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做局外人(深度)

 欢 喜 2023-03-25 发布于上海


加缪在《局外人》里写道:

“如果觉得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成为这个社会“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显然,一个人若是太关注于自己的世界,而忘了与外面的那个更庞大、更复杂的世界相接触的话,就活成了一个“局外人”。

这种人,则失去了外核。

其次,一个人若是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外面的世界,而不知道观照自我,滋养灵魂的话,也活成了一个“局外人”。

这种人,则失去了内核。

只注重自己,就成为了外面世界的“局外人”,只注重外界,就成为了自己世界的“局外人”。

人生需要平衡,方能平稳、自得地度过。

所以,做人做事,不偏颇,不偏执,拒绝偏见,远离成见,提升认知,方能做一个真正健全的人。

拒绝偏见

偏见多了,便麻木不仁了。

偏见多了,就容易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某些圈子里的“局外人”。

当越来越多人都选择疏离了自己,而自己也越来越不愿改变自己的时候,误会就多了,偏见也就滋生了。

加缪在《局外人》里描写的默索尔就是这样的人,自己明明是非分明,善恶分明,却因为自己的不解释、不争取、不考虑。

于是,自己便活成了身边人眼里的局外人,大部分人都认定自己愤世嫉俗,心思歹毒,哪怕因为自己出于正当防卫而过失杀人,面对法官的怀疑和他人的质疑,默索尔从头到尾没有为自己争辩。

即便面对自己的生命,默索尔依旧麻木不仁地旁观冷听,内心毫无波澜。

显然,这种默认法官强行加给自己的罪恶,以及他人不由分说给到自己的质疑和误解,都充分说明默索尔已经对生活,对社会的意识形态看得太透彻,也明白得太超前了。

这种判断和选择,也足以说明默尔索内心里的偏见也已然太深,总觉得谁也帮不了自己,也认定了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都会被否定。

面对世俗的否定和强权的审判,默索尔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

美国记者李普曼说: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看到,然后定义。而是先定义,然后看到。”

默索尔的聪明之处在于,当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明白了身边的人和法官会以何种手段迫使自己向法律屈服,于是自己早已看清了结果。

但默索尔的失败之处也在于他自认为的聪明,恰恰也害了他,以为自己看穿了事实真相,明白了人性,然后就不去为自己的利益辩护,甚至连基本的反抗都没有,于是索性不去争辩,也不为自己争取。

看穿了别人如何定义自己,自己非但没有去解释和争取,反而默默无言地认可了这种定义。

这,就是默索尔以悲剧收尾的原因。

叔本华曾写道:

“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

偏见,如同一把刀,轻易便可以架在自己和他人的脖颈上,随意便能毁掉自己和他人。

一个人,若是自身的偏见太深,就容易伤人害己,或是默认了他人对自己的偏见,就容易毁了自己。

罗曼·罗兰曾说:

“倘使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思想与心胸,那么活着又有什么用?”

的确,一个人活着,是为了升华自身的思想和灵魂,壮大自己的心胸和人格。

而不是因为一时的偏见、错误,导致自己走向一条越来越狭隘、越来越黑暗的人生之路。

远离成见

偏见一旦积累多了,放存的时间久了,就势必成为一种成见。

人的成见一旦形成,就如同心里头矗立着一座大山,任由他人和自己努力改变,都很难搬空。

因为偏见一旦逐渐演变成了偏执,而偏执一旦养成了执念,久而久之,要么自己孤立自己,要么自己被社会孤立。

总之,任何形式的孤立,最终都容易成为一种思想上的桎梏,精神上的牢笼,然后,自己就这般轻易地被埋葬在社会的偏见里、成见中。

显然,这种活法,都俨然成为了一个局外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圆桌派》里有这么一句话:

“偏执的人,只会从他看到的世界里,刻意挑选能证明自己是对的东西。

这样的人,不会因见多识广而开阔,反而是越经历,越狭隘。”

身处成见之中,我们都不过是活生生的,却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人,自己以为是对的,自己以为是错的,都不过是一时的执念和自以为是罢了。

就像掩耳盗铃之辈,又或是揠苗助长之人,总是下意识地给万事万物扣上自己习以为常的标签。

可殊不知,这种习以为常的思维,却容易让自己不自觉地揣度他人的人品,妄议他人的是非,抨击他人的喜好。

在成见这座大山里,总以为自己站在了最高端,坐在了最为辽阔的位置上,于是对人评头论足,指指点点,大加非论。

所以,及时冷静且清醒地远离成见这座大山,搬开心头里的这一座山,才能避免一叶遮目。

如此,才不至于束缚在自己的视角里,而是及时地重拾理智和清醒,接纳世界的多姿多彩。

正如一生不被理解的梵高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远离成见,就是远离无知,就是远离狭隘,更是在靠近博大和精深,走向崇高和深邃。

提升认知

作家王潇说过一句话:

“生活就是修行场,不管你有多少方法论,都需要在现实中去践行它。”

千万别做自己内心世界里的局外人,也别做外面世界的局外人。

因为,人这一生,只能活一次,与其在偏见、成见里沉沦,不如及时打开自己的眼界,撑起自己的格局。

如此,直面问题,提升认知,不做无端的猜测,不做选择性的接受。

拒绝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一切,拿出客观、公正、勇敢、正义的智慧,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到底。

恰如作家@老杨的猫头鹰所言:

“快活的人生,不是用逃避的方式来忘记眼前的苟且,而是用死磕的方式,去直面问题。”

所以,勇敢地追逐自己认为对的,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东西,也敢于敞开心扉地进行认知突围。

追逐表象背后的真相,追求人性背后的真理。

刷新认知,提升思维,增强人格,滋养灵魂,不断精进自己。

《认知突围》中有句话:

“阻碍我们前进的,并非事物的假象,也非努力的欠缺,而是脑海中已形成的某个立场,或者倾向得到的某个结果。”

人与人之间本就悲喜不同,认知难同。可面对彼此之间的隔阂、冷漠和误解,我们更需要提升认知来冲淡。

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喧嚣的人世间里,秉持初心,秉承信念,走出偏见和成见。

然后,少一点偏执和盲从,多一点清醒和真实,多一些温暖和善意,少一些淡漠和恶意,从头到尾清醒地拒绝做一个局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