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可不可篇》纯纯的白话文7

 醒真 2023-03-26 发布于吉林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十五

一法,方本阙

一般认为,疾病都是很危急的,在仓促间去寻求治疗的要领,往往比较困难,所以就重新辑录了这些可行和不可行的治法与方药,这和散在三阴三阳各篇中相比,就更容易查阅了。中间还时而有一些不曾见于三阴三阳各篇的内容,本来也是出自这些可与不可各篇中的。(1)

少阴病,出现脉来沉细而数,这是病在里的表现,不可以发汗。(2)

脉见浮紧的,理当出现身体疼痛,该用汗法来治疗。假如尺部脉迟的,就不可以发汗。为什么不可以发汗呢?这是因为荣气不足,津血虚少的缘故。(3)

少阴病,脉象微弱,不可以发汗,这是因为阳气已有损伤的缘故。(4)

脉见濡和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微脉见于寸部,涩脉见于尺部。寸脉微主阳气不足,尺脉涩主阴血虚少。阳气不足,就容易患中风,汗出并兼见烦躁;阴血虚少,就会见手足厥冷而且身冷怕寒。如果阳气衰微,再去发汗,就会导致躁动不安,不得闭目休息。(5)

动气在脐部右侧,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出现鼻衄和口渴、心中烦闷、饮水后随即吐水等证。(6)

动气在脐部左侧,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出现头目眩晕、汗出不止、筋肉跳动等症状。(7)

动气在脐部上方,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导致逆气向上攻冲、直达心头等症状。(8)

动气在脐部下方,不可以发汗,发汗也不会出汗,反而会导致心中十分烦闷、骨节非常疼痛,头目晕眩,怕冷,进食就引起呕吐、谷物不能下行等症状。(9)

咽喉闭塞的病症,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导致吐血、呼吸之气似要断绝,手足厥冷,想要蜷卧,不能自行恢复温暖等症状。(10)

凡是脉现数象而又跳动微弱的,不可以发汗,如果发汗就会导致大便困难,胃肠干燥、胃中不和与烦躁不宁等症状。(一说小便难,胞中干。)这些见证虽然和阳明腑实证相似,但病源是根本不同的。(11)

脉现濡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弦脉见于寸部,微脉见于尺部。寸脉弦主阳气动于上,尺脉微主阴寒盛于下,上实下虚,患者总想要得到温暖。脉见微和弦都主正虚,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寒战振栗,并且不能自行缓解。(12)

患咳证的,发作就很剧烈,并伴见频繁吐涎沫,咽喉干燥,小便不利,心中有饥饿烦乱,而且这些证候总是每昼夜定时发作一次,病情类似疟疾,但是仅见怕冷,不见发热,因体虚而发生寒战振栗。如因见咳证而用发汗的方法,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蜷卧,胸胁满闷,腹中坚满等症状。(13)

手足厥冷,脉见紧象,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导致声音变化,咽喉嘶哑,舌体萎缩不灵活,以致不能发出清晰的声音。(14)

凡是对四肢逆冷的患者使用汗法的,病轻的就难以痊愈,病重的就会语言错乱,如果再伴见头目眩晕的,就是死证,性命将难以保全。(15)

太阳病,患病已经八九天,症状表现像疟疾那样,发热怕冷阵发,一天发作两三次,而且发热较重,恶寒较轻,患者不呕吐,大便尚正常。如果见脉微和怕冷较重的,是内外阳气皆虚的表现,就不可以再发汗了。(16)

太阳病,出现发热恶寒,发热较重,怕冷较轻。如果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不可以发汗。(17)

咽喉干燥的人,不可以发汗。(18)

有失血病的人,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出现内心寒栗和身体震颤。(19)

经常流鼻血的人,不可以发汗,发汗以后,大多可导致额头肌肉塌陷,脉见急紧,两眼直视不能瞬动,不得闭目静息。(20)

平素多汗的人,不可以发汗,发汗以后多会导致心神恍惚,心中烦乱,小便解完后尿道疼痛,适合用禹余粮丸。第一。(21)

素患淋病的人,不可以发汗,发汗多会导致小便带血。(22)

有疮疡的人或有金疮外伤失血病史的人,虽然有身体疼痛的症状,也不可以发汗,发汗以后,就可能导致痉病。(23)

下利的病症,不可以发汗,发汗以后,多会导致腹中胀满。(24)

证见咳和小便清长,或小便失禁的,不可以发汗,发汗以后,就会导致四肢逆冷。(25)

伤寒病第一二天到第四五天,出现四肢厥冷的,多伴见发热。原先就有发热的,随后会出现厥冷[1],厥冷沉重的,热邪也深重;厥冷轻微的,热邪也轻微。这种厥冷的证候,应当用下法,反而发汗的,多会导致口腔红赤糜烂。(26)

伤寒病,脉见弦细,证见头痛和发热的,属于少阳病,少阳病不可以用汗法。(27)

伤寒病,出现头痛,翕翕发热,症状像中风,经常微微出汗,自行呕吐的,泻下就更加烦躁,以至出现心中懊憹有如饥饿一样的感觉。发汗就会导致痉病的发生,身体强急痉挛难以灵活伸屈。用火熏就会导致身体发黄,不能小便,日久就可能发生咳唾一类的病症。(28)

太阳和少阳并病,出现头痛、项部拘紧不柔和,或者眩晕,时常出现类似结胸的症状,以及心下痞塞硬满等症的,不可以发汗。(29)

太阳病,发汗不得法,就导致了痉病的发生。(30)

少阴病,出现咳和下利以及谵语等证的,这是曾经用过火疗的缘故,患者大多会出现小便困难,是因为强发少阴之汗所造成的结果。(31)

少阴病,只见四肢厥冷并且无汗,如果强行发汗,多会伤动阴血。不知会造成什么部位的出血,有从口鼻出血的,有从眼中出血的,这就叫作下厥上竭,是难治的病症。(32)

—————————

[1]原先就有发热的,随后就会出现厥冷:此处原文作“前厥者,后必热”,非。今据厥阴病篇335条“前热者,后必厥”进行语译。

—————————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

合四十一法,方一十四首

从大的治疗法则来说,在春夏二季适宜使用发汗的方法。(33)

凡是使用汗法,要使全身和手脚都出周遍,而且应当是微微汗出,并持续一个时辰左右为最好,不可使汗出像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如果病症不能解除,应当再次发汗。汗出太多的,多会伤阳气,阳虚后就不能再发汗了。(34)

凡是服汤药发汗,汗出病解就应当停服,不必服完全剂药。(35)

凡是说可以发汗,没有汤药的,丸剂、散剂也可以用,要以汗出病解为目的,但都不如汤剂可以随证变化,效果良验。(36)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脉象浮弱的,应当用汗法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第一方。(37)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喝热稀粥,调养方法如前。

脉象见浮数的,可以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方。用第一方。一法用麻黄汤。(38)

阳明病,脉见迟象,证见出汗多,轻微怕冷的,这是表证还没有解除,可以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三。(39)

患者的脉浮而大,询问病情,只是说大便干硬罢了。假如采用通利大便的治法,这就是大的错误。大便干硬虽然是实证的特征,但仍可以通过发汗而得到解除。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脉见浮象,所以就应当用汗法来治疗。(40)

伤寒病,患者的脉不见弦紧而见弱象,出现弱脉的,多会并见口渴,本证如用火法治疗,多会发生谵语。脉弱的又兼见发热脉浮等证,治疗时应当使患者汗出,就会痊愈了。(41)

患者苦于发热,发汗以后病症就可以解除。又有在下午三时至五时前后出现发潮热的,就像疟疾一样,发有定时,这就属于阳明病了。脉见浮虚的,应当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四。(42)

患者经常自汗出的,这是荣气尚调和,在里的荣气虽然调和,但在外的卫气却不协和,由于卫气不能和荣气相协和的缘故,才导致了经常自汗出。因为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再用发汗的方法,使荣卫谐和,病症就可以痊愈。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五。(43)

患者脏腑没有疾病,只是常常出现发热,自汗出,并且经久不愈的,这是卫气不调和的缘故。在发热自汗出发作之前用发汗的方法,病症就可以痊愈。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六。(44)

脉象浮紧,浮主风邪袭表,紧主寒邪外束,风邪易伤卫气,寒邪易伤荣气,荣气和卫气都受病,就会出现骨节剧烈疼痛,治疗时可以发汗,适合用麻黄汤。第七方。(4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以上四味,用八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温服八合,盖棉被保暖发微汗,不须要喝粥,其余调养和护理的方法等和服桂枝汤的要求相同。

按:里证不可发汗,因为汗法是用于解表的。虽然患者表现出来的是表证,但是尺脉表现为迟脉的,也不能发汗,因为迟代表营血亏虚,津血同源,不能发汗重伤营血。

太阳病,外邪没有解除,邪热下结于膀胱,患者出现了发狂的症状。如果能自行出现下血的,下血后证候就会痊愈。患者表证不解的,还不能攻里,应当先解除表证,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八方。(46)

太阳病,使用下法以后出现轻微气喘的,是表邪没有解除的缘故,适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九方。(47)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砌片 甘草二两,炙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伤寒证,脉象浮紧,没有及时发汗,因此出现了衄血的,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十方。用前第十七方。(48)

阳明病,脉见浮象,证见无汗和气喘的,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可以痊愈,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十一方。用前第七方。(49)

太阴病,表现为浮脉,可以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二方。用前第一方。(50)

太阳病,出现浮紧脉,证见无汗、发热、身体疼痛,八九天不见好转,表证仍然存在,应当再发汗,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服药后病情稍有减轻,但患者却心中发烦,闭目怕光,严重的多会出现衄血,衄血后病症就会得到解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风寒闭郁阳气较为严重的缘故。第十三方。用前第七方。(51)

脉见浮象的,代表病邪在体表,可以发汗,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十四。(52)

伤寒病,证见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头痛发热的,用承气汤。患者小便清白的(一说大便清),可知病邪不在里,而仍然在表,应当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如果头痛的,多会出现鼻衄。第十五方。用前第一方。(53)

下利的病症,兼见腹中胀满,身体疼痛的,应当先温里,然后再解表。温里适合用四逆汤,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第十六方。用前第一方。(54)

