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国军 | 穿过历史烟云,走近南阳“唐王桥”

 白河观潮 2023-03-25 发布于河南

穿过历史烟云,南阳唐王桥

文 | 陈国军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桱为唐王,封地南阳府(今南阳),永乐六年(1408)就藩,止藩除,陆续经历了十代唐王。唐王随大明王朝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惟留下一座座古老的石桥,仿佛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南阳,有一系列的古石桥,是明代封居于南阳的唐王所建,故曰唐王桥。因李世民在唐朝行军打仗,逐鹿天下的时候,曾经在各地修建过一些桥梁,也被后世谓之唐王桥,常常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混为一谈。其实,两者的称谓上相同,但是在建造年代,设计特征及文化内涵上大相径庭。

    南阳唐王桥是明代古建筑,其设计匠心独具,建造精致考究,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这些古石桥或有一些有趣的名人轶事,或有文人墨客诗词雅评,或者有一些关于石桥的美好传说,成为一方人们崇敬打卡的场所。南阳唐王桥,在风风雨雨几百年的沧桑巨变之中,渐渐失去了繁荣鼎盛的光景,直到现在或没落衰败,或荒芜废弃,甚或泯灭消失不见。宛如青春流逝的女子,流年洗尽铅华,褪去美丽的容颜,仅剩下岁月的遗迹。曾经拥有的一切,如今一去不复返,只留下一腔惋惜。

    邓州穰东的九龙桥,白牛阜民桥,文曲的得子桥,邓州淅川交界处的普济桥,还有淅川沉睡于丹江口水库里的李官桥等都是唐王去香严寺进香而建。而南阳南边瓦店溧河故道上的二龙桥也许是唐王为去清凉寺进香拜佛而建 ,也许与琉璃桥一样,作为南北通道,连接“宛郢古道”,通往南方更遥远的地方。

    比较南阳境内发现的明代唐王府敕建的一系列唐王桥结构,它们有相近的“皇家气质”。

    南阳唐王桥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建造设计上:每一座石桥上都镶嵌有雕刻栩栩如生的龙头龙尾,根据桥梁规模大小龙头龙尾数目不定。也许是为了区别唐代的唐王桥,每一座古石桥又有一个不同的名字。地方藩王能用象征至高无上的龙图腾来妆点石桥,这一点让人颇感意外。不知道当年唐王用的什么方法讨得大明皇帝的诺许,这对探究明代藩王礼制提供了不少信息。

    唐王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古桥,古树,寺庙,楼阁等自然、人文景观相映成趣,一道道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亭台楼阁浑然天成。

    系列唐王桥中,普济桥是现存人文自然景观最完整的一个。也是淅川境内唯一的帝王系列御用桥。普济桥的桥体完好,剩粮寺(谐音,也叫呈祥寺)尚存,古银杏树还在。桥长33米、宽12米、高3米、9空,桥身结构严谨,可惜桥栏杆早已丢失,桥墩上的龙头全部丢失,散落在刁河里,桥西边的护坡青石滑落,一片破败景象。唐王桥西侧呈祥寺尚存,但是曾经的高大房屋已经破败不堪,剩下的残墙石柱,见证着昔日的辉煌与气派。在幸存的民国老建筑正门上方,依然能够清晰看到“剩粮寺”标记。寺院曾经是九重小学,对面以前有戏楼,龟驼碑。古时寺院里有两颗明代银杏树,扫四旧时毁坏一颗,剩下一颗银杏树幸免于难,逃过一劫。唐王桥小学异地新建后,原校址为企业占用,除了古树根部留有局部地表,院内全部浇筑混凝土硬化。自此,五百多年的古银杏树处境开始恶化。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这几年生存每况愈下。虽经过抢救保护,效果不佳。最终,这几年古树倒下了,像奄奄一息的老人苟延残喘。五百多岁的古树,经历过无数次战火硝烟、风雪冰霜、大旱大涝,却在如今这前所未有的盛世,因人为因素面临衰亡实在是罪过。

    邓州至淅川的老公路是省道于60年代初修通,唐王桥一直是公路大桥。当年十万民工奋战渠首工地,普济桥和得子桥承担着超重的过往车辆的考验,想想当年建桥工匠精湛的工艺技术,让人赞叹不已。九重小学原来就是寺庙改为学校,五六十年代还存在有“大殿”“二殿”,学校对面的古戏楼面北而建,戏楼飞檐石柱很大气壮观,戏楼西边还有一高大的龟驼石碑,文革时破四旧戏楼与龟驼石碑都毁掉了。普济桥西边刁河岸上的青石护坡已破损滑落,再不加以保护恐怕寺院和古树与九重小学对面的古戏楼一样会彻底消失。

