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中国明清王朝的都城,直到今天依旧保护着较多的坛庙建筑历史文物,沉淀着皇家祭祀文化,在京城仍有“九坛八庙一口钟”的说法。 八庙包括: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历代帝王庙、孔庙。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我国现存唯一集中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 历代帝王庙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帝王庙, 游人不多,看似不显山不露水,论政治地位,他与皇帝的家庙太庙及祭祀孔子的孔庙相齐,合称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历代帝王庙建筑格局平面图 庙门:黑琉璃简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三间。(正面) 大门两侧各开掖门一间。(庙门背面) 庙门前左右有下马石碑各一座,碑铭用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 “文革“中碑身被砸碎,埋于地下,1999年10月,挖出后经粘结立于原碑座上。 ![]() 影璧:在帝王庙庙门对面路南,东西长32.4米,厚1.35米,高约5.4米。 ![]() 绿琉璃筒瓦硬山顶调大脊,壁心及岔角均有琉璃花饰。 ![]() 影壁背面壁心 ![]() 影壁正面壁心 ![]() 影壁盆角 ![]() 钟楼:在东掖门内通道东侧。 ![]() 钟楼内原悬铜钟已无存。 ![]() 景德门:在庙门正北,黑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五间。 ![]() ![]() 台基周边环绕白玉石护栏,前后三出陛。 ![]() 门两旁卡子墙上各辟门一座通向后院。 ![]() 景德门丹碧石 ![]() ![]() 正殿:称景德崇圣殿,重檐庑殿顶,四面坡,双重檐,面阔9间。殿内供奉自三皇五帝起历代帝王188位(原状陈列)。 ![]() 殿内进深5间,殿柱60根,皆金丝楠木。 ![]() 雍正七年至十一年(1729年至1733年),雍正帝对庙宇进行大规模修缮。今景德崇圣殿内707块天花板上的金坐龙彩画,即那次大修的遗留。 ![]()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将原来按庙制覆盖的黑色琉璃瓦顶和绿色瓦边,全部更换为皇帝使用的纯黄色琉璃瓦。 ![]() 外檐彩画改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 ![]() 景德崇圣殿处于布局的中心位置。该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和故宫的太和殿是一个级别。 ![]() ![]() 乾隆把景德崇圣殿的规格提高到紫禁城的太和殿级。 ![]() 正殿后面为祭器库。 ![]() 景德崇圣殿两侧建有东西配殿(上图为西配殿)。两殿内设《“功在社稷,德协股肱”——历代帝王庙从祀功臣》展。 ![]() 配殿南设两座燎炉(上图是东燎炉)东配殿南边有绿琉璃燎炉一座。 ![]() 西配殿南边有砖燎炉一座。 ![]() 雍正、乾隆年间修缮了历代帝王庙并亲书5篇碑文,建4座御碑亭,矗立在景德崇圣殿两侧。 ![]() ![]() 大殿与御碑亭交相辉映,阐述了祭典思想,彰显了皇家气派。 ![]() 正殿西方碑亭:内立无字碑,清雍正七年(1729年)建。 ![]() 无字碑 ![]() 东南方碑亭:清雍正七年(1729年)建,内立《御制历代帝王庙碑》。 ![]() ![]() 雍正:《御制历代帝王庙碑》拓片 ![]() ![]() (清)世宗雍正帝:《御制历代帝王庙碑》 ![]() 西南方碑亭: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添建,内立高宗乾隆《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 ![]() 乾隆《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拓片 ![]() 正东碑亭:乾隆五十年(1785年)增建(原有碑无亭)。 ![]() ![]() 正东亭内碑 ![]() 景德门前庭院两侧,围墙外建东西两院,院门东西对称。西院分割为南北三院,中间以一条甬路隔开,形成院中院。 ![]() 清代后期,在西院北东跨院设关帝庙。 ![]() 遂成“庙中庙”格局 ![]() 独祀关羽 ![]() 西院北西跨院内设遣官房和斋宿房。 ![]() 南院设乐舞执事房和典守房。 ![]() 东院为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1977年重修了神厨和宰牲亭(上图是神厨) ![]() 神厨内常设《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 ![]() 宰牲亭 ![]() 井亭 ![]() 今天的历代帝王庙占地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建筑群坐北朝南,以中轴线形成纵深排列,共有各形制文物建筑26处,整体布局规整庄严,彰显出皇家庙宇的尊贵和气派,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 历代帝王庙承载了中华统绪一脉相承的特殊意义,展示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从未中断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生动体现。 ![]() 历代帝王庙在历史上,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 历代帝王庙游览路线 摄影 北 斗 编辑 北 斗 2022年11月3日 参考文献: 1、历代帝王庙介绍; 2、网络有关文献资料。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北京内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