按:发汗的原则。一般情况,春夏适宜用汗法,因为春夏自然界阳气充足,人体阳气旺盛,病邪容易从表而解。秋冬季节天气较寒冷,人体本来汗出不多,顺应自然的规律,应该保护阳气,补养阴液,所以不能随意开汗府。发汗的时候,应该让汗慢慢出来,周身有潮湿的感觉即可,不能汗出淋漓不断,否则必然伤人体阳气,导致卫阳亏虚,出现怕冷、自汗等问题。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大个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下利以后,仍有身体疼痛,大便已恢复正常的,应当急切治表证,适合用桂枝汤发汗。第十七方。用前第一方。(55)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证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八方。用前第一方。(56)

太阳中风证,脉轻取即见浮象,主卫阳浮盛于外;沉取而见软弱无力,主荣阴虚损于内。卫阳浮盛的,自然会出现发热;荣阴内弱的,会出现自汗出。于是出现了瑟瑟恶风,翕翕身发热,又见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等症状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九方。用前第一方。(57)

按:可以发汗的一般都是表证未解,表证的特征性表现为恶寒发热,再加上脉浮,表示外感表邪还在,应该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来发汗。

太阳病,出现发热汗出的,这是荣弱卫强,所以才导致了汗出。要想解除风邪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十方。用前第一方。(58)

太阳病,用了下法以后,如果太阳经的正气尚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一方。用前第一方。(59)

太阳病,第一次服下桂枝汤以后,反而出现烦热不能解除的,先针刺风池穴和风府穴,然后再给患者服用桂枝汤,就会痊愈。第二十二方。用前第一方。(60)

用烧针的疗法使患者发汗,针刺的部位被寒邪所伤,出现红肿硬块的,多会发生奔豚证。奔豚证的主要表现是,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撞心胸。治疗时应在每个红肿硬块上各灸一壮,并给桂枝加桂汤。第二十三方。用前第一方。(61)

桂枝五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开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片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重桂枝的用量满五两,之所以加重桂枝的用量,是因为它能泄奔豚气。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拘紧不柔和,反而又见汗出、恶风等症状的,适合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第二十四方。(62)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麻黄、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不需要喝稀粥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其余调养方法,依照服桂枝汤所要求的方法。详见第二卷中。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拘紧不柔和,并见无汗恶风等证的,属于葛根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五方。用第二十四方。(63)

按:太阳中风表实兼太阳经枢机不利之葛根汤证。太阳病,无汗而怕冷,为太阳表实证,宜用汗法,麻黄汤来发汗解表。项背部为太阳膀胱经的走行所过,太阳经枢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致筋脉失养,故有项背强急发紧之证,应用葛根来生津疏筋,滋润筋脉。

太阳与阳明合病,多会出现自发的下利,但不出现呕吐的,属于葛根汤的适应证。第二十六方。用前方。一说用后面第二十八方。(64)

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出现下利,只是出现呕吐的,适合用葛根加半夏汤。第二十七方。(65)

葛根四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掰开 桂枝去皮,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三两,去节 生姜三两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葛根、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

按: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太阳伤寒的表现,此外又出现了烦躁,烦躁为内有郁热,热邪扰乱心神则烦躁不安,这种外有寒内有热很像点燃的灯笼,故称为“灯笼病”,治法上应该清热除烦解表,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就是麻黄汤中加入石膏、生姜、大枣,麻黄汤发汗解表以除表邪郁闭,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大枣固护胃气,共同治疗“灯笼病”,大青龙汤的发汗也要注意不要发汗过度,服药后盖被子发汗,微微汗出最好。

太阳病,桂枝汤证,医生反而使用了下法,于是就出现了下利不止,脉见急促等症状,是表邪尚未解除的表现,又兼气喘和汗出的,适合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第二十八方。(66)

葛根八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以上四味,用八升水,先煮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见风怕冷,无汗和气喘等症状的,属麻黄汤证。第二十九方。用前面第七方。(67)

太阳和阳明合病,出现气喘和胸闷的,不应该泻下,而是属麻黄汤的适应证。第三十方。用前面第七方。(6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又见烦躁不安等症状,应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恶风的,就不能服,服后就会出现四肢厥冷,筋肉跳动,这就是错误的治疗。大青龙汤。第三十一方。(69)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蛋大,打碎 生姜三两,切片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九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微微发汗。汗出太多的,用炒热的白米粉敷在身体上来止汗。服一次药已出汗的,就不要再服。假如再服,汗出太多的,会造成亡阳,于是正气虚衰,就会出现恶风、烦躁不安、不得闭目静息等症状。

阳明中风证,脉见弦浮而大,证见短气,全腹都胀满,胁下和心胸疼痛,即使持久按压满痛的部位,气机仍然不能畅通,鼻腔干燥,身上不出汗,喜好躺卧,周身和两眼都发黄,小便困难,身发潮热,时时呃逆,耳朵前后肿胀等。用针刺治疗以后,症状稍有缓解,外证尚未解除,过了十天,如果脉象仍浮的,用小柴胡汤。只见浮脉,而未见其他里证的,给麻黄汤。如果出现小便不利,腹中胀满等证,又出现了呃逆的,是不治之症。第三十二方。(70)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已过了十天,脉象浮细,又喜欢静卧的,代表外邪已经解除了。假如出现胸闷胁痛的,用小柴胡汤。只见脉浮的,给麻黄汤。第三十三方。并用前方。(71)

伤寒病,脉见浮缓,身体不疼痛只是感到沉重,而且偶有减轻的时候,没有少阴证候出现的,可以用大青龙汤来发汗。第三十四方。用前第三十一方。(72)

伤寒病,表证未解除,心下又有水气,于是出现了干呕发热和咳嗽等症状,或者伴有口渴,或者伴有下利,或者伴有胸膈噎塞,或者伴有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者伴有气喘的,适合使用小青龙汤。第三十五方。(73)

按:太阳伤寒表邪未解,内有水饮,水饮阻于肺则咳喘,阻于胃则干呕而渴,水饮留于肠中则下利,阻滞膀胱则小便不利,此外还有许多或然证。治疗应该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利水逐饮。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以发汗解表,生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化痰逐饮、调理肺气,解表逐饮两相宜,临床治疗哮喘、咳嗽、慢支等效果较好。

麻黄二两,去节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两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如果见口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如果见轻度下利,去麻黄,加像一个鸡蛋大小的芜花,并炒成赤红色;如果见胸膈噎塞的,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如果见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的,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如果见气喘的,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皮尖。况且荛花不能治下利,麻黄主治气喘,现今这里却说的相反,怀疑这不是仲景的原意。

伤寒病又兼心下有水气,证见咳和轻度气喘,发热口不渴,属于小青龙汤的适应证。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这是寒饮已经去除,病症将解的表现。第三十六方。用前方。(74)

中风或伤寒五六天以后,证见发热怕冷交替发作,胸胁胀满,心中不爽,不思饮食,心烦常想呕吐。或者伴见胸中烦闷,但未见呕吐;或者伴见口渴;或者伴见腹中疼痛;或者伴见胁下痞塞硬满;或者伴见心下悸动,小便不利;或者不见口渴而伴见身体轻度发热;或者伴见咳嗽的,属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七方。用前面第三十二方。(75)

伤寒病四五天,出现身体发热,恶风,颈项拘紧不柔和,胁下胀满,手足温热和口渴等证的,属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第三十八方。用前面第三十二方。(76)

伤寒病六七天,出现发热,轻微怕冷,四肢关节剧烈疼痛,轻微呕吐,心下有支撑结滞感等症状,表证还没有解除的,应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第三十九方。(77)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生姜一两半,切片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掰开 甘草一两,炙

以上九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旧本原为,人参汤制作如桂枝汤的方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又如柴胡汤的方法,现今用人参汤仅作半剂。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时,可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微发汗。因为在二三天时还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少阴里证,所以可以用轻微发汗的方法。第四十方。(78)

麻黄二两,去根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后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七升水,先煮麻黄一两开,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一天服三次。

脉见浮象,小便不利,轻度发热,口渴,饮水不解渴的,给五苓散,利小便兼以发汗。第四十一方。(79)

猪苓十八铢,去皮 茯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

以上五味,捣为散剂。用白米汤和服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多喝热水,汗出以后病就可以痊愈。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合二十五法,方二十四首

太阳和阳明二阳并病,在太阳病初起的时候,用过汗法,但汗出不透彻,于是就使邪气进而转属到阳明,继而出现微汗自出、不怕冷等症状。如果太阳经的病症还没有解除的,不能用下法,泻下就是错误的,像这样的证候,可以稍微发一点小汗。假如患者的脸色是满面通红的,这是阳气被邪气郁遏在肌表所造成的,应当用解表法或熏法来治疗。如果发汗不透彻,起不到治疗作用,就不足以说是已发过汗。结果造成阳气被邪气郁遏不能发越,应当出汗而出不了汗,患者烦躁不安,不能确知疼痛、痛苦的确切所在,忽而在腹中,忽而在四肢,用手按压,又找不到确定的病位,并且伴见短气,这仅仅是因为汗出不透彻的缘故,再发汗就会痊愈。根据什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呢?因为脉来涩滞而不流利,所以就知道是汗出不透彻。(80)

没有诊脉的时候,患者双手交叉重叠,按在心前区,医生让患者试着咳一声,如果患者毫无反应或不立即咳的,这大多是因为两耳已聋,听不见医生的话。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发汗太过,使患者正气虚损的缘故。(81)

发汗以后,饮水过多的,多会诱发气喘;用水浇洗身体的,也会诱发气喘。(82)

发汗以后,水和药都不能入口下咽的,为逆证,如果再发汗,多会引起吐泻不止。(83)

阳明病,本来有自汗出,医生再次发汗,病症大体已痊愈,只是还有轻微的烦躁没有解除的,这多是因为大便干硬的缘故。因为津液被伤,胃肠干燥,所以才使大便干硬。应当询问患者小便每天几次,如果原来在一天内小便有三四次,现今一天只有两次,因此就可以预知,不久大便就可以解出来。现今小便次数减少,提示津液应当可以回归胃肠,所以能预知不用多久大便就通畅了。(84)

发汗太多,如果再发汗的,患者阳气被伤,会出现谵语。脉短的,是死证;如果脉不短而尚平和的,就不是死证了。(85)

伤寒病,发汗以后,出现周身及面目发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寒湿凝结在里不能解除的缘故。这种证候不可以用泻下的方法,应当在治寒湿证的方法中寻求治法。(86)

患者胃本就有寒,反而发其汗,使胃中更加寒冷,多会导致吐蛔虫。(87)

太阳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于是出现了汗出淋漓不止的情况,患者还有恶风,小便困难,四肢轻度拘急,屈伸不灵活等症状,属于桂枝加附子汤的适应证。第一方。(88)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大枣十二枚,掰开 附子一枚,炮

