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 舟 || 奇崛生于寻常之间 —— 漫说徐无闻先生的道艺人生

 青木森森 2023-03-26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徐 无 闻

(1931—1993)

名永年,字嘉龄,三十后更字无闻,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大学。我国著名学者型书法家、篆刻家和书法教育家。以其学识渊博,修养全面,人品高尚而享誉书坛。为四川乃至全国书法界的一代大师,生前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作唐宋文学、书法篆刻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评审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文联常务委员、重庆印社名誉社长。

曾担任《汉语大字典》编委,主持《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工作,主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东坡选集》等。著有《徐无闻书法集》、《徐无闻印存》、《徐无闻论文集》、《徐无闻临中山王厝鼎》传世。

奇崛生于寻常之间——漫说徐无闻先生的道艺人生

文 | 傅 舟

恩师徐无闻,一位典型的四川小老头儿的形象。中等略矮的个子,不胖不瘦,常着灰色对襟服,较正式场合则多为中山装。脸庞清癯,冬天常戴鸭舌帽,其余季节里,花白稍少的头发右分。耳边常挂助听器,乐呵的时候,两耳上提。口鼻下按,眯眼纹扬,口开而口角上分,烟牙外露,灰白、短状胡须整齐横列鼻下。来自心底的笑意,伴着幽默的言语、沙哑的声音盎然而出。即使合嘴的微笑,也是蔼然可掬。这大抵是徐先生在我们心中永恒的定格形象。

用“印刷体”表述,徐先生是教育家、学者、诗人、书法篆刻家,书画、碑帖鉴赏、收藏家,二十世纪四川书法的殿军。用口语说,徐先生是读书的,是老九、教书匠,作诗,也写字、刻章、画画,兼看碑帖、字画,当然也是几辈人才出的一个人物。

文章图片2

徐老师一生寻常、朴实、坎坷、辛劳、亲和、笃信、贞刚……但先生奇崛的学问、艺术成就正蕴于其寻常的生活历程之中,先生也成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人。

一、行年纪要

徐无闻先生在自己的视域里钟情于苏东坡,敬慕苏东坡。先生在《东坡选集》序里评论东坡时,既鞭辟入里,又声情并茂。千载上下,颇有些情形和气息相通。

文章图片3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东坡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母亲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妇女。900余年后的1931年11月14日,又一位四川才子徐永年出生于成都,其家住北门外玉局邨,即东坡临终前一年蒙诏授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处,后曾为玉局邨。

所以,先生既言其斋曰玉局邨舍,又自称玉局邨人。苏东坡、徐无闻都是川西人。东坡故里眉州三苏祠,竹木蓊郁,流水淙淙,光影斑驳,曲径幽谧;当年的玉局邨翠竹环抱,清溪回绕,屋舍田畴,风光如画。两地皆如滋养诗人之境也。

文章图片4

徐父益生公博学,兼儒释经史外,通晓金石书画,工考古,善诗文、书法篆刻。徐母慈蔼,记忆力强,善口才。老太太表现其慈蔼的最佳方式就是抓住时间给儿子灌输其处世主张和人生经验。

徐先生因幼时耳疾,听力不好,徐母也不管儿子是否听得见,常瞅准儿子治印等时机,对儿子喋喋不休、叨咕不停,伊的“宏大”目的就是对有疾之耳灌进多少是多少。而儿子也对慈母的冗言笑而纳之,并戏而言之曰:“时间如粪土,废话值千金。”我们相信,徐先生后来的高格人品、艺品和丰富学养与家庭的滋养、濡染密不可分,包括其先慈的“废话”。

文章图片5

徐先生7岁时即得先严亲授写字,手书三四寸大字。12岁学治印,两三年里摹写、摹刻汉印数百方。1946年,徐先生15岁,是期文科成绩、学行均列甲等……。暑假读《诗经》毕,写《石鼓文》《峄山碑》《九成宫》。自学完《资治通鉴》,又从周菊吾先生学习诗词、书法、篆刻。1947年初中毕业,“通读《史记》一通。……惟于刻印颇好之”(徐无闻《三年追忆录》)。中学期间曾跳级。1950年,徐先生19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成华大学,后并入四川大学。

