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岁后,我就戒掉了这个习惯,身体健康比什么都强!

 hercules028 2023-03-26 发布于四川

“胃肾喜温不喜凉”,“肾也是喜暖不喜寒”,长期吃冰冷食物会影响胃功能运行。

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教授宣桂琪曾说过,40岁后不吃生冷是非常好的习惯。

人体的气血、五谷营养,都要靠脾胃来吸收运化;靠肾脏排除人体代谢毒素,因此要保护好脾胃和肾脏。

01

哪些习惯不宜有?

饮食不宜太咸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摄入盐过多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全球每年约165万人因此死亡。

盐摄入过多,会使肾脏分泌的肾素增加。这种物质可激活体内的血管紧张素。

换言之,这一化学成分能让血管紧张起来,引起收缩,从而引发血压升高。

所以肾脏不好的人、肝硬化腹水、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患者要控制盐的摄入量。

除此之外,健康人群也不要经常吃过咸食物,会使体内水钠储留,加重心、肾的负担,伤及脾胃,引发高血压。

饮食不宜太甜

糖类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和甜味剂,消耗量较大。但对人体而言蔗糖食用过多则弊大利小。

尤其是中老年人因胃肠功能渐弱,多吃蔗糖类甜食会腹胀气滞,不利消化,影响食欲和营养的吸收,造成慢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而削弱体质。

摄入蔗糖过多与摄入高盐、高脂肪一样会导致肥胖、血管硬化,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大家可以选择用蜂蜜替代蔗糖。

蜂蜜也称蜂糖,它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这两种单糖,双糖的蔗糖含量仅在4%以下。


单糖类进入人体胃肠道后不需转化就被直接吸收为营养物质,不易积累而造成脂肪堆积。

蜂蜜当中富含氨基酸、维生素、酸类、酶类及生物界唯有蜂蜜中才独具的乙酰胆碱等营养物质,其含量均符合人体所需的比例,所以蜂蜜是高品质食物,要注意,工厂生产的蜜类并不具备此功能。

吃饭不宜太饱

人们喜欢说,吃饱撑着。实际上,吃太饱真的会撑出病:“三高”、大脑缺氧等等。俗话说,要想身体好,三分饥与寒。

帮助身体饮食不过量,细嚼慢咽 是个看似平常,实则宝贵的方法。有人推荐吃饭每口都嚼26下,意思是把吃饭速度控制下来,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人体的味觉器官和消化系统,又能给脾的运转吸收留下充足的时间。

饮食不宜太烫

过烫饮食是导致食道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饮食过热,会损伤、刺激食道黏膜上皮,长期刺激下将诱导组织恶变。

中国人的消化道肿瘤明显高于西方人,就是与中国人多喜热食,一日三餐均喜配以热汤,如菜汤、面糊等有关。

大家都有不小心吃了烫食的经历,不想吐出来时通常会让食物在口腔中快速倒几下,囫囵吞枣地咽下去。

而热爱烫食的人每顿饭都是如此。这会让食物在口腔还没充分咀嚼并与唾液混合,就进入胃部,从而增加了胃的负担,导致食物没有得到消化和吸收。

而这些烫食也会让溃疡、炎症等在食道不断反复出现。

可食道也不愿意破破烂烂,只能一直地增生修复。在这样一次次的损伤——增生——修复过程中,增生的细胞中会逐渐产生出一些坏分子,也就是形态、功能不正常的“异形性”细胞。当这些不正常的细胞多了,也就产生了恶变。

建议每餐进食的时候不要太烫,尽量以70℃以下进口比较妥当。

02

40岁后怎么吃?

适当补充蛋白质

人体不可缺少蛋白质,鸡蛋是最理想的优质蛋白质的来源。所以,中老年人每天尽量保证吃一个鸡蛋。

有高胆固醇者应以食蛋白为主,也可吃少许蛋黄,这要因人而异。

适当补充钙

牛奶含有丰富的钙、脂肪、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其它矿物元素。牛奶能够补充钙质,保护骨骼,防止骨质疏松与骨刺增生症等。

所以,中老年人适当喝牛奶对身体有好处。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低脂奶、脱脂奶或酸奶。如果是对牛奶不耐受者,可以选择豆浆。

摄入豆制品

适当吃大豆可以有益人体健康。原因是大豆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这些物质能我们的心肺功能得到增强。

还有,大豆还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丰富的维生素及其它矿物质,是人心脑血管保护因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50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大豆的食用方法也很多,可以做成豆浆、豆腐食用,也可以与肉、海带一起炖食,还可以将大豆煮熟加作料凉拌食用。

多吃水果

水果含有丰富的水分、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益于人体健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但是,大多数水果都含有很多的单糖物质,例如果糖等,因此不能贪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天应吃200~400克水果。

病从口入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吃东西不能贪多也不能缺少,适当地吃才能发挥健康的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