以上六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入附子。

太阳病,刚开始服用桂枝汤,反而出现烦热不能解除的,先针刺风池和风府,然后再给桂枝汤,就会痊愈。第二方。(89)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服药后片刻,再喝热稀粥一升,用来协助药力的发挥。

服桂枝汤以后,出了大汗,如果见脉象洪大的,可继续给桂枝汤,方法同前。如果恶寒发热阵发发作,形似疟疾,一天发作两次的,发汗以后邪气多会解除,属于桂枝二麻黄一汤的适应证。第三方。(90)

按:服桂枝汤,出了一身大汗,还出现了口渴得厉害、喜欢喝冷水、身热、脉象洪大等表现,太阳表邪入里化热,变为阳明经证,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组成,是治疗气分热盛的方子,加入人参为了补气滋阴,防止大汗伤津伤阳。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一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二开,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两次。旧本原为,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并为二升,分两次服,现今合并为一张方。

服用桂枝汤,出了大汗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口渴而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属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第四方。(91)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打碎,薄布包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

以上五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透时药液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伤寒病,出现脉浮、自汗、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小腿部肌肉痉挛拘急等症状,反而单用桂枝汤来治疗表证,这就错了。服了桂枝汤后,出现手足厥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上逆的,用甘草干姜汤,用来恢复阳气。如果厥冷已愈,足部已转温暖的,再煎取芍药甘草汤给他,他的痉挛拘急的小腿就可以伸开了。如果属于胃气不和而出现谵语的,就稍微给患者服一些调胃承气汤。如果重复发汗,又加用烧针来治疗的,给四逆汤。第五方。(92)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以上二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以上二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用清纯的陈米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到小火上煮开。趁温稍稍服一些。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大个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太阳病,脉见浮紧之象,证见无汗、发热和身体疼痛,八九天不见好转,表证仍然存在的,这就应当再发汗,适合用麻黄汤。服药后稍有减轻,但患者却心中发烦、闭目怕光,严重的多会出现衄血,衄血后病症就会得到解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风寒闭郁阳气较为严重的缘故。第六方。(93)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以上四味,用九升水,先煮麻黄,至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温服八合。盖棉被保暖发微汗,不需要喝粥。

伤寒证,发汗以后病症已解,过了半天左右,又出现了烦热,并且脉见浮数的,可以再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七方。用前面第二方。(94)

发汗以后,出现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属于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的适应证。第八方。(95)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六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发汗以后,不可再用桂枝汤,如果出现汗出并气喘,没有发大热的,可以给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第九方。(96)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打碎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先煮麻黄,至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旧本原为,一黄耳杯。

发汗太多,患者双手交叉重叠按护在心前区,心下悸动不安,想要按压的,属桂枝甘草汤的适应证。第十方。(97)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以上二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完。

发汗以后,患者感到脐下跳动的,这是将要发作奔豚证,属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适应证。第十一方。(98)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掰开

以上四味,用一斗甘澜水,先煮茯苓,至消耗掉二升水时,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制作甘澜水的方法是:把二斗水放入大盆里,用勺子把水取出倒入,加以翻腾,使水面上有五六千颗小气泡相追逐,然后取来用。

发汗以后,出现腹部胀满的,属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适应证。第十二方。(99)

厚朴半斤,炙 生姜半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以上五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用发汗的方法,病症没有解除,反而出现恶寒怕冷的,是虚的缘故,属于芍药甘草附子汤的适应证。第十三方。(100)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附子一枚,炮后去皮,破成六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怀疑这不是仲景的方。

发汗以后,出现怕冷的,是虚的缘故。不怕冷,只是发热的,是实证,应当调和胃气,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第十四方。用前面第五方。一说用小承气汤。(101)

太阳病,发汗以后,大汗出,使胃中干燥,以致造成烦躁不得闭目静息。想饮水的,给他缓缓地饮水,使胃气调和,病症就可以痊愈。如果出现脉浮,小便不利,轻微发热,口渴而消水、饮水又不解渴等症状的,就属于五苓散的适应证了。第十五方。(102)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以上五味,共捣为散剂。用白米汤和服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多喝热水,汗出以后病就可以痊愈。

发汗以后,脉象浮数,口渴较重的,属于五苓散的适应证。第十六方。用前面第十五方。(103)

伤寒病,证见汗出和口渴的,适合用五苓散。口不渴的,属于茯苓甘草汤的适应证。第十七方。(104)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

以上四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太阳病,使用发汗的方法,出汗以后病症不解,患者仍然有发热,心下悸动,头晕目眩,身上筋肉跳动,行路摇摆颤动像是要扑倒(一作僻),属于真武汤的适应证。第十八方。(105)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片 附子一枚,炮后去皮,破成八片 白术二两

以上五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伤寒汗出表邪解除以后,胃中不和,自觉心下痞满而硬,嗳气中有未消化的饮食气味,胁下有水气,腹中肠鸣、响声似雷,并见下利的,属于生姜泻心汤的适应证。第十九方。(106)

生姜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生姜泻心汤,旧本原为,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白术,加黄连,是泻肝的方法。

伤寒病,证见发热,汗出以后病没有解除,又见自觉心中痞满而硬,呕吐和下利等证的,属于大柴胡汤的适应证。第二十方。(107)

柴胡半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有一方加大黄二两,如果不加大黄,恐怕不能叫作大柴胡汤。

阳明病,证见自汗出,如果再发汗,并且患者小便又自利的,这就会造成津液内耗,纵使大便干硬,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应当等到患者自己有便意的时候,适合用蜜煎来导便和通便。另外如土瓜根和猪胆汁等,都可以用来导便。第二十一方。(108)

蜜煎方

食蜜七合

以上一味,放入铜器中,用小火加热浓缩,应当一直浓缩到像饴糖的状态,并随时搅动,不要使它焦锅,等到可以成型时,两手相并搓成长梃,使它一头尖锐,粗细如手指,长二寸左右。应当趁热的时候迅速制作,冷后就会发硬而不便制作了。把它塞入肛门中,并用手迅速抱紧,等到要大便时就去掉它。怀疑这不是仲景的意思,经过试用,效果很好。

又可以用大个的猪胆囊一枚,挤出其中的胆汁,和入少量食用醋,然后灌入肠道内。待一顿饭的工夫,就会大便出积存已久的粪便污垢,很有效果。

太阳病已三天,发汗以后病症没有解除,证见蒸蒸发热的,这属于阳明胃腑的病症。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二方。用前面第五方。(109)

证见大汗出,发热不退,腹中拘挛急迫,四肢疼痛,又伴见下利、四肢厥逆和恶寒怕冷的,属于四逆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三方。用前面第五方。(110)

发汗以后,病症未见解除,又出现了腹中胀满而且满腹疼痛的,应紧急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二十四方。(111)

大黄四两,米酒洗 厚朴半斤,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先煮二味药物,煮至留取五升,加入大黄,再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煮一二开。分两次服。出现泻下后,就停止服后面的药。

发汗太多,损伤了阳气而出现谵语的,不可以泻下,用柴胡桂枝汤来调和荣卫,通行津液,以后会自行痊愈。第二十五方。(112)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黄芩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个,掰开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甘草一两,炙

以上九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

辨不可吐  第十八

合四证

太阳病,应当出现恶寒、发热。如今病症表现自汗而出,反不见恶寒、发热,又见关脉细数的,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所造成的过失。假如在患病一二天时误用吐法的,腹中虽然有饥饿的感觉,但口中并没有食欲。患病三四天时误用吐法的,讨厌吃稀烂的米粥,反想吃冷的食物,早晨吃下的食物,到晚上又吐了出来。这都是因为医生误用吐法所造成的,属于治疗上的小错误。(113)

太阳病,用过吐法,如果仅仅是太阳病,就应当出现恶寒,现今反而不恶寒,又不愿意多穿衣服,这是因为误用吐法以后,导致烦热内生的缘故。(114)

少阴病,证见饮食入口后就呕吐,平时总感到心中蕴郁不舒而想要呕吐,但又不能吐出,在开始得病的时候,还见到手足寒凉、脉弦迟等症状的,这是胸中有实邪的表现,不可以泻下,而应当涌吐。如果膈上有寒饮而出现干呕的,就不可以用吐法了,而应当温化寒饮。(115)

凡是四肢厥冷的,都不可以涌吐,对素来体虚的人也是这样。(116)

~~~~~

辨可吐  第十九

合二法,五证

从大的治疗原则来说,在春季使用吐法最为适宜。(117)

凡是吐法,服汤药达到涌吐效果就应当停药,不必服完全剂。(118)

病症像桂枝汤证,但头部不痛,项部未见拘紧不柔和,而见寸脉微浮,自觉胸中痞闷而硬,逆气上撞咽喉,致使呼吸不得顺畅等症状的,这是有寒痰水饮的缘故。应当用涌吐的方法来治疗。(119)

胸部有诸多实邪阻塞,患者证见胸中郁闷疼痛,不能进食,想使人按摩,反而有痰涎唾沫吐出,一天下利十多次,脉搏反见迟象,而且寸口脉微滑,这种证候可以用涌吐的方法治疗。涌吐以后,下利就会停止。(120)

少阴病,证见饮食入口后就呕吐,平时总感到心中蕴郁不舒而想呕吐,但又吐不出来的,适合用吐法。(121)

宿食停滞在上脘的,应当用吐法。(122)

患者出现手足逆冷,脉突现结象,这是因为有邪气在胸中,还伴见心下满闷和发烦,想进食但又吃不下去等症状的,这是病邪在胸中,应当用吐法。(123)

~~~~~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

合四法,方六首

脉象濡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微脉见于寸部,涩脉见于尺部。寸脉微主阳气不足,尺脉涩主阴血虚少。阳气不足,就容易患中风,汗出,并兼见烦躁;阴血虚少,就会见手足厥冷而且身冷怕寒。阳气衰微,就不可用下法,误下就会导致心下痞塞硬满。(124)

动气在脐部右侧,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使体内津液耗竭,导致咽喉和鼻腔干燥,头目眩晕和心中动悸等症状。(125)

动气在脐部左侧,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腹内拘紧挛急,饮食不下,动气更加严重,虽然有身体发热,但躺卧仍要蜷缩。(126)

动气在脐部上方,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掌心烦热,周身体表发凉,热汗自出,并想用水浇淋沐浴等症状。(127)

