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话 |《洛阳名园记》:名园背后的天下治乱

 老鄧子 2023-03-26 发布于海南
李格非(约1045年—约1105年),字文叔,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北宋文学家,女词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所著《洛阳名园记》,记述了他所亲历的洛阳著名的19座园林盛况。对《洛阳名园记》一书,古人和今人有各种解读,这些解读赋予了《洛阳名园记》持久的生命力。《洛阳名园记》抄录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第596分册中。

图片


图片

▲《洛阳名园记》内页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我们现在常见的,已经是它发展到成熟期的样貌了。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将中国古典园林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一、生成期(一直到秦汉时期),这时所说的园林主要是诸侯贵族的“囿”和模拟山岳的“台”,以及秦汉时普遍的“宫苑”;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民间私家园林开始兴起,而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流行也催生了寺观园林的出现和发展;三、全盛期(隋唐时期),此时帝国的成熟,也体现在园林的“皇家气派”上;四、成熟期(两宋),这一时期园林发展呈现出两线并行的特征,一方面是私家造园的兴盛,尤其是文人园林的发展,另一方面,皇家园林由宏大转为更注重精巧,同时融入文人园林特质;五、成熟后期(明清),虽然此时园林有些趋于定式,但仍出现了中晚明和清代中叶的两次造园高峰期,其中江南各地在这两个时期都建造了很多园林,其中一部分一直留存到现在。

《洛阳名园记》记载的就是古典园林成熟期的19座园林的风貌。

图片

▲李格非画像

《洛阳名园记》所记载的十九座园林中,除了一处天王苑花园子由城中种花卖花的人一同居住之外,其他都是私家园林。这些园林各有特色,与主人家的气质也各自相契合,在作者李格非的笔下一一展开,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其中有宏大壮丽者如环溪(王开府宅园):

华亭者,南临池左右翼,而北过凉榭,复汇为大池,周围如环,故云然也。榭南有多景楼,以南望,则嵩髙少室龙门大谷,层峰翠巘,毕效竒于前榭,北有风站台,以北望,则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岧嶤璀璨,延亘十馀里。凡左太冲十馀年极力而赋者,可瞥目而尽也。又西有锦厅、秀野台。园中树,松桧花木,千株皆品,别种列除,其中为岛坞,使可张幄次,各待其盛而赏之。凉榭锦厅,其下可坐数百人,宏大壮丽,洛中无逾者。

与一般倾向于注重精巧的宋代私家园林相比,这座宅园有“盛唐之风”。亭台由溪池环绕,而在凉榭上能望见南北的少室群山和隋唐宫阙,这是景观的宏大壮丽;再有园中的千株花木、可坐数百人的锦厅,这是园子本身的宏大壮丽。洛阳城内没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图片
▲《洛阳名园记》内页

又有巧夺天工者如水北胡氏园:

水北胡氏二园,相距十馀步,在邙山之麓,瀍水经其旁,因岸穿二土室,深百馀尺,坚完如埏埴,开轩窓其前,以临水上。水清浅则鸣漱,湍瀑则奔驶,皆可喜也。有亭榭花木,率在二室之东。凡登览徜徉,俯瞰而峭绝,天授地设,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阳独有此园耳。但其亭台之名,皆不足载。载之,且乱实。如其台四望,尽百馀里,而萦伊缭洛乎其间。林木荟蔚,烟云掩映,髙楼曲榭,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圗,而名之曰玩站台。有庵在松桧藤葛之中,辟旁牖则台之所见,亦毕陈于前。避松桧,骞藤葛,的然与人目相会,而名之曰学古庵。其实皆此类。

相邻的两座园林依山水而建,巧妙地借山水之景而建成。身处其中,如入真正的山林。
图片
▲《洛阳名园记》内页

还有一园名为“独乐园”,则与环溪的宏大壮丽完全相反:

司马温公在洛阳自号迂叟,谓其园曰独乐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其曰读书堂者,数十椽屋。浇花亭者,益小。弄水种竹轩者,尤小。曰见山台者,髙不过寻丈。曰钓鱼庵、曰采药圃者,又特结竹杪,落蕃蔓草为之尔。温公自为之序,诸亭台诗,颇行于世。所以为人欣慕者,不在于园耳。

相比于环溪,独乐园反而更展现了后来的园林变得小而精的倾向。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司马光给它起名“独乐园”,不是为了宴游享乐,而是为了读书,能够不为外物所动而独自专心编修《资治通鉴》。
图片
▲《洛阳名园记》内页

李格非记载,洛阳人认为园林的优点有时是不能兼顾的: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艰眺望。学者林嵩指出,这六点大致已经概括了宋人心目中理想的园林的境界:力求在园林中更好地调和“人力与自然”,“城市与山林”,以及“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比如上面所说的胡氏园,是人力追仿自然的一个成功范例,虽然人工的痕迹不明显,但事实上如果不是特定的选址和设计,也不会形成这样的效果。

然而《洛阳名园记》得以流传并声名甚广,还在于作者李格非的评论:“天下之治乱,候於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於园囿之兴废。”《洛阳名园记》成书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在仅仅三十年后的1127年,金兵南下,两都(洛阳和汴京)沦陷,北宋灭亡。而至于李格非本人,则因为党祸而被罢官,20年前就已经去世。

图片

▲《增订古今逸史》中收录的《洛阳名园记》书影 明代吴琯辑校杂纂类丛书 明万历时期吴中珩重订刊本

李格非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词人,李清照。李清照有如此成就,离不开家学深厚,而她的父亲李格非本身就是极有名气的作家。《宋史》记载李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他对写作非常用心,认为如果不能以精诚的心态来对待,就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李格非生前著作颇丰,可惜大多散佚,《洛阳名园记》是最著名且得以流传的一部。

李格非在描写了19座洛阳园林后写道,洛阳地处天下的中心,是四方必争之地,因此“洛阳之盛衰者,天下治乱之候也”;而洛阳的园圃,从唐代至今,因战乱而化为灰烬者不胜其数,因而“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此指出,李格非写《洛阳名园记》,并不只是赞美这些园林的太榭池馆的美景,更是在“追思当时贤佐名卿勋业盛隆,能享其乐”,以洛阳园林之胜,而赞颂当年政治清明的年代。

图片

▲北宋洛阳平面示意图

当代学者张彦聪则提出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相反的另一种看法,认为李格非用散文笔法摹写洛阳园林胜景,实际上则是在讽谏当时的北宋朝政。北宋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激烈党争,对北宋政治形态有相当大的影响,而洛阳作为当时的“西都”,聚集了一大批变法的反对派,包括《洛阳名园记》中提及的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园林主人。张彦聪认为,这些洛阳名园,支撑了这一批人物的政治和社会交游,而李格非的这部作品,也因此体现了一种园林政治思想。

历史总有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的是,《洛阳名园记》一方面开了专门记载园林的文体先河,留下了珍贵的宋代园林记录,另一方面也提供了证史和补史的材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至今仍然能从他的描绘中,想象和享受宋代那或静谧或宏美的园林胜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