    得子桥,位于河南邓州城西十五里刁河北岸的得子河上。是四座唐王桥中规模最小,在民间,名气却是最大的一座古石桥。得子桥的桥体完整,黄楝古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亡殆,十方院早已不在。桥头处只有新发的一丛乌桕树,该是那颗老乌桕树根系发的新枝。得子河因清代上游截流,加之人口剧增,伐木垦荒,造成下游生态遭到毁灭,目前河水断流,农田替代了原来的茂密丛林,现在得子桥基本处在庄稼地里。

    据记载,明朝唐顺王朱宙永西行,一路人马从南阳王府出发,行至于此,丁妃娘娘在此十方院拜佛求子,果真灵验,没多久就生下后来的唐端王朱硕璜(即南明隆武帝朱聿键之祖父)。唐王隧建此桥,种下乌桕树一株,黄楝树一株,以作纪念。大明崇祯帝亡后,溃至南方的明朝遗臣拥唐王朱聿键称帝,号南明隆武,即位后上高曾祖父四代帝号,唐端王朱硕璜为端皇帝。这也是后来得子桥一直被当地民众迷信崇拜的地方。美妙的传说让得子桥充满了灵气,使之成为了当地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也是方圆百里求子的不二之地。清代邓州名人彭而述在其《得子桥十方院》的诗中写道:"我闻此寺肇唐藩,朱邸金碧纷相错。忆昔南阳全盛时,平沙特地起楼阁"。可见,清初时的得子桥,一桥,一树,一寺院之景,依然相映成趣,依旧是南阳的一大风景名胜。如今的得子桥经过抢救保护,主体完好,龙头龙尾安好。就是古树、寺院已荡然无存,景观随生态环境恶变而不复存在,人文,轶事仅存于纸张之上,令人叹惋。

    穰东九龙桥,位于邓州市穰东镇穰东高级中学西200米处护城河(原淇河)之上,东西向。为单孔大拱券桥,下部用圆形石头堆砌,上部用青石,清代重新用青砖砌筑,桥面有石制栏杆,桥长20米,宽5米,高5.5米,因桥身原镶有九个龙头,故名“九龙桥”。现桥面青石板缺失,路面不整,栏杆多毁,有的石头已朽,现在仅存七个龙头。九龙桥古景中有附近的白马寺、龟驼碑和白果古树。

    距离九龙桥不远处,在护城河外,九龙桥桥北,铁路南的一片稍大一点点的空地。有旧瓦房,旧石碑,这里就是传说中的白马寺旧址。石碑上面落款时间是乾隆年间,是一块功德碑,大概是记录修葺白马寺那些人捐赠的银两等。跟当地老年人打听了一些有关白马寺的情况,听说穰东很久之前就有白马寺,九龙桥处的白马寺内还有一颗很大的白果树,有龟驼碑,有石马石羊。白马寺的佛像都是铁胎做的,解放后集体主义的年代,这里做了村集体的牛屋。古文献里不少文人有穰东白马寺诗词歌赋。其中有明代诗人邓痒的《宿穰东白马寺》:“流渠绕径水潭潭,禅刹清幽一驻骖,杨柳条长初绿嫩,蔷薇花发正红酣……”邓州曾经有两个白马寺,赵集小杨寨的白马寺和穰东街白马寺现在都成为历史遗迹。梦中依旧有金光,两座古刹都一样,皆荒凉。就如南阳瓦店清凉寺和潦河清凉寺情况一样。九龙桥现在整体完好,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附近的白马寺和白果树早已不在,已经消失多年,只存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和碑文中,以及零碎的古文献里。

    白牛阜民桥,寓物富民丰之意,又称一龙桥,位于白牛街中部的严陵河故道上。和九龙桥,得子桥一样,都为明代南阳藩王所建。五百多年前,唐王和王妃一家人乘坐着马车,到淅川香严寺去烧香拜佛,行至白牛街,因河水泛滥,泥泞难行。便在此处搭建桥梁。阜民桥全长近五十米,宽八米,高十米,为三孔石拱桥。中间的桥孔宽七米,两边为六米。两边有大石块砌成的引桥,长约二十米,高五米。整座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气势壮观。自明代至民国,五百多年,一直横跨在邓州往南阳的官马大道上。如今,严陵河已改道,此桥成为集镇内街道上的桥梁。