动气在脐部下方,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腹中胀满,突然起立就会头晕目眩,进食就会泻下不消化的谷物和心下痞塞等症状。(128)

咽喉闭塞的病症,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头轻脚重,汤水不能下咽,躺卧要蜷曲,身体拘急疼痛,下利一天数十次等症状。(129)

各种表有实邪的病症,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身体轻微发热,脉搏摸不到,手足厥冷和正当肚脐处发热。(130)

各种虚证,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大渴的证候,如果想喝水的,容易治愈;如果厌恶水的,病情就严重了。(131)

脉见濡和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弦脉见于寸部,微脉见于尺部。寸脉弦主阳气动于上,尺脉微主阴寒盛于下,上实下虚,患者总想要得到温暖。脉见微和弦都主正虚,正虚的人是不可以泻下的。脉微就会见咳嗽,咳嗽时就会吐涎沫,如果泻下后咳已停止,但因此却会导致下利不止,下利不止就会导致胸中有如虫咬那样的疼痛,稀粥入胃,很快便出,并伴有小便不利,两胁拘紧挛急,气喘呼吸困难,颈背拘紧牵引,双臂麻木不仁,十分寒冷反见汗出,身体发冷如冰,眼睛视物不明,语言絮叨不休等症状,此时反而饮食大增,这就是除中证(也说消中),口中虽还想说话,但舌头已不灵活了。(132)

脉见濡和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浮脉见于寸部,数脉见于尺部。寸脉浮主阳气虚弱,尺脉数主阴血不足。浮主阳气虚弱,数主阴虚生热。浮主阳气虚弱,证见自汗出和恶寒;数又主疼痛,并见震颤而寒栗。如果微弱之脉见于关部,就会出现胸下窘急,气喘汗出和呼吸困难,而且在呼吸时胸胁疼痛,并伴见震颤寒栗时而发作,好似疟疾。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反而用泻下的方法,因此就导致了脉数,发热,发狂奔跑,如同遇鬼,心下痞塞,小便淋漓,少腹硬满,小便尿血等症状。(133)

脉见濡和紧,脉濡主卫阳衰微,脉紧主荣阴受寒。阳气衰微,卫分易中风邪,证见发热和恶寒;荣阴受寒,易致胃气虚寒,证见轻微呕吐和心烦。医生误以为有大热,解肌祛邪又发汗,伤阳致虚见烦躁,又兼心下痞满坚硬,表气里气皆虚损,突然起身即头眩,外来邪热在肌肤,郁闷不乐,难安眠。医生不知是胃寒,更有寒邪在关元,技穷术乏无所施,反取冷水浇其身,外邪发热当时罢,却见寒战,重重棉被覆盖严,汗出即见头昏眩,身体肉跳又震颤,小便也觉稍困难。内里寒气因水发,下利清谷不见痊,呕吐剧烈肛脱出,反复颠倒不得安,手足轻度见厥冷,身体发凉内心烦,如果迟迟不救治,丧失机会难追还。(134)

脉见浮而大,浮而有力主邪气实,大而中空主血虚,所谓血虚也就是阴液亏虚。凡是孤阳下陷入阴的,应当出现小便黄赤短涩等,膀胱亦当空虚,现今小便反而畅利,又见大汗出,理应属于卫阳虚微所致,可是实际上却是邪气盛实,于是津液大量外泄,荣血消耗殆尽,证见口中干燥,心烦难以入睡,阴血亏耗,肌肉消瘦,造成了火热煎熬津液的证候。医生反而用猛烈的药物攻伐胃肠,使虚者更加虚。虚阳外脱已为时不远,最终将会泻下积垢如同污泥,随即会死亡。(135)

脉见浮和紧,浮主风邪袭表,紧主寒邪外束,风邪易伤卫气,寒邪易伤荣气,荣气和卫气都受病,就会出现骨节剧烈疼痛,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而不可以泻下。(136)

趺阳脉迟而缓,主胃气正常。趺阳脉浮而数,浮主胃受邪,数主脾受伤,但这不是本来的病症,而是医生误用泻下的方法所造成的。荣气和卫气内陷,趺阳脉的数象首先变微,反而仅见浮象的,患者多会出现大便干硬,嗳气后感到脘腹稍舒适等症状。凭什么这样说呢?本来因为数脉主脾被邪气所伤,数象首先变微,因此就知道脾气尚未恢复正常,大便干硬,嗳气后感到舒畅。假如现在数脉变为微象,而浮象仍在,则提示邪气独留胃中,心中就会有饥饿的感觉,但是邪热并不能消化饮食,因此只表现出潮热和口渴的症状。只有当数脉变为迟缓之象,而且这种脉搏次数的前后变化和病情的前后变化相应时,患者才会出现饥饿感,并能正常进饮食。如果数脉仍然时常出现,就会生恶疮。(137)

脉见数象的,如果邪气不去,数象也应持续存在而不应缓解。假如数象出现缓解,就提示邪气留结,正气不能恢复,正气退却于内脏,邪气外浮留滞于肌表皮毛。因此脉见数象的,不可以泻下,泻下后多会导致心烦和下利不止。(138)

少阴病,脉象浮细无力而软,不可以发汗,这是因为阳气已有损伤的缘故。阳气既虚,又见尺脉弱涩的,更不可以泻下。(139)

脉见浮大的,应当发汗,医生反而用泻下的方法,这就是大的错误了。(140)

脉见浮大,心下反而硬满,有邪热深入于脏的,祛邪热时不要使用发汗的方法;邪热弥散于腑的,祛邪热时不能使用利尿的方法,小便增多后,就会造成大便干硬。邪热在表的,汗出透彻后,发热就会痊愈。汗出不透彻,就可能出现大便困难。大便困难而兼见脉迟的,还不可以马上用泻法。(141)

太阳和阳明二阳并病,在太阳起初得病的时候,用过发汗的方法,但汗出不透彻,于是就使邪气进而转属到阳明,继而见到微微自汗出,不恶寒等。如果太阳经的病症还没有解除的,不可以泻下,泻下就是错误的。(142)

结胸证,脉象浮大的,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死亡。(143)

太阳与阳明合病,出现气喘和胸闷的,不可以泻下。(144)

太阳与少阳合病[1],心下痞硬,颈项拘紧不柔和、头目眩晕的,不可以泻下。(145)

凡是四肢厥冷的,不可以泻下,对素来体虚的人也是这样。(146)

病症出现想呕吐的,不可以泻下。(147)

太阳病,有表证没有解除时,不可以泻下,泻下就是误治。(148)

病症发于阳,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使邪热内陷,就形成了结胸;病症发于阴,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导致了痞证的形成。(149)

病见脉象浮紧,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使浮紧脉变为沉紧脉,表邪乘虚入里,就形成了痞证。(150)

大凡阳气盛的病症多见发热,如用下法治疗,就会导致大便干硬。(151)

胃气本来就虚弱的人,用攻泄里热的方法去治疗,多会导致呃逆。(152)

阳衰阴盛,又见大便结硬的,泻下后多可导致泻下不消化的谷物和腹部胀满等证。(153)

太阴病所表现的主要证候是,腹中胀满呕吐,饮食不下,自行下利而且越来越重,腹中时有疼痛。如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多会造成胸下痞结硬满。(154)

厥阴病所表现的证候是,消渴,自觉逆气上撞心胸,心中疼痛并伴灼热感,有饥饿感但无食欲,勉强进食就会出现呕吐蛔虫的现象。如果泻下,就会导致下利不止。(155)

少阴病,证见饮食入口后就呕吐,平时总感到心中蕴郁不舒而想呕吐,但又吐不出来,在开始得病的时候,还见到手足寒凉、脉弦迟等证的,这是胸中有实邪的表现,不可以泻下。(156)

伤寒病五六天,未见结胸证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弱无力,又见四肢厥冷的,不可以泻下。这是因为阴血已伤,泻下就会导致死亡。(157)

伤寒病,见发热、头痛和微汗出,如果发汗,就会神志恍惚不能认人;如果用火薰烤,就会导致气喘,不能小便和心腹胀满;如果泻下,就会导致短气,小便困难,头痛和背部拘紧不柔和;如果加用温针,就会导致鼻衄。(158)

伤寒病,脉见寸关尺三部皆紧,证见恶寒和发热,有的还将会出现厥脉。所谓厥脉,是指脉搏初来时较大,然后逐渐变小,再来时又逐渐增大,这就是厥脉的特征。像这样的患者,证见恶寒,甚至出现微微汗出,咽喉疼痛,如果热象重的,还会出现两眼红赤,脉络增多,视物不明等。如果医生再用发汗的方法,就会导致咽喉溃烂损伤;如果反用泻下的方法,就会导致两目难睁,寒重的会出现大便含有不消化的谷物,热重的会出现大便脓血;如果采用火熏法,就会导致周身发黄;如果使用火熨法,就会导致咽喉干燥。假如小便畅利的,还可以救治;假如小便困难的,就属于危险的证候了。(159)

伤寒病,证见发热、口中喷热气、头痛眼目发黄、鼻衄不可遏止等症,如果贪于饮水的,多会出现呕吐;如果厌恶饮水的,多会伴见厥冷。如果用泻下的方法,就可能出现咽喉生疮,假如又伴见手足温热的,多会出现下重及大便脓血。对于头痛眼目发黄的患者,如果泻下,就会闭目难睁。对于贪于饮水的患者,如果泻下,多会厥脉,并见声音减弱、咽喉噎塞;如果发汗,就会寒战颤抖,阴阳皆虚。对于厌恶饮水的患者,如果泻下,就会里寒不想饮食,大便出不消化的谷物;如果发汗,就会口中溃烂,舌上出现白苔,烦躁不安。脉见数实,并伴见六七天不大便的,以后多会出现便血,如果发汗,就会出现小便自利。(160)

得病二三天时,脉象较弱,没有太阳证和柴胡汤证,而见烦躁、心下硬满等,到第四天时,虽然能进食,也只能用少量的小承气汤微微和下,使病症稍微得到缓解,到第六天,再给承气汤一升。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小便少的,纵使觉得大便硬而不能排出,这也只是大便初头坚硬,后段多属稀溏,没有完全燥结坚硬,用攻下的方法必然会使大便溏泻。等到小便畅利,大便才能坚硬,这时才可以攻下。(161)

脏结病,不见阳热证候,没有出现往来寒热,患者反而安静,舌苔水滑的,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162)

伤寒病,出现严重的呕吐,即使有阳明的证候,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163)