1954年,徐先生23岁,毕业于四川大学,分配至西南农学院,旋调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此后即在西师先后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文艺理论,编撰相应讲稿,发表学术文章。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出席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与代表们一起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接见。

文章图片6

1966年,徐先生35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先生被定为“三反分子”,戴上“牛鬼蛇神”的高帽子(先生为不让“红卫兵”每天骚扰,自己用一纸写上“牛鬼蛇神”字样,别在自己的帽子上),发配劳改队劳改。北碚寓舍,横遭抄家,文稿尽亡,文玩多损。

后与同事苏先生、刘先生(后又变为他人)被视为西师的“三家村”,“揭发”“批判”先生的大字报从中文系一直贴到办公大楼,又从办公大楼贴到大礼堂,长达近千米。先生被批斗、游街……身心不堪巨大折磨、摧残,曾两度试图自尽。第二次已走入北碚郭家沱嘉陵江中,当水淹至半身之时,无意中回首看到戴着红领巾的烂漫儿童,遂念及师兄徐立、师姐徐定年齿尚幼,至为可怜,方作罢……

文章图片7

时光一晃,到了1977年,先生得以平反昭雪,重新登上讲台。此前的1970年,手抄《甲骨学文字编》约20万字,以蝇头小楷手勘《说文》七遍。1979年,徐先生48岁,任西师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同时受邀担任《汉语大字典》编委,主持字形组工作。又专力研究《中山王鼎铭文》,对大鼎铭文全篇放大临创,成巨幛;还陆续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这既是先生又一创新性成就,也是对书法界的又一贡献。

1981年,在温州谒见方介堪先生,列为门墙。1983年,经沙孟海先生推荐,加入西泠印社。1984年,先生任唐宋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招收研究生。同年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为中国书协篆刻评审委员。1987年晋职教授,任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招收研究生。同年当选为四川书协副主席。1992年,被四川省教委评为研究生优秀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文章图片8

永远无法忘记的是1993年6月20日,胃癌夺去了先生的宝贵生命,既使家人痛遭大故,也使书法界、文学界、学术界蒙受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书间艺缘

简单来说,读书人的生活乃至生命模式,就是买书——读书——写书(教书)——出书,然后再轮回。徐先生除此之外,还嗜书如命。换句话说,对书的嗜好是先生最大的嗜好。一次严寒时节,先生躺在床上看书,母亲怕儿子冻着,就在旁边放了一个取暖的灰笼(烧木炭的竹装暖炉)。先生因读书读得痴迷,将灰笼蹬翻后火把被子烧着了都没有感觉,直到把手臂烧伤了才知道着了火,且为此进了医院。与别人更为不同的是,这类“出格”的事对徐先生而言是“家常便饭”。

文章图片9

比如,在图书馆关门时管理员不知里面还有“书虫”,竟把他锁在书库里使他出不来,于是先生就“因祸得福”,午饭暂不吃了,乐得再看一阵书,等到下午上班时再出去“用膳”不迟。

让徐先生坚定执着地踏上书法篆刻这条艰辛而快乐的漫漫艺术道路的也是一个书缘。1946年,在成都的一个旧书店,易均室先生常遇到一个清瘦的年轻人,在兵荒马乱的背景下,阅读的竟都是一些一般人不怎么看的古籍和书画书籍。经过对话,易先生认准年轻人是天赋的书法篆刻英才,遂欣然纳为弟子。

文章图片10

无独有偶,徐先生与西泠陆维钊、刘江先生的初识,也是因一段在上海福州路一家古籍书店楼上书库里的邂逅之缘。另外,成渝两地古籍书店中多有与先生成为朋友者。师母李淑清先生曾谓:“先生为买书,简直可以倾家荡产。”

