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记载,“牡桂”和“箘桂”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又分立为牡桂、箘桂二条。《本经》条文: ![]() 中国是世界肉桂的主要种植区域,占全球肉桂种植面积超过70%。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肉桂主产广东、广西。广东的信宜、郁南、罗定均有栽培,主产地是罗定市,被誉为“中国肉桂之乡”,罗定肉桂又称西江桂,清朝时期已经有大面积种植,也是肉桂出口和成产的重要基地。 广西的防城港、玉林、钦州、博白等有栽培,贵港市平南县也是知名产区,加工厂加工户集中在六陈镇周边。 广东、广西的肉桂、桂枝除了出口或产地直发以外,基本中转到玉林市场进行销售。 每年“清明”前后播种,二年后可移植,六年后可砍树剥皮。树龄越长,皮越厚,质越好。 桂树砍后,其根部又发芽生长,四、五年后可砍剥,如此可循环百年以上。 ![]() ![]() 肉桂是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植物, 其叶经蒸馏可得桂油; 其干燥树皮,叫桂皮; 其梢枝叫桂枝,干燥枝尖叫桂尖,红棕色为佳。 其果实叫桂子。 肉桂剥皮后用地坑闷油,闷不好就发霉,内、外面有发霉的是劣品。有带表层栓皮和不带栓皮的。 新采下的桂皮,经过通桂、洗桂、刮桂等处理,然后按所需商品规格进行加工。 根据其采收时间、生长年限及性状,其对应的加工规格分别有:春桂、秋桂、桂碎、官桂、桂通、板桂、桂心、企边桂、清化桂、桂枝、桂枝尖等。 4-5月剥皮的叫春桂,8-9月剥皮的叫秋桂。秋桂较好。 桂枝:中等粗的枝条除去叶及枯枝,趁鲜切成20 cm左右的段,晒干或阴干。 桂碎:加工各种商品规格的肉桂剩下的边皮,及不符合加工上述肉桂规格的干、枝皮的,去净杂质、晒干。简单说就是肉桂的一些下脚料,边边角角。常用来做炖肉料、调味料等。 采收4年以上、10年以下的幼树皮,叫官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 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称'桂心'。 官桂里面,圆筒状的叫桂通,成片的叫板桂。 板桂:剥取老年树最下部近地面的干皮,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经纵横堆叠加压,成为扁平板状。 桂通:剥取5~6年生幼树的干皮和粗枝皮,或老树枝皮,不经压制,自然卷曲成筒状。 10年以上树龄的韧皮开始积累油层,皮厚油多的是好货。油性多少可以刀削其断面查看油量的深浅。就是所谓的油桂。 10年以上的叫企边桂。选取十余年生薄厚适中的肉桂树皮干皮,切为长条状,并削去两端外皮,用特制模具压制成两边内卷、中心凸起的形状,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成品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为肉桂商品中之最佳规格。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 采 收 据产地药商介绍:肉桂树一年发芽两次,分别在上半年端午节后和下半年11月以后,一般在发新芽前采收的肉桂油多品质较好,且树皮相对好剥取,桂枝和肉桂一般是同时采收的,分春季采收和秋季采收,以春季采收为主。
春季主要在阴历2-4月采收,3月到高峰期,可持续到4月底,采收期较长。采收方式有砍树采收和剥皮采收,剥皮采收又分为环状剥皮和条状剥皮两种方法。 砍树采收留下的树桩会慢慢萌芽长出新枝,3-5年后可以再次砍伐。桂枝比肉桂价格低很多,在当地是生产肉桂的副产物,砍树后剥取干皮加工成肉桂,收集枝条加工成桂枝。 砍树剥皮(图源网络) 肉桂树桩与新枝 环状剥皮是在肉桂采收期内,在适龄肉桂树离地面2~4cm高的树干上环割一刀,向上量40cm处再环割一刀,在两环之间,纵割一裂隙,用刀斜插其内,上下左右轻轻剥动,将树皮剥落。第一筒剥后,向上再量40cm,依上法剥皮,直至剥完。 环状剥皮(图源网络) 据说环状剥皮的肉桂树只要使用相应的药物处理剥皮的创口再裹上塑料薄膜,树皮会重新长出,该树可以继续正常生长,过三五年后可再次剥皮。若不处理创口,该树会慢慢死亡。 左环状剥皮,右条状剥皮(图源网络) 条状剥皮与环状剥皮类似,不同之处就是环割时不完全割完,只割取树干周长1/2-4/5的长度,然后纵割,剥取部分树皮,留下一部分树皮让肉桂树继续生长,三五年后可再次剥皮,这种剥皮方法对肉桂树的伤害较小,可持续性较强。