阳明病,只要出现潮热,即使大便轻度干硬的,也可以考虑用大承气汤;大便不干硬的,就不可以用了。如果患者六七天不大便,怀疑已有燥屎内结,要测知是否确实有燥屎的方法是,给患者服用少量的小承气汤。汤药服下以后,如果腹中有矢气转动的,这就提示已有燥屎内结,才可以放心攻下。如果没有矢气转动的,这只是大便初头干硬,后段多会稀溏,就不可以攻下了。如用攻下的话,多会导致腹中胀满,不能进食,想要喝水,但是给他喝水以后还会发生呃逆。假使患者后来又重见发热,这大多可能是大便又转干硬,但程度不可能太重,用小承气汤调和一下也就行了。没有矢气转动的,千万不可以攻下。大承气汤。第一方。(164)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先煮二味至留取五升,下入大黄,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下入芒硝,再煮一二开。分两次服。出现下利就停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米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伤寒或中风,医生反而误用了泻下的方法,致使患者一天下利达数十次,饮食不消化,腹中肠鸣、响声似雷,自觉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宁。

医生见有心下痞满的症状,便认为是实邪尚未除尽,于是再用泻下的方法,致使患者心下痞满的症状更加严重。这并不是实热内结,只是因为胃中气虚,加上外来的邪气上逆,所以才造成了心下痞硬,这属于甘草泻心汤的适应证。第二方。(165)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以上六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下利的病症,出现大脉的,是虚证,这是因为强力泻下的缘故。假设脉见浮革,又伴见肠鸣的,属于当归四逆汤的适应证。第三方。(166)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芍药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半天内服完三次。

阳明病,满面通红[2],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攻下后多会导致发热。如果又出现周身发黄的,小便多会不畅利。(167)

阳明病,自觉心下部位硬满的,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攻下后,下利始终不止的,是死证;下利尚能停止的,可以痊愈。(168)

阳明病,患者见自汗出,如果再发汗,而且患者小便又自利的,这就会造成津液内耗,纵使大便干硬,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应当等到患者有便意的时候,适合用蜜煎方来导便和通便,另外如土瓜根和猪胆汁等者可以用来导便。第四方。(169)

食蜜七合

以上一味,放入铜器中,用小火加热浓缩,应当一直浓缩到像饴糖的状态,并随时搅动,不要使它焦锅,等到可以成型时,两手相并搓成长梃,使它一头尖锐,粗细如手指,长二寸左右。应当趁热的时候迅速制作,冷后就会发硬而不便制作了。把它塞入肛门中,并用手迅速抱紧,等到要大便时就去掉它。怀疑这不是仲景的意思,经过试用,效果很好。

又可以用大个的猪胆囊一枚,挤出其中的胆汁,和入少量食用醋,然后灌入肠道内。有如吃一顿饭的工夫,就会大便出积存已久的粪便污垢,很有效果。

按:伤寒本来人体阳气就偏弱,汗法、下法都会耗伤人体阳气,阳气一不足,气机就更加混乱了。肺气降于右,肺主百脉,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动气在右,肺气不能降,又加上用下法耗伤津液,肺气被阻滞不能正常地通调水道,故出现津亏和津行不畅,会出现咽干鼻燥、头目失养则头晕眩、心神失养则心悸。肝气升于左,肝主四肢,主筋,肝脉行于两胁及小腹,动气在左,又用下法,肝气不畅,则腹部拘急、四肢麻木震颤。动气在上,气机不得下,用下法后,阳气及津液随之下行,造成机体气阴两虚,故有虚热汗出。动气在下,气机不能升,再用下法,则气机愈加不能上行,瘀滞于下焦,故出现腹胀、水谷下行、心下痞满等症状。

—————————

[1]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病下篇171条原文作“太阳少阳并病”。

[2]满面通红:此处原文作“身合色赤”,今据阳明病篇206条原文“面合色赤”语译。

—————————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合四十四法,方一十一首

从大的治疗法则来说,在秋季使用下法最为适宜。(170)

凡是可以使用下法的,用汤剂的效果要胜过丸剂和散剂,但要注意便通病解就应当停服,不必服完全剂药。(171)

阳明病,发热和汗多的,应急速泻下,适合用大柴胡汤。第一方。另一方法是用小承气汤(172)

柴胡八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 半夏半升,洗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另有一方记载,加大黄二两,如果不加大黄,恐怕就不成大柴胡汤了。

少阴病,得病两三天,证见口燥咽干的,应当急速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二方。(173)

大黄四两,米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先煮二味药物至留取五升,加入大黄,再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到小火上煮一两开。分两次温服。服一次药后大便通利,就停服后面的药。

少阴病六七天,腹中胀满、不大便,应当急速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三方。用前面第二方。(174)

少阴病,患者下利,泻水样便,颜色纯青,心下疼痛,口中干燥的,可以泻下,适合用大柴胡或大承气汤。第四方。用前面第二方。(175)

下利的病症,伴见寸关尺三部脉皆平等有力,按压心下部发硬的,应急速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五方。用前面第二方。(176)

下利的病症,脉见迟滑的,是里有实邪,下利不见停止的,应当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六方。用前面第二方。(177)

阳明和少阳合病,多会出现下利,如果患者的脉不出现负象的,就是顺证,出现负象的,就是逆证。少阳胆木与阳明胃土相克相害,这就叫作负。如果脉见滑和数的,这是有宿食内留的表现,应当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七方。用前面第二方。(178)

问:患者是否有宿食,怎样来鉴别呢?医师说:寸脉见浮大,沉取反而见涩象,尺脉也见微涩之象,这就可以知道是有宿食。应当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八方。用前面第二方。(179)

病见下利,又兼见不想进食的,是因为有宿食内停的缘故,应当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九方。用前面第二方。(180)

下利的病症解除以后,到发病下一年的当月当日当时又复发的,是因为病邪没有除尽的缘故,应当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十。用前面第二方。(181)

患腹中胀满疼痛的证候的,这属于实证,应当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或大柴胡汤。第十一方。用前面第一、二方。(182)

病见下利,脉反而见滑象,是因有需要排出的东西,泻下就会痊愈,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十二方。用前面第二方。(183)

腹中持续胀满不见缓解,即使偶有缓解,其缓解的程度也微不足道,应当泻下,适合用大柴胡或大承气汤。第十三方。用前面第一、二方。(184)

患伤寒病以后,脉象见沉。脉沉,主里实,泻下后病症就会解除,适合用大柴胡汤。第十四方。用前面第一方。(185)

伤寒病六七天,出现目睛昏暗无神采,眼珠转动不灵活,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证和里证,只要见到大便困难,身上有微热的,这就是里实证的特征,应急速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第十五方。用前面第一、二方。(186)

按:下法适用于大便秘结、腹胀、宿食、下焦蓄血、水饮内停等。仲景的下法少不了大黄、芒硝之类,其实下法还可以根据证型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药物。

太阳病,尚未痊愈,寸关尺三部脉都沉伏不起,多会先出现寒战,然后汗出邪解。如果仅仅见尺脉微的(一作脉迟而实。),用泻下的方法,病症就可以解除,适合用大柴胡汤。第十六方。用前面第一方。一法用调胃承气汤。(187)

左右两侧的脉象都见弦迟的,多会伴见心下痞硬。脉象见大紧的,是阳中有阴的特征,可以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十七方。用前面第二方。(188)

患结胸病的,颈项部也有拘紧不柔和的感觉,像柔痉的样子,用泻下的方法就会使症状缓解。第十八方。结胸类疾病用大陷胸丸。(189)

患者没有其他表证和里证的表现,只是发热已有七八天,纵使脉见浮数的,也可以泻下,适合用大柴胡汤。第十九方。用前面第一方。(190)

太阳病六七天,表证仍然存在,脉象微沉,又没有结胸的症状,患者出现发狂的,这是因为有热在下焦,少腹应当出现硬满,如果小便自然畅利的,用攻下瘀血的方法治疗就可以痊愈。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太阳表邪随经入里化热,瘀血与邪热瘀结在里的缘故,适合用泻下的方法,用抵当汤。第二十方。(191)

水蛭三十枚,炒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虻虫三十枚,去翅足,炒 大黄三两,去皮,破成六片

以上四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如药后未见泻下,就继续服。

太阳病,周身发黄,脉象沉结,少腹硬满。如果又见小便不利的,是没有蓄血的表现;如果小便自然畅利,患者像是发狂的,这就是蓄血的明证,属于抵当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一方。用前第二十方。(192)

伤寒病,有热象,少腹胀满,应当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现今小便反而畅利的,这是有蓄血的表现,应当使用下法,适合用抵当丸。第二十二方。(193)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虻虫去翅足,炒 水蛭各二十个,炒

以上四味,捣细过筛,分为四丸,用一升水煮一丸,煮至留取七合服下。服药二十四小时后,应当出现大便泻下瘀血,如果不见泻下瘀血的,就再服一次药。

阳明病,出现发热汗出的,这是邪热还可以向外泄越,因此也就不可能发黄了。如果只是头部出汗,身上没有汗,汗出齐颈部而止,又见小便不利,口渴大喝汤水的,这是邪热瘀滞在里。周身就会发黄,应当泻下,用茵陈蒿汤。第二十三方。(194)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个,炙 大黄二两,破开

以上三味,用一斗二升水,先煮茵陈,消耗掉六升水时,加入其他二味,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药后小便应当通利,尿像皂荚水那样,颜色红赤,过一夜腹胀就会减轻,这是黄从小便排出体外的表现。

阳明证,患者出现健忘的,多是有瘀血蓄积。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本来就有陈旧的瘀血,因此才使人健忘。大便虽然硬结,反而容易排出,它的颜色也多是发黑的,适合用抵当汤泻下。第二十四方。用前面第二十方。(195)

证见汗出(一作喜卧)和谵语的,这是因为有燥屎在胃肠,并有风邪在表的缘故。应该使用下法的,要待邪气已离开太阳并全部传入阳明后,才可以泻下。如果泻下太早,多会导致语言错乱之证,这是因为表虚证和里实证同时并见的缘故。可以泻下时,泻下后病症就可以痊愈,适合用大柴胡或大承气汤。第二十五。(196)

患者烦热,出汗以后病症就可以解除。又有在下午三时至五时前后出现发潮热的,就像疟疾一样,发有定时,这就属于阳明病了。脉见实象的,可以泻下,适合用大柴胡或大承气汤。第二十六方。用前面第一、二方。(197)