三、起居嗜好

徐立兄在《徐无闻书法集》后记里满面泪痕地说:“父亲像一位苦行僧。”我们深契其论。先生每天上午九点半至十点之间起床洗漱,简单用完早点后,即开始接待客人;午餐后或继续接待客人,或接着工作;晚餐时通常小酌一二杯,有瘾无醺,餐后又接待客人;一般在晚上十点以后才能真正开始工作,工作到次日凌晨3点至5点再就寝。

文章图片11

徐先生自己曾记道:“1991年2月24日来客不断,先后有冯……共13人”,“3月9日先后来客张……13人”,“3月15日先后来客徐……,十小时内来26人。”不一而足。客人们络绎不绝,轮番蹉礳,占去不少时间,先生只好无奈地以熬夜为嗜好。我的卧房窗户斜对着先生书房的窗户,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不知几千个夜晚,也不论我何时起夜,我都习惯性地望一望先生的窗户,窗户大多都亮着灯光。先生亦命其斋号曰“烛明室”。

因此,不是重要的事我一般不忍心、不轻易去耽误他的时间。先生挚友、初中同学金德寿先生也曾描述道:他“视做学问如性命。于是只得开夜车研读和写作……有时熬到凌晨三四点钟,靠抽烟喝茶提精神。……即使作书,有时也要写到午夜过后,旷日持久如此,也就损害了他的健康,……”

文章图片12

徐先生一嗜书,二嗜烟、茶、酒,三嗜熬夜,四嗜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文物考古》三种电视节目。余皆不会:钓鱼不忍心,打牌不识牌,跳舞不会。尝戏言曰:“钓鱼起杀心,打牌起贪心,跳舞起淫心。”抽烟、喝茶与熬夜有出于无奈处,两者也相互联系,为了熬夜才抽烟、喝茶。故而先生之辛劳可想而知。金先生感慨道,他“终于被病魔所吞噬。永年,永年,你却没有真正永年,悲夫!”……然而,先生却在知者心灵深处得到“永年”!

四、谈笑鸿儒

谈笑有鸿儒,得高人指点,耳濡目染,无疑是使为艺者品位高迈的重要条件。虽然不能说对徐先生的文学、艺术、学术有过指授、帮助、影响、交流的先生都是鸿儒,但大多是一代大家、名家。徐先生的老师有益生公、易均室、周菊吾、方介堪、杨明照、郭绍虞、屈守元等;请益过的先生如吴宓、吴则虞、沈尹默、潘伯鹰、启功、沙孟海、陆维钊、余兴公、周汝昌、徐中玉、徐中舒、商承祚、容庚、段虚谷、冯建吴等;交往过的如蒋维崧、邹振亚、沈定庵、刘江、李际科、苏葆桢、郭克、许伯建、黄笑芸等(未及写到者,祈谅)。

文章图片13

徐先生的这些交游,加上自身的文化学养、知识结构,对奠定其书法篆刻艺术、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书画鉴赏的文化品格,形成其雅正、通会、瘦硬的书学思想和端穆雅健、精淳隽永的艺术风格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五、聋子不聋

徐先生讳永年,字嘉龄。幼时得耳疾,致听力受损,三十岁后自己更名“无闻”。“一是纪实;二是明志。自今以后默默无闻,永谢浮名也。此外,亦有懒得听闲话、管闲事之意。”夫子自道,已然深透,于兹略作申说,以明其事。

文章图片14

先说纪实。有一次,重庆的朋友到西师地主庄园旁教授楼家中拜访先生,只听他在书房里踱步、掺茶,但怎么大声叫门就是不开,大概没戴助听器。朋友无法,只好敲开邻居家门,从阳台翻过去,才得以进门。又一次,成都的朋友去家中看望他,情形差不多,朋友写纸条从门缝塞进去,他也没注意、没看到。

二是明志。徐先生说的是“永谢浮名”,其实不一定是不要名,而是不要浮名、虚名。传统知识分子把名、名节,尤其是以人格为内涵的名,看得极端神圣,视如生命。因而要的是实名,是实至名归之名,名副其实之名,此其一。其二,徐先生不要名利之名,决不为利而求名,以名而牟利。记得先生尝对师兄徐立说,我已把利看穿,但尚未把名看穿。