秋季采收时间在中秋节以后,阴历9-11月。秋季砍树相对春季少,以修剪枝条为主,选留正直粗壮的新枝,剪去其余的弱枝,剪下的枝条可加工为桂枝。 加 工 现行药典对桂枝产地加工的描述为晒干或切片后晒干,桂枝实际产地加工方法分带叶鲜切、干枝切,半干切等。 市场上基本没有完整桂枝条流通,桂枝片形分斜片和粒,玉林市场反馈最近几年斜片需求量大,粒走量不大,斜片基本是鲜切。
带叶鲜切是目前主流的加工方式,收集肉桂树上剪下的新鲜带叶枝条直接切片,再风选去除叶片,然后过筛,干燥。 这种切法比较节省人工,但是一些非药用部位很容易存混在桂枝里,比如叶片和叶柄,叶片比较轻,通过风选基本能去掉,但是叶柄质地比较重,大小、密度与细的桂枝差不多,基本是去不干净的。直径4mm以下的桂枝里叶柄比较多,约占比20-25%。
干枝切的货源主要来自上一年砍伐、剥皮后的肉桂树上没有及时收回的丢在山上的枝条,或者收集回来露天堆放没有及时加工的枝条,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风吹雨淋,叶子已脱落,枝条已经变干,但是有的发黑变色或变朽,质量下降。 这种枝条加工出来的桂枝容易掉皮、炸裂,木部的颜色普遍比较深,发黑,有的有枯朽的,甚至发霉的,香味也会差一些。
半干切是将砍伐肉桂后收集的枝条手工去除叶片,放置一定干度后进行切制(据了解为3成干左右)。 半干的桂枝条 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桂枝,叶柄会相对少很多,但因前期去除叶子费人工,不是主流的加工方式,一般需要定制加工。守一真源理的桂枝选品标准采用这种加工方法比较合适。 ![]() 为什么要苛求叶柄占比? ▲《中国药典》(2020年版) 药材标准就要求除去叶,叶柄是叶的一部分,作为杂质,叶柄含量超过3%是不符合药典规定的,属于劣药。 阿真在玉林市场发现有很多卖桂丁的,当地将肉桂的叶柄称为桂丁,将肉桂的幼果称为玉桂子。但是这个说法与相关规定并不一致。 桂丁的标准规格收载于《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因肉桂的果实及宿萼形似丁香故称桂丁香,故简称桂丁,见于《中华本草中》。 ▲《中华本草》(第三册) 当地因叶柄气香浓郁,作香料使用,价格大约是桂枝3倍。但肉桂的叶柄并无药用标准,其称为桂丁显然不是很恰当,但为了和玉桂子相区分,也只能把桂丁这个名称按在广受欢迎的叶柄头上。 肉桂的叶柄 肉桂的幼果 ![]() ![]() “交趾”,本是古代北方中原人在古籍中描述“南蛮”民族风俗的词,后来用于指代南蛮人所居的区域。 交趾名称来源于《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解释为:《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越南是一个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国家。自中国秦朝以前,传说中的雄王在越南北部成立国家,名叫鸿庞。前214年,秦统一六国后,将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并向越南北部大量移民。 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古代政权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明)的直接管辖。 (汉初分布图) 总而言之,也就是说: 箘桂、牡桂,这两个名称现在只存在于《神农本草经》里面; 春桂、秋桂,指桂皮的采收季节; 桂皮,就是肉桂的树皮; 官桂、企边桂,指的是它的年限,5-10年,10年以上; 板桂、桂通,指的是形状; 桂心,指的是去掉表层黑色栓皮的官桂; 清化桂,指越南清化的野生肉桂; 油桂,指油量比较足的企边桂; 桂枝、桂枝尖,指的是部位; 桂碎,指一些碎枝子和碎皮,不管年限; 桂丁,在产地是指肉桂的叶柄; 玉桂子,指肉桂的幼果。 ![]() ![]() ![]() 肉桂的药用历史源远流长,桂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 上品”药材,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被后世医家誉为“医方之祖”的《伤寒论》中,全书载中医方112方,桂枝汤是桂枝制剂的代表方剂,被后世医家誉为“ 群方之祖”。其中桂枝汤方的加减运用达70方,约占63% ;直接运用桂枝者达42方,约占37.5%。桂枝的运用次数仅次于甘草(70 次) 。 “后世杂病方书之祖”《金匮要略》中载方262首,其中52方含有桂枝,约占20%。 桂油为微黄或黄棕色的明净油液,具有浓郁的芳香,主要成分为肉桂醛(含量率达70~90%)及少量的桂酸。广泛应用于食品香料和医药,也是制作香皂和化妆品、可口可乐等的重要原料。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