阳明病,证见谵语并出现潮热,反而不能进食的,这是因为胃肠中有五六枚燥屎。如果能进食的,只是大便硬有燥屎,属于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七方。用前面第三方。(198)

下利的病症,又出现了谵语的,是有燥屎的缘故,属于小承气汤的适应证。第二十八方。(199)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如果药后已解大便的,就不要再服了。

得病二三天时,脉象较弱,未出现太阳证和柴胡汤证,而见烦躁和心下痞满等。到第四五天时,纵使尚能进食,也只能用少量的小承气汤微微和下,使病症稍微得到缓解。到第六天,再给承气汤一升。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小便少的,纵使不大便,这也只是大便初头坚硬,后段多属稀溏的表现。没有完全燥结坚硬,用攻下的方法,必然会使大便溏泻。须是小便畅利,大便才能坚硬,这时才可以攻下,适合用大承气汤。第二十九方。用前面第二方。一说用大柴胡汤。(200)

太阳病中风证,又见下利和呕逆,表证已经解除的,才可以攻下。患者出现蒸蒸小汗出,发作有一定时间,头痛,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胁下部位疼痛,干呕短气和汗出不恶寒等症状,这是表邪已经解除而里气尚没有调和,属于十枣汤的适应证。第三十方。(201)

芫花炒红 甘遂 大戟各等份

以上三味,分别捣细过筛,称量后再混合研匀。用一升半水,先煮果肉肥厚的大枣十枚,煮至留取八合,去掉大枣,加入药末。高大肥胖体型的人每次服用一钱匕,瘦小体型的人每次服半钱匕,应在清晨温服。如果药后泻下较少,病症不能解除的,第二天再服药的时候就应增加半钱匕。出现畅快的泻下以后,饮用煮成稀烂的粥来自行调养。

太阳病,邪气未解除,邪热下结于膀胱,患者出现好像发狂的症状。如果能自行出现下血的,下血后证候就会痊愈。患者表证不解的,还不能攻里,应当先解除表证。表证解除以后,只是少腹部拘急结滞的,才可以攻里,适合用桃核承气汤。第三十一方。(202)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四味药物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上火上煮至微开。每次在饭前温服五合,一天服三次。应当出现轻微下利。

伤寒病已七八天,周身发黄,如橘皮色,小便不利,腹中轻微胀满的,属于茵陈蒿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二方。用前面第二十三方。(203)

伤寒病,证见发热,汗出以后病未解除,又见自觉心中痞满而硬,呕吐和下利等证的,属大柴胡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三方。用前面第一方。(204)

伤寒病十多天,邪热郁结在里,又见往来寒热的,属大柴胡汤的适应证。第三十四。用前面第一方。(205)

仅见结胸证,外表没有大热的,这是水与邪热结聚于胸胁,只是头部微微出汗的,属于大陷胸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五方。(206)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末一钱匕

以上三味,用六升水,先煮大黄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煮一二开,加入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

按:津液亏虚的要养阴生津、润肠通便;阳气亏虚的要益气温阳;气虚大便无力的要重在补气;血虚肠道不润的要养血通便;脾虚的要健脾;肾虚大便无力的要补肾等。

伤寒病六七天,出现热实结胸证,脉见沉紧,证见心下疼痛,按压时感到像石头一样坚硬的,属于大陷胸汤的适应证。第三十六方。用前面第三十五方。(207)

阳明病,患者多汗,因为津液随汗而外泄,就使胃肠干燥,于是大便多会结硬,大便结硬就会出现谵语,属于小承气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七方。用前面第二十八方。(208)

阳明病,不见呕吐和下利,而见心烦的,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第三十八方。(209)

大黄四两,米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到火上稍煮使开。趁温一次服下。

阳明病,脉见迟象,证见汗出和不恶寒的,患者多会感到身体沉重,又见短气,腹中胀满和气喘,而且出现了潮热的,这提示表证已经解除,可以攻里了。如果出现汗出连绵不断的,这是大便已经结硬的表现,应当用大承气汤治疗。如果汗出虽多,证见轻度发热并伴有恶寒的,这是表证还没有解除,应当用桂枝汤治疗。患者不发潮热,就不可以给服承气汤。如果腹中十分胀满、气滞不通的,给小承气汤,轻微调和一下胃气,不要使患者出现大泻大下。第三十九方。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小承气汤用前面第二十八方。(210)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切片,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服汤药后,喝热稀粥一升左右,用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发微汗。

阳明病,证见潮热,即使大便轻度干硬的,也可以考虑给大承气汤;大便不干硬的,就不可以给了。如果患者六七天不大便,怀疑已有燥屎内结,要想测知是否确实有燥屎的方法是,给患者服用少量的小承气汤,汤药服下以后,如果腹中有屎气转动的,这就提示已有燥屎内结,才可以放心攻下。如果没有屎气转动的,这只是大便初头干硬,后段多会稀溏,就不可以攻下了,如果用攻下的方法,多会导致腹中胀满,不能进食,想要喝水,给他喝水后还会发生呃逆。假使患者后来又重见发热,这大多可能是大便又转干硬,但程度不可能太重,适合用小承气汤来调和一下。没有屎气转动的,千万不可以攻下。第四十。并用前方。(211)

阳明病,出现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数的,应当用小承气汤治疗。于是就给患者服一升小承气汤,如果服药以后腹中有气转动的,可以再服一升。如果腹中没有气转动的,就不要再给承气汤了。如果大便通后,明日又出现了不大便,脉象反而见微涩的,这是里虚的表现,是难治的证候,这就不可以再给承气汤服用了。第四十一方。用前面第二十八方。(212)

太阳和阳明二阳并病,太阳病症已经解除,仍有发潮热,手足不断出小汗,大便困难和谵语等证的,泻下后就可以痊愈,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四十二方。用前面第二方。(213)

患者小便不利,大便忽而困难,忽而容易,时而轻微发热,喘息头晕不能躺卧的,是有燥屎的表现,属于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三方。用前面第二方。(214)

