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觉悟了“无”的神圣与妙用,你已经到达了彼岸

 衆妙之門 2023-03-25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本来无一物”的空间才是“有物”存在的条件。没有空间,就没有万物,“无中生有”,有源于无,也归于无。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即使在物体的内部,“无物”的空间也远远多于“有物”的存在。物质的坚固之“有”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这正如原子间的距离远远大于原子的大小,即使在原子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空间。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存在的本质就是空,不是没有,而无常无限。

文章图片2

“空间”,是常常被人忽视的存在,而我们关注的却是空间中的有物。

空间,或无物,这是一个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存在。“无物”,并不是绝对的空空如也,而是蕴藏着“有物”的无限可能。

我们的思维多集中在“有物”上,而“无物”的空间是超越我们的感官与思维的,似乎也没有价值与意义。

但事实并非如此,“无”之妙用,才堪大用。在这个方面,中国先哲老子有许多精彩论述。

老子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房子空了,才能住人;车子空了,才能坐人;杯子空了,才有品不完的茶;天也空了,才有赏不完的风景。

总之,我们能感知的一切,好像“有”离不开“无”,“实”离不开“虚”,离开了“虚无”,其“实有”就丧失了价值与意义。

文章图片3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只习惯了“有”的存在,“无”好像只是“有”的一部分。而事实却是“有”只提供了条件,发挥效用的却是“无”的部分。

老子的伟大与深刻,就在于其发现了“无”的妙用,肯定了“无”的价值,端正了对待“无”的态度,打开了“无”的众妙之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与有,为大道一体之两面,“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归于无。

大道之奥妙在于其“无”,正因为其无形无象,故能超越一切。老子重“无”而轻“有”,立“无”而破“有”。

文章图片4

杯空有杯之用,室空有室之用,有形之器因其“无”而得其用。“有”提供便利,“无”满足需要,万物之用,莫不如此。

世人只见“有”之利,不见“无”之用,人常存占“有”、 拥“有”之念,而无知“无”、 欲“无”、求“无”之心,只在乎“有”之利,而不知“无”之妙用无穷。

“有”,可谓有形、有限、有条件,困之于“有”,就难于超越“有”,故有比较,有争斗,有烦恼,有痛苦。

无,亦即无形、无限、无条件,不可捉摸,无差别,无争占,无意义,无苦乐,一切顺应自然。

大道亦然,因其“冲而用之,或不盈”,其用不穷,“绵绵若存,其用不勤”。

有与无合乎阴阳之道,有是对无之限定,无是对有之突破。持有而不囿于有,方可达大有之境;知无而不困于有,方可享大无之妙趣。

有无相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由有见无,可知“无”之妙用;由无见有,可观万有之生机。

文章图片5

用好老子的“无有”论,可修心,可处事,可立业,可达天下。

比如修心,就是归零,只有“当其无”的时候,我们的“心”才能通“道”,圣人就是把自我之心清空的人。

如何修心?即“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我们的心归于“无”而得其大用。故老子此章也可“狗尾续貂”一句,“知欲以为心,当其无,有灵之用”。

“无”,在老庄这里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说,它更接近于“道”的本质属性。

老子讲,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的这种“无名”状态,是不可言说的,是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世人不容易感受并理解的。

从发现器物之“无”用,到领悟大道之“无”用。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了悟这种“无”之大用才是我们学习老庄的真正价值所在。

文章图片6

一切的修行,并不是集中注意力于“有”,而恰恰是更本质的“无”。

我们追问人生的意义,为什么一定是“有”,而不是“无”?世界的最终目的不在世界之中,而在于超越世界。

一切都在变化,成住坏空,人人皆有生老病死。只要进行哲思,必然遭遇“为什么活着”的不朽问题。

在观实中我们无法找到终极答案,只能“借假修真”,把目光转向“本来无一物”的“超越界”。

超越时空,超越局限,超越一切。唯有心灵安顿于此,我们的心灵才能得以真正的栖息。

人活着的终极意义,必然企求摆脱现实一切“有物”的局限束缚,而实现“超越界”的绝对自由。

当我们的注意力从“有物”上移开,我们的思维也随之停机,当进入无意识无思维的空间时,我们的生命也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世间万物都不那么重要了,用佛陀的话讲,“你已经到达了彼岸”!

文章图片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