     而李官桥更惨。古石桥和附近的三官殿,火星庙,二十里长的古顺阳土城墙,还有雕梁画栋的戏楼。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部淹没在丹江水库下,成为了当地人几代人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也是搬迁移民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宛城区瓦店溧河故道上的二龙桥,因河枯水干,失去实用价值。不知什么时候从东边200米处迁移现在老溧河桥处 ,由原来的二龙桥构件堆砌而成。附近的清凉寺也只剩下遗迹。在冯庄东二里的老溧河东岸的高岗上,破窑,枯树,老鸦,陪伴着清凉寺的幽魂,听不清它们在诉说些什么。站在野地里,眼前幻影重现,在那明王朝鼎盛时期,这清凉寺求签拜佛者,络绎不绝,梵音不绝于耳,香火缭绕,盛极一时。直到近代,清凉寺才渐次湮废,听当地老人说,附近的村庄还有寺庙还俗僧人的后人。可谓当年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荒凉!

     南阳琉璃桥,位于河街南端,护城河入白河口处,毗邻奎章阁和甘露庵,曾是古宛城的交通要道。由第六任唐王朱宇温敕建于明嘉靖四年。康熙二十九年,南阳知府朱遴重修。南阳琉璃桥北端是大王(即河神)庙,南端为甘露庵、琉璃阁,桥、庙、庵、阁互相衬托,蔚为壮观。

     琉璃桥以蒲山青石为基,四墩三孔,拱券桥梁。桥孔顶端皆嵌有圆雕龙饰,龙头迎水,下水龙尾,桥身为龙背。琉璃桥头蹲着六个“水怪”,似乎守护航运的卫士,今原件存于南阳市博物馆。相传桥下藏着镇妖宝剑,在桥梁下镶嵌利剑、剑锋下刺。以镇蛟龙兴风作浪,使其不敢发洪水,以免造成水患灾害。琉璃桥在不同时代,有过几次修复,现在依然发挥着交通运输的作用。

    广济桥坐落在张楼吴集村的黄渠河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为青条石水平搭建而成。邓州志记载此桥是有岳姓同乡人发起的建桥行动。知州杜词监制。虽然广济桥与其它唐王桥建成要晚一些,但根据桥上龙头龙尾残留部位看,抖须振麟,腾云欲飞,龙鳞精雕细刻。桥身能用龙头龙尾装饰,应该有点来头,根据其有“皇家属性”这一特征,也归为唐王桥系列。桥头护坡处一通“新建广济桥记”石碑,记载着水患多,百姓苦,盼梁济;和岳天佑出资建桥的碑文铭记。村内有祖师庙、吴氏祠堂。吴氏祠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当地政府在谋划乡村振兴工作时,深入挖掘广济桥、吴氏祠堂等历史文化底蕴,着力把吴集村打造成一个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销售、文化传承等为一体的文化休闲驿站。

    要传承与保护现存的唐王桥,不要让古桥,古碑,古青石静静地踞守在历史里,要将古桥设计在新农村建设和振兴规划中,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广济桥所在地能做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保护古桥遗迹尽量维护原样,原址保护。残缺不全部分非必要不用补齐复制,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更具有震撼力。要更加注意保护古桥梁周围配属文物古迹、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古桥及配属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存状态。为开发旅游的观光性保护,有需要恢复原有建筑的必要时,一定要有能经得起推敲的论证,确实依据,并在重建的建筑附近设置醒目的铭文记录标志,以免鱼目混珠。

    繁华落尽见真淳,古桥天然万古新。唐王桥及人文景观自然天成,曾经贵为御用桥梁,风光无限,当褪去浮华的光环,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召唤使命,继续为黎民百姓造福,使生命万古常新。然而时代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代道路基础建设的变迁,有一部分石桥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遭到废弃,渐渐失去作用。好在是唐王桥现已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对象。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次重新焕发第二春,广济黎民,惠泽众生。

    唐王桥,一块块精美的条石里记录着久远的荣华。听,鸣锣声,那是达官显贵喧嚣的威武声,是藩王车队浩浩荡荡在前行;看,锦旗展,是霸气的宝马香车在开道,是云烟深处渐渐远去的背影。繁华落尽,风雨俱净。饮一杯世间沧桑,笑对秋水长天,此时此刻已与繁华无关。大道上,小路边是孤独落魄的荒草和轻尘。

    真希望有朝一日,能有这样一个沉浸式古装游:人马车队从王府驶出,翻越卧龙岗,从南阳经邓州到淅川,沿古道过一个又一个古石桥,轮渡丹江水,一路西行到香严寺,看沿途风景,品豫西南厚重人文,做一番王爷巡游的体验!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陈国军  笔名:路灯。中平能化集团职工,《家乡》杂志签约作家,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在多家平台展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