经过大力泻下以后,患者六七天不大便,证见心烦不得缓解,腹中胀满疼痛的,这是有燥屎的表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本就有宿食内停的缘故,属于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第四十四方。用前面第二方。(215)

~~~~~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二

合四十八法,方三十九首

医师说:患者脉象微涩的,这是被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误汗过多,又屡次泻下过多,使患者津血受伤,病症就会呈现先见恶寒,后才发热,而且持续发作,没有休止的时候。夏天炎热时,想穿暖厚的衣服;冬季严寒时,却想裸露身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阳气衰微就会恶寒,阴气虚弱就会发热,这是医生误用汗法,使阳气被伤而衰微,又误用下法,使阴气被伤而虚弱的结果。五月的时候,阳气趋于体表,胃中自然虚寒,阳气内虚,不能祛散阴寒,所以想要穿暖厚的衣服。十一月的时候,阳气聚藏内里,胃中自然烦热,因为阴气内弱,不能抵御里热,所以想要裸露身体。又因尺部脉见迟涩,所以知道是津血被伤。(216)

寸口三部脉都是浮大脉,医生反而用了泻下的方法,这是很大的错误。因为脉浮主病在气分而血分无邪,脉大主阳气浮于外而内里有寒,寒与气相迫,就会出现肠鸣。医生却不懂得这是里寒,反而叫患者饮冷水,使患者出大汗,冷水遇到里寒,冷与寒相合,患者就会出现气机噎塞不通的证候。(217)

太阳病已三天,已经用过汗法,或者用过吐法,或者用过下法,或者用过温针,病症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给服桂枝汤是不行的。应当审察现有的脉象证候,了解既往的误治病史,然后随证处治。(218)

脉象浮数的,按道理来说发汗以后病症就会痊愈。如果用了下法,患者出现身体沉重,心慌心悸的,就不能再发汗了,应当等待患者自行汗出后,病症就可以解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尺部脉见微象,这主里虚,须等到表里正气充实,津液自行调和,就会自然汗出而痊愈了。(219)

凡是疾病,如果发汗,或者涌吐,或者泻下,如果伤血、伤津液,只要阴阳能够自行趋于调和的,多会自行痊愈。(220)

大力泻下以后,反而又用汗法,这时出现小便不利的,是津液被伤的缘故。不要用利尿的方法去治疗小便不利,等到小便自行畅利时,必然自然痊愈。(221)

泻下以后,再发汗,多会出现寒战、脉象微细等证。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表里阳气皆虚的缘故。(222)

本来应当发汗,反而使用下法,这就是错误的,如果先发汗,治疗就不算错。本来应当先泻下,反而使用汗法,这是错误的,如果先泻下,治疗就不算错。(223)

太阳病,先用下法而病不愈,就反用汗法,因此就造成了表里皆虚,以致使患者出现头目眩晕昏蒙。这种头目眩晕昏蒙的人,汗出以后会自行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汗出代表表气已经调和的缘故。表气已得到调和,然后再泻下。(224)

患病六七天,脉见迟而浮弱,证见恶风寒,手足温热。医生用过二三次泻下的方法,于是出现了不能饮食,胁下胀满疼痛,面目及周身发黄,颈项拘紧不柔和,小便困难等证的,如果给小柴胡汤,服药后多会感到大便下重。原本就有口渴而且饮水就呕吐的,服柴胡汤是不合适的,这种患者进食后就会出现呃逆。(225)

太阳病两三天,不能安卧,只想起身,心下多见痞结,脉象微弱的,这是原本有寒饮的缘故。反而用下法治疗,如果泻下后下利能停止,多会形成结胸证。下利没能停止的,到第四天又泻下,这就会形成协热下利的证候。(226)

太阳病,误用下法后,患者脉促,又没有出现结胸证的,这是病症将要解除的表现。出现浮脉的,多会形成结胸。出现紧脉的,多会见咽喉疼痛。出现弦脉的,多会出现两胁拘急。出现细数之脉的,头痛不止。脉象沉紧的,多想呕吐。脉象沉滑的,主发热并伴下利。脉象浮滑的,多会下血。(227)

太阳少阳并病,反而用了下法,结果形成了结胸证,证见心下坚硬,下利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等症状,患者还会感到心烦。(228)

脉见浮和紧,反而用下法治疗,使浮紧脉变为沉紧脉,提示表邪已乘虚入里,于是就形成了痞证。痞证的特点是,按压心下部位,感觉是柔软的,这说明此证只不过是气的痞结罢了。(229)

伤寒病,用过涌吐、泻下和发汗以后,出现了虚烦不安,脉搏十分微弱的症状,在八九天时,又出现自觉心下痞满而硬,胁下疼痛,逆气上冲咽喉,头目眩晕昏蒙,经脉跳动不宁等证的,如果日久不愈,就可能会发展成为痿证。(230)

阳明病,尚能进食,泻下后病症没有解除,患者反而出现了不能进食的症状,如果再用攻泄里热的方法治疗,患者多会出现呃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胃中虚寒的缘故。因为患者本来就虚弱,所以用攻泄里热的方法治疗,就多会导致呃逆。(231)

阳明病,脉见迟象,进食不能过饱,过饱就会出现轻度心烦,头晕目眩,并多见小便困难等证,这是将要形成谷疸的表现。即使泻下,腹部胀满也会依然如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232)

阳气旺盛的病症多见发热,如用下法治疗,就会导致大便干硬。对汗出很多的患者,再去大力发汗,也会导致大便干硬。(233)

太阳病,脉象表现为寸脉缓关脉浮尺脉弱,患者证见发热汗出,又恶寒,不呕吐,只觉心下痞满的,这是因为医生用过泻下法的缘故。(234)

太阴病的主要证候是,腹中胀满和呕吐,饮食不下,自行下利而且越来越重,腹中时有疼痛。如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多会造成胸下痞结硬满的证候。(235)

伤寒病,经过大吐大下以后,正气极其虚弱,又施行了发大汗的方法,患者表气仍有郁遏,于是又给患者饮大量的水,试图用这一方法再发汗,因而就导致了呃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的缘故。(236)

经过呕吐和下利、发汗以后,脉象已经平和,只是有轻微心烦的,这是因为疾病刚好,胃气还较虚弱,不能正常消化食物的缘故。(237)

太阳病,医生发过汗后,仍有发热恶寒,就又用下法治疗,以致出现心下痞满,这时表里之气皆虚,阴阳二气俱衰,阳分表证已除,邪气尽陷内里。反加烧针治疗,因而导致胸中烦闷,如果又见面色青黄,肌肤瞤动的,就难以治疗了。现今面色微微发黄,手足尚温暖的,容易治愈。(238)

太阳病,患病已经八九天,像疟疾那样,发热恶寒阵发发作,一天发作两三次,而且发热较重,恶寒较轻,患者不呕吐,大便尚正常。如果脉来较前略微和缓的,是病症将要痊愈的表现;如果脉微并出现恶寒较重的,是内外阳气皆虚,不可以再用发汗、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发热时面部出现潮红的颜色的,是邪气还没有解除,因为患者没有能够出一点小汗,身体必然会感到瘙痒,属于桂枝麻黄各半汤的适应证。第一方。(239)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切片 甘草一两,炙 麻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掰开 杏仁二十四个,汤水浸泡,去掉皮尖和两瓣未分开的

以上七味,用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二开,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温服六合。旧本原为,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并到一起为六合,一次服下。

服桂枝汤,或者用下法以后,仍有头痛、项部拘紧不柔和,翕翕发热,无汗,心下胀满并轻微疼痛,小便不利等证的,属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适应证。第二方。(240)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六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小便畅利病症就会痊愈。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太阳病,先用发汗的方法,病症没有解除,再改用下法,脉见浮象的,患者仍不会痊愈。脉浮主邪在外表,却使用下法,所以就使病症不能痊愈。现在脉见浮象,因此是邪在外表,应当使用解表的方法才会痊愈,适合用桂枝汤。第三方。(241)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服药后片刻,喝热稀粥一升,用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发微汗。

泻下以后,再发汗,出现白天烦躁不能闭目静息,夜间安静等症状,不呕吐,口不渴,又没有表证,脉见沉微,身上又没有大热外浮的,属于干姜附子汤的适应证。第四方。(242)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二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完。

伤寒病,或者涌吐,或者泻下以后,出现心下气逆胀满,自觉有气上冲胸膈,起身行动就感到头晕目眩,脉象沉紧等证。这种证候如果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伤动经络之气,出现身体震颤动摇不定的表现。属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适应证。第五方。(243)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以上四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经过发汗或者泻下以后,病症仍然不解除,出现烦躁的,属于茯苓四逆汤的适应证。第六方。(244)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以上五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发汗、涌吐、泻下以后,证见虚烦不得入睡,如果严重的,多会辗转反复,心中烦闷难耐,即所谓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属于栀子豉汤的适应证。如果兼见少气的,用栀子甘草豉汤;如果兼见呕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汤。第七。(245)

肥栀子十四枚,掰开 香豉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二味,用四升水,先煮栀子,剩二升半药液时,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就停服下次的药。

栀子甘草豉汤方

肥栀子十四个,掰开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先煮二味,留取二升半,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下次的药。

栀子生姜豉汤方

肥栀子十四个,掰开 生姜五两,切片 香豉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先煮二味,留取二升半,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下次的药。

发汗,或者泻下以后,出现心烦发热和胸中有窒闷堵塞感觉的,属于栀子豉汤的适应证。第八方。用前面第一方。(246)

太阳病,邪气离开太阳本经已十多天,出现了心下郁闷不舒,想要呕吐和胸中疼痛的病症,大便反而溏薄,腹部轻度胀满,精神抑郁,心中烦闷。在这以前,如果用过大吐、大下的,可以给调胃承气汤。如果不是这样的,就不可以给了。只是想呕吐,胸中疼痛,大便轻度溏薄的,这不是柴胡汤证。因为有呕吐一证,所以才知道这是用过大吐大下所造成的。调胃承气汤。第九方。(247)

大黄四两,用清纯的陈米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到火上煮开。一次服完。

太阳病,重用了汗法后又泻下,出现五六天不大便,舌上干燥和口渴,下午三至五时前后有轻度的潮热,从心下到少腹硬满疼痛不能近前触摸等,属大陷胸汤的适应证。第十方。(248)

大黄六两,去皮,米酒洗 芒硝一升 甘遂末一钱匕

以上三味,用六升水,煮大黄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煮两个开,加入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出现畅快的泻下作用后,就停药。

伤寒病五六天,已经发过汗,并又用过下法,出现胸胁胀满,轻度痞结,小便不利,口渴,不呕吐,只是头部出汗,往来寒热、心烦等,这是病症没有解除的表现,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第十一方。(249)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煅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第一次服药后,会感到轻微心烦,再服后出现汗出,病症就会痊愈。

伤寒病,经过发汗或涌吐或泻下等方法治疗,表证解除后,出现自觉心下痞满而硬,嗳气不缓解,属旋覆代赭汤的适应证。第十二方。(250)

旋覆花三两 人参三两 生姜五两 代赭石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伤寒病,大泻下以后,又发汗,出现心下痞满,恶寒等,是表证还没有解除,不可直接治痞证,应当先解表。表证解除以后,才可以治痞。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照前方用;治痞适合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第十三方。(251)

大黄二两,米酒洗 黄连一两

以上二味,用二升正开的水浸泡片刻,绞去药渣。分两次温服。有黄芩,见第四卷中。

伤寒病,或涌吐,或泻下以后,七八天病不解除,邪热结滞在里,表里内外皆热,证见常常怕风怕冷,口渴得很厉害,舌头干燥并且心烦,想喝很多水,属于白虎加人参汤证。第十四。(252)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打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以上五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透时药汤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伤寒病,或者涌吐,或者泻下以后,病症没有解除,证见五六天不大便,以至一直到十多天仍不大便,下午三点到五点发潮热,不恶寒,自言自语好像见鬼的样子。如果更严重的,发病时就会出现神志昏蒙,不知人事,循衣摸床,惊惕不安,轻度喘息,两眼直视,脉见弦象的,还有治愈的希望;脉见涩象的,就属于死证了。病轻的,只见发热和谵语,属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第十五。(253)

大黄四两,去皮,用米酒洗 厚朴半斤,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先煮二味,留取五升,加入大黄,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煮一个开。分两次温服。药后出现泻下作用的,就停止服药。

三阳合病,证见腹中胀满,身体沉重,翻身转侧困难,口中麻木,食不知味,面色污秽如蒙尘垢,谵语遗尿。如果发汗,谵语就会加重;如果泻下,就会导致额头出冷汗。如果手足逆冷,伴见自汗出的[1],属于白虎汤的适应证。第十六。(254)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打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透后药汤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阳明病,脉见浮紧,证见咽喉干燥,口苦,腹中胀满和喘息,以及发热汗出,不恶寒,反而恶热,身体沉重等。如果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出现烦躁不宁,心中烦乱不安,以及谵语。如果加用温针治疗,多会导致惊惧恐慌,烦躁不安而不能安眠。如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会使胃中空虚,邪气乘虚动犯胸膈,从而就出现心中懊憹,舌上有苔等证,属于栀子豉汤的适应证。第十七。用前面第七方。(255)

阳明病,泻下以后,证见心中懊憹和心烦,属于胃肠中有燥屎的,可以攻下。如果证见腹中轻微胀满,大便初头干硬,后段稀溏的,不可以攻下。如果是有燥屎的,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十八。用前面第十五方。(256)

太阳病,或者涌吐,或者泻下,或者发汗以后,出现微微心烦,小便频数,大便因而坚硬等证的,给小承气汤调和胃肠就可以痊愈。第十九。(257)

大黄四两,米酒洗 厚朴二两,炙 枳实三枚,炙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发汗大汗出或大泻下以后,证见手足厥冷的,属于四逆汤的适应证。第二十。(258)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大个的附子一枚,干姜四两。

