙高卧,三顾起隆中。割宇宙,分星宿,借江东,祝东风。端坐舌战徂公。激公瑾,连子敬,呼翼德,挥白羽,楚江红。

明·夏原吉《挽少师姚公广孝三首 其一》:早负经纶济世才,翩然杖锡谒金台。孔明原自隆中起,仲晦都传蓟北来。

明·蒋灿《题杜少陵像》:抗志隆中对,饥驱蜀道难。萧骚两鬓白,应为忆长安。

清·方苞《严子陵》:孤高一身远,大猷千古空。岂伊交尙浅,将毋道未充。卧龙如际此,焉敢伏隆中。

清·刘墉《读三国志二首和韵》:隆中策已劳三顾,函谷封难效一丸。亦有吞吴遗恨否,忍闻子墨歃铜盘。

清·赵翼《读史》:武侯事先主,身任帷幄筹。草草隆中对,后来语皆酬。

清·沈德潜《读三国志偶作》:连吴拒魏隆中语,遗恨吞呉戚是讐。义勇并亡如虏将,忠贞专仗武乡侯。

清·左宗植《隆中谒武侯草庐二十四韵》:太息隆中对,悲歌梁父篇。西瞻斜谷口,南望鹿门颠。

清·张之洞《韩信》旗鼓堂堂下井陉,怜君智略独知兵。登坛岂减隆中对,齿剑方思走狗烹。

清·丘逢甲《秋怀次前韵 其二》:入世功名貂尾贱,过江风物蟹螯肥。干戈满地吟梁父,未合隆中老布衣。

清·李希圣《酬樊按察见赠 其二》:安危要仗隆中策,白羽终烦更一挥。

近现代·胡绳 《隆中》:茅庐有志平天下,不是无心出岫云。若使循常事耕稼,焉能仓卒说三分。

近现代·郁达夫《离乱杂诗》:千里驰驱自觉痴,苦无灵药慰相思。归来海角求凰日,却似隆中抱膝时。一死何难仇未复,百身可赎我奚辞。会当立马扶桑顶,扫穴犁庭再誓师。

综上可知,今襄阳隆中(东汉南阳邓县隆中)做为诸葛亮故居、躬耕地及刘备三顾地是1700年来各种史料的共识,有着丰富历史记载和文化内涵。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