文章图片15

弃利有一显例,先生对索书者的启告云:“凡索书者须以文物拓本(碑刻、铜器铭文、古玺印、砖瓦等)见惠,无从找到拓本的,可用彩色影印的中国古画册代替。赐件收到后,我即欣然命笔。”换句话说,不必用钱购字。

三是“懒得听闲话、管闲事”。不详细了解徐先生经历和背景的人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先生此话的涵义极为沉重,只是说时举重若轻罢了。别看徐先生一副清癯瘦小的形象,骨子里的品格却仗义、笃实、贞刚,对知交、朋友可谓两肋插刀。徐师为老先生、平辈、朋友、学生、门弟子不知帮了多少忙。其中的显例,一是为一至交抱不平而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中心而累遭迫害;二是为一早些年中被诬陷、迫害、判刑的学生鸣冤上诉,奔走十数年,使其终得平反,重新工作,且取得不小成就。

文章图片16

其他受过徐先生恩惠的人不少,但并不都是以德报德,其间也有以怨报德者。多年以后,先生也就“懒得管闲事”了。(其实,先生在后来能帮的一如既往……)

金先生认为:“他是一个兼有中国古代君子和现代共产党员优秀品质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再加半句:一个正直、清刚的人。这话在今天听来有些陌生,不合时宜,但却是中肯的评论。

文章图片17

所谓“聋子”“徐聋子”,不过是人们对先生表示亲切的称呼而已。师母就经常“聋子”前“聋子”后的,同辈则“徐聋子”左“徐聋子”右的。在我看来,先生是“妙在聋与不聋之间”,想听的、愿意听的就不聋,不想听的、不愿意听的就“聋”了。《说文》云:“聋,无闻也。”就此而言,徐先生也不是“无闻”,中年以后,书法篆刻造诣名闻遐迩,无闻的名字在书坛艺林无不闻。

六、快乐烦恼

赏一篇美文,读一本好书,解一首好诗,体一番真情实意,品一盏清茗,酌一杯小酒,抽一口高烟,此读书人之至乐也。用一句美词,起一方佳稿,鼓刀而进,刻一方好印,以致技进乎道;写一幅好字,吟一首好诗,做一副好联,撰一篇出乎已见之宏文,摩挲把玩一件珍品,于激情状态中将灵感淋漓尽致地挥洒泄出,达天人合一之境,具自然、冲和、烂漫之致,毕现创作者生命状态与生命价值,此学者艺术家之至乐也。

文章图片18

徐先生既是知之者、好之者,更是乐之者。此就吸烟之乐举一小例。先生病重之时,医生和师母已不允许先生抽烟,临终前的一天晚上,先生问师兄:“立娃,有烟吗?”“有。”先生前后看看师母不在,遂让师兄点着,先生接过,深吸了一口,舒舒缓缓、轻轻松松地慢慢吐出,那种味道,那种陶醉,那种舒心,那种自在,好像我们此前都从未见过似的。在那种特殊情形下,师兄和我见此状,都从心底升起一种轻快释然的感觉。

徐先生的快乐很多。先生的兴趣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先生兴趣广泛,快乐也就广泛,比如天伦之乐。先生在与大家、名家的交往中,常有书画印的交流,每有赠贻,先生大多请他们题上老太爷益生公的名号,奉呈给老太爷把玩,以尽孝道。

文章图片19

徐先生“家书”极多,可“抵万金”。给老太爷的大多都是有关书画、文物内容的。先生曾出差湖北,其书言及参观隋县墓藏,内容详细到器物的数量、大小、形、质。先生对孙女、外孙们更是慈爱有加,惟恐不及。我曾见过孙女儿秋秋把先生贴在书柜玻璃背面的工楷目录撕坏了,先生不仅不制止,还走上前去蹲下来半抱着孙女,指着另一扇门上的目录说:“撕得好,这边还有,还撕不撕呀?”又,先生多曾亲笔给孙女写信,关心其学习,细致到学习的步骤、方法等。