太阳病,泻下以后,如果太阳正气尚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可以给桂枝汤服用,服用方法同前。如果太阳正气已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就不能再用桂枝汤了。第二十一。用前面第三方。(259)

太阳病,泻下以后,出现脉来急促、胸中发闷的,属于桂枝去芍药汤证。第二十二。(260)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芍药。

如果兼见轻微恶寒的[2],属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第二十三。(261)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大枣十二枚,掰开 附子一枚,炮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芍药,加入附子。

太阳病,桂枝汤证,医生反而使用了下法,于是就出现了下利不止。脉见急促的,是表邪尚未解除。又兼气喘和汗出的,属于葛根黄芩黄连汤的适应证。第二十四。(262)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以上四味,用八升水,先煮葛根至消耗掉二升水时,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太阳病,误用下法以后,出现轻微气喘的,是表邪没有解除的缘故,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五。(263)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片 甘草二两,炙 厚朴二两,炙,去皮 大枣十二枚,掰开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以上七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伤寒病,证见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头痛发热的,用承气汤。患者小便清白的,可知病邪不在里,而仍在表,应当发汗,适合用桂枝汤。如果头痛的,多会出现鼻衄。第二十六。用前第三方。(264)

伤寒病五六天,剧烈泻下以后,身体发热不退,心中结滞疼痛的,是病症还没有解除,属于栀子豉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七。用前第七方。(265)

伤寒病泻下以后,出现心烦,腹中胀满,坐卧不安,属于栀子厚朴汤的适应证。第二十八。(266)

栀子十四枚,掰开 厚朴四两,炙 枳实四个,用水浸泡,炙成赤红色

以上三味,用三升半水,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出现吐的,停服后面的药。

伤寒病,医生曾用丸药大力泻下,身体发热不退,又见轻度心烦的,属于栀子干姜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九。(267)

栀子十四个,掰开 干姜二两

以上二味,用三升半水,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服一次药后出现吐的,就停服后面的药。

凡是要使用栀子汤一类的方子时,患者平素大便偏溏的,不能服用。(268)

伤寒病,医生用下法治疗,继而出现下利不止,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兼见身体疼痛的,应当急切治里证;以后仍有身体疼痛,但大便已恢复正常的,应当急切治表证。治里证适合用四逆汤,治表证适合用桂枝汤。第三十。并用前方。(269)

太阳病,邪气离开太阳经已经十多天,医生反而用过二三次下法,又过了四五天,柴胡证仍在的,先给小柴胡汤。如果呕吐不止,心下拘急疼痛,郁闷不舒而心烦的,是病症尚没有解除,可以给大柴胡汤,泻下以后就会痊愈。第三十一。(270)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有一方加大黄二两,如果不加大黄,恐怕就不是大柴胡汤了。

伤寒病十三天仍然没有解除,证见胸胁胀闷而呕吐,下午三点至五点发潮热,过些时候又出现了轻度下利。这原本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所以用大柴胡汤攻下,是因为大便不得通利。现在反而出现了下利的,可知曾有医生用过丸药来泻下了,这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出现潮热的,是里实证。应先服用小柴胡汤来解外邪,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治疗。第三十二。(271)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 半夏二十铢,旧本原为五枚,洗 大枣四枚,掰开 芒硝二两

以上八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煮至微开。分两次温服。病症不解除,再制作一剂。

伤寒病十三天,邪气已离开太阳经,证见谵语的,是有热的缘故,应当用汤药来泻下。如果小便畅利的,大便就应当结硬,现在反而出现了下利,而且脉象又符合阳明里有实热的脉象,可知医生已经用过丸药来泻下了,这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如果是自行下利的,脉象应当极微,现在反而见阳明里有实热的脉象,这就是里实证了,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三。用前第九方。(272)

伤寒病八九天,泻下之后,出现胸闷心烦惊悸,小便不利,谵语,全身都十分沉重,以致不能转侧翻身的,属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适应证。第三十四。(273)

柴胡四两 龙骨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切片 铅丹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煅 大枣六枚,掰开

以上十二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四升,加入大黄,并先把大黄切成棋子大小,再煮一两开,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柴胡汤现今加龙骨等。

误用火攻,又进行泻下,再用烧针,因而就导致了烦躁不安,属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五。(274)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煅

以上四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脉象见浮又兼动数,浮主风邪在表,数主身体有热,动是疼痛的反映,数又主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邪气结聚成实。又见头痛发热,轻度盗汗,反而恶寒等证的,是表证还没有解除。医生反而使用了泻下的治法,使动数的脉象变为迟脉,并出现了胸膈中疼痛拒按的症状。胃中因误用下法而空虚,外邪就乘虚伤犯胸膈,于是又见呼吸短气,躁扰不安,心中懊憹等证。阳气不能抗邪于表,邪气因而乘虚内陷,心下就出现了发硬的症状,这就是结胸,属于大陷胸汤的适应证。如果没有造成结胸只见头部出汗,其他部位无汗,汗出齐颈部而止,又见小便不利的,周身多会发黄。第三十六。用前第十方。(275)

伤寒病五六天,证见呕吐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就已经具备了,如果用其他方药来泻下,柴胡汤证仍旧存在的,再给柴胡汤。这里虽然已经泻下,还不算错。但服柴胡汤后多会出现剧烈寒战,随后再见发热汗出而病症得以解除。如果出现心下胀满、坚硬和疼痛的,这就是结胸证,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用前面的方子。只是胀满但不疼痛的,这就是痞证,给柴胡汤是不行的,属于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七。(276)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原本泻下之后,出现了心下痞满,于是给服泻心汤。痞满不能解除,患者出现口渴、口燥和心烦,以及小便不利的,属于五苓散的适应证。第三十八。一说忍一天就会痊愈。(277)

猪苓十八铢,击黑皮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心半两,去皮

以上五味,制成散剂,每次用白米汤调和服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多喝热水,汗出后病症就会痊愈。

伤寒或者中风,医生反而用了下法,致使患者一天下利达数十次,饮食不消化,腹中肠鸣,响声似雷,自觉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宁。医生见有心下痞满的症状,便认为是实邪尚未除尽,于是再用泻下的方法,致使患者心下痞满的症状更加严重。这并不是实热内结,只是因为胃中空虚,加上外来的邪气上逆,所以才造成了心下痞硬,属于甘草泻心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九。(278)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掰开 黄连二两

以上六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有人参。见第四卷中。

伤寒服汤药后,出现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以后,又用其他药物泻下,下利不能停止。医生用理中汤给患者服用,下利更加严重。理中,是治理中焦的意思,这个患者下利的原因在于下焦失约,属于赤石脂禹余粮汤的适应证。如果下利还不能止的,就应当采用利小便的方法了。第四十。(279)

赤石脂一斤,打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打碎

以上二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医生却多次泻下,于是就形成了协热下利的证候,下利不止,又自觉心下痞满而硬,表证与里证都不解除的,属于桂枝人参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一。(280)

桂枝四两,另外切碎,去皮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以上五味,用九升水,先煮四味至留取五升,加入桂枝,再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

泻下以后,不能再用桂枝汤,证见汗出和气喘,尚无大热的,属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二。(281)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打碎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一黄耳杯。

阳明病,泻下以后,患者外表有热,手足温热,未见结胸,又有心中懊,虽有饥饿感但又不能进食,只是头部出汗等证的,属栀子豉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三。用前第七方。(282)

伤寒病涌吐以后,出现腹中胀满的,属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第四十四。用前第九方。(283)

患者没有其他表证与里证的表现,只是发热已有七八天,纵使脉见浮数的,也可以泻下。假使泻下以后数脉仍不见缓解,阳热内合[3]胃腑,于是就出现了消谷善饥食欲亢进的症状,到第六七天后,仍不见大便的,这是内有瘀血的表现,属抵当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五。(284)

大黄三两,米酒洗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水蛭三十枚,炒 虻虫去翅足,三十枚,炒

以上四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如药后不见泻下,就再服。

原本是太阳病,医生反而用了泻下的方法,因而就导致了腹中胀满并时有疼痛的,这就属于太阴病了,是桂枝加芍药汤的适应证。第四十六。(285)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开 生姜三两,切片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重芍药。

伤寒病六七天,经过大泻下以后,证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的脉摸不到,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停止的,这是难治的证候,属麻黄升麻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七。(286)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六铢 当归一两六铢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方作葛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打碎,薄布包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以上十四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一两开,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待做熟三斗米饭的时间,服完三次药。汗出以后病症就会痊愈。

伤寒病,原本是个寒性下利的证候,医生反而用了涌吐和泻下的方法,伤了脾胃阳气造成了呕吐和下利更加严重的局面,如果是饮食入口后随即就呕吐的,就属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适应证了。第四十八。(287)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以上四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

[1]手足逆冷。如果伴见自汗出的:此处原文为“若手足逆冷,自汗出者”,疑有误,今据阳明病篇第219条中原文“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语译。

[2]如果兼见轻微恶寒的:注见太阳上篇。

[3]阳热内合:此处原文为“今热”,疑有误,今据阳明病篇第257条原文“合热”语译。

—————————

《伤寒论》后序

治疗伤寒病的方法,阅遍各家的著述,感觉能领悟到仲景学术精髓最多的,只有孙思邈。可他仍还说,见那些医学大家治疗伤寒病,只用大青叶、知母等寒凉的药品,和仲景的本意背道而驰。又说,探究仲景方书的大意,不外三种,一是桂枝汤,二是麻黄汤,三是青龙汤,大凡治疗伤寒病超不出这个范围。啊!这还是没有懂得仲景大法的深意啊!怎奈仲景的本意是,治疗病发于阳的,用桂枝、生姜、大枣一类;治疗病发于阴的,用干姜、甘草、附子一类,并不是说全部都用温热药。这都是取自《素问》中辛甘发散的说法。并且风邪和寒邪,如果不用辛甘发散的药是不能祛除的。但又有中风自汗用桂枝汤;伤寒无汗用麻黄汤;中风见伤寒脉、伤寒见中风脉用青龙汤的区别。如果不懂得这些,就想去治疗伤寒病,那就是还没有找到它的门径。然而这三张方子,也只是适合在春季和冬季使用,夏季和秋季,得的多是中暍一类病症,就应当使用白虎汤。因此《阴阳大论》说,脉象盛大、身上恶寒的,得的是伤寒;脉象虚濡、身上发热的,得的是伤暑。又说,五月、六月之间,阳气已经隆盛,如果被寒邪所伤,发生的热病就会很重。《别论》说,太阳经受到暑热邪气侵害得的,就是暍病,患者证见汗出、恶寒、身热和口渴,应当用白虎汤治疗。如果误服桂枝汤、麻黄汤一类,没有不出现发黄、出斑和出血而仍能保全生命的。这些都是古人没有谈到的问题,因此附在卷尾谈谈。

附:原文

夫治伤寒之法,历观诸家方书,得仲景之多者,惟孙思邈。犹曰见大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又曰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呜呼!是未知法之深者也。奈何仲景之意,治病发于阳者,以桂枝、生姜、大枣之类;发于阴者,以干姜、甘草、附子之类,非谓全用温热药。盖取《素问》辛甘发散之说,且风与寒,非辛甘不能发散之也。而又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用青龙。若不知此,欲治伤寒者,是未得其门矣。然则此之三方,春冬所宜用之,若夏秋之时,病多中暍,当行白虎也。故《阴阳大论》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别论》云,太阳中热,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主之。若误服桂枝麻黄辈,未有不黄发斑出脱血而得生者。此古人所未至,故附于卷之末云。

~~~20230326x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