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历代帝王庙(原创纪实拍摄)

 西窗听雨 2012-08-26

     冬天的时光,不好打发。总囚在家里也不行,总在门口的高尔夫球场转悠也会转傻。这日,艳阳高照,风也不大,老公喜欢北京的胡同,就又一次动议,去串胡同。于是俩人坐地铁来到了阜内大街。这条大街上不少古迹,像白塔寺,鲁迅故居、历代帝王庙什么的,有点看头,有半天,就看了三个地方。结尾照例是来点北京特色小吃,圆满结束参观活动,打道回府。下边就是这次转悠的其中一个景点——北京历代帝王庙。也真奇怪了,在北京多年了,以前怎么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啊,看看介绍,敢情是后来修复的。估计不少人跟我似的不了解这里,所以要比较详细一点介绍了。

 

北京历代帝王庙简介:

      北京的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大街131号,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距今已有470年的历史,它与白塔寺、广济寺毗邻,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历代帝王庙占地21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正殿内共入祀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汉、唐、宋、辽、金、元、明等多民族主要帝王188位,东西配殿供奉文臣武将79位,清代乾隆时期在庙中又建关帝庙,单独供奉关羽。在一庙之中群体祭祀人物数量全国第一。其祭祀体系汇集中国历代领袖人物,展现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的重大历史特点。据文献记载,从明嘉靖十一年到清末的380年间,北京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活动,其中皇帝祭祀16次。

 

     1911年民国后,历代帝王庙改作他用,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停止。帝王庙为教育部所使用,曾先后为北平幼稚女子师范学校、北平市立第三女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第三女子中学,1972年统编为北京第159中学所占用。1979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北京市政府投入巨资对历代帝王庙进行了修缮。距今已有470多年历史的北京历代帝王庙在2004年4月11日修复开放。 

 

庙门:面朝南,临阜城门内大街北侧,在大街另一侧面对着庙门的还有一个影壁↓

国旗放在这里,把历代也衔接上了↓

 

这个全景位置图,看着很清晰↓

景德门(朝南的一面)↓

 

景德门(朝北的一面)↓

东燎炉:用绿色琉璃做成,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2004年复建。↓

 

东配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东西配殿供奉文臣武将79位。现在东西配殿辟有“历代帝王庙历史沿革展览”、“历代帝王庙主要祭祀人物展览”,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历代帝王庙及其祭祀制度的创建、发展和完善过程。↓

图中左面是正殿,右边是东御碑亭。↓

 

御碑亭:在正殿两侧立有御碑亭。这是东南碑亭,亭内立“夫子碑”,通高为7.53米,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33)《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乾隆50年(1785)《历代帝王庙礼成叙事》碑文,汉文。 ↓

                御碑亭内↓

 

主殿景德崇:进景德门向北,是历代帝王庙里最大的一个院落。院落正中,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

景德崇圣殿整体建筑显得凝重肃穆,巍峨庄严,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圣殿内的陈设,按照乾隆时期原状复原。伏羲、炎帝、黄帝的三皇神位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五帝神位居大殿中心显要位置,历代帝王神位分列左右,再现了庄严肃穆的祭祀场景,供观众参观拜谒。↓

 

景德崇圣殿之名,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它的建筑,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柱、梁、瓦、彩画等各对象上,都显示皇家建筑的尊贵与气派,属最高规制。只有宫殿、陵寝和皇家御准的建筑才能使用这种形制。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天子的“九五之尊”。每个由宽深两个方向的4根柱子包围的空间叫做一间。间,不是尺度概念,它是建筑平面上的最低单位,建筑物大小就依间的大小和多寡而定。从商代遗址和汉代明器来看,中国早期建筑的开间大多为偶数,正中间必定是柱子,人只能从一侧进出。于是,后来逐渐改为单数。九间是等级最高的。↓

 

在景德崇圣殿天花板上边,有三间彩画,从纹饰到工艺,是非常有价值的明代彩画。景德崇圣殿天花面除三间彩画,其它都是白木头茬,这可以说明它是明嘉靖时期的原活儿,后来几次修缮脊部都没动。清代建筑之所以搞大规模的彩画,也是一种粉饰太平吧。(看来历代都一样)↓

如果仔细看,主殿的外墙上,竟然还留有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有些字迹模糊了,但是可以猜出,应该是“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最后两个字给抹掉了。↓

堆放于东墙根的遗留的老建筑物件,应该很有点价值的。↓

 
附记:历代祭祀的沿革 

      历代祭祀的沿革:明朝迁都北京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井进行,或在北京郊区和故宫文华殿进行,嘉靖皇帝于嘉靖九年(1530)兴建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人物沿袭南京旧制,但只设牌位不塑像。嘉靖二十四年(1545),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元代君臣牌位。之后,南京旧庙废弃。北京历代帝王庙成为全国唯一的历代帝王祭祀场所。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帝王一脉相传的人物系列,后世对他们的祭祀是我国古代礼制的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礼记?祭法》中就记载了凡“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者,都应祭祀,认为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武王等,都是这些人物的重要代表。

      秦汉以后,对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祭祀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了从陵墓祭祀到立庙祭祀、从个体任务额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从分散单独祭祀到集中群体祭祀、从祭祀开国帝王到祭祀守业帝王、从祭祀华夏-汉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从主祀帝王本人到贤臣陪祀的发展过程。

     北京地区流行一则关于历代帝王庙的顺口溜:“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有些人常把庙和佛视为一体。其实,没有佛的庙是很多的。古人祭祀自然神要设立社坛,像北京的天坛、地坛、月坛、日坛、社稷坛等等,社坛通常设在室外。而古人祭祀祖先大多在室内进行,祭祖的场所则称之为庙或祠。

     如今,正式对外开放的历代帝王庙,是严格按照清朝乾隆年间的原貌和格局加以修缮和部分复建的。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古建筑称为“历史的界标”。北京历代帝王庙正是这样一座“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建筑经典,它向人们倾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