徐先生的烦恼也不少。在“文化大革命”那些异化的岁月中,正常的事不正常,不正常的事才正常。那些诡谲怪异之事,全国大多共有之,不赘述,这里仅举一例。先生曾七次打报告申请调回成都工作,可见愿望之强,但最终未果。先生想回成都的原因有三。一是想力尽人子之孝,陪伴、照顾先严益生公。其先慈于1972年故去,先生撰写墓志并镌刻。二是西师工作多有不如意、不舒心之事。三是重庆炎热而成都凉爽。这里先简说第三个原因。先生特别怕热,而重庆是著名的火炉,所以在夏秋季节嗜看《天气预报》。师母讲,只要预报天气不热,先生就高兴,就快乐无比。有一期末,住在西师西庄,先生决定第二天返蓉,但还有一大堆试卷要评阅。当晚,先生把桌、凳、卷子、电灯都搬至、拉到屋前的自来水水龙头边上,边改卷子,边用冷水毛巾不断地擦拭手、脸、身上以取凉。待熬了一个通宵,东方既白之时,卷子改完了,身上凉爽了,心里轻松了,心情愉快了,于是高声对师兄喊道:“立娃子,走,我们回成都啰!”其喜悦之情,溢于声而形于颜也。师兄言及此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文章图片20

七、阐释东坡

苏东坡是川籍的一代大文豪,900年后的徐先生被称为四川才子,与“司马相如同里”(印文)。可以说,先生是千载之下东坡的知音,对东坡崇敬之至。先生与人合编有《东坡选集》,并撰写序文,且以东坡为主人翁写了记人散文《赤壁之游乐乎》,对东坡做了深入透彻的专题研究,进行了鞭辟入里、情文并茂的阐释。其间对苏东坡在北宋新旧两党政治斗争漩涡中所表现出来的耿介人品、浩然气格,中国古代第一大文字狱“乌台诗案”及其抄家、同窗告密等对东坡身心的巨大摧残,以及一代文坛领袖的文采风流等情形,都作了详尽的解读和诠释。

先生有一深刻结论,令读者过目不忘:东坡的弟子们之所以能够随东坡的升沉起伏而升沉起伏,不是像小人们那样,以利益为黏合剂,把他们黏在一起,而是东坡的伟大人格感召着他们。虽然我们不能把徐先生与苏东坡进行简单比拟,但先生的东坡研究做得如此深情、深透,富有创见,是因为先生亦被诬陷、抄家、迫害、劳改、批斗、游街、报怨,似与东坡有感同身受处、一点灵犀处、夫子自道处。于此,我们便可以理解徐先生想调回成都的第二个原因了。

文章图片21

“文化大革命”中“莫须有”的迫害,不知使多少贤俊英杰理性或非理性、自觉或非自觉地选择了自裁的悲剧之路,其遭遇令人义愤,令人痛贯心肝,令人遗憾无限……今天,我们只能借东坡弟子李廌写东坡的联语敬悼之:“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徐先生的大学同窗、挚友刘元树先生(清华大学刘石教授之父)认为,徐先生的深层品性在于“痴情”二字。的确,徐先生痴于亲人、痴于朋友、痴于书、痴于艺、痴于文玩。这个“痴”字的含义,就是真挚、笃实、贞刚。概而言之,徐无闻先生是“品质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正直、笃实、贞刚的人,一个清气弥漫的人。

文章图片22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徐无闻先生得天下知己若干,乐欤、荣欤、幸欤,足于天外矣!知交、至交、故交、世交、神交、忘年交、铁血之交,俱已,先生开怀笑矣!业界得徐无闻,业界之幸欤!人子、人妻、人父之幸!故友、门生、神交之幸!一言以蔽之,得徐无闻,上苍之恩赐耶!我们对徐先生的缅怀之情,就像初春草地上油油的绿色和春意,愈生愈浓愈增,后来之人当亦有气息相通者。

注:本文的写作得到师母李淑清先生、师兄徐立、师姐徐定的大力支持,并提供相关资料和素材。谨此说明,并致谢忱!

2017年4月18日于滋兰轩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