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孩提到少帅之十六

 兰州家长 2023-03-27 发布于甘肃

少帅为台安县志题序;为哈尔滨文庙撰写碑文;蒋桂军阀混战,中原大战打响,少帅关外拥兵几十万,地位举足轻重。

张学良在掌管东北军政大权后,虽政务繁忙,还十分关心并亲自过问地方志工作。他除了担任《奉天通志》的编纂总裁外,还为《台安县志》亲笔挥毫题序(张学良出生地)。

1929年10月,台安县政当局在县志脱稿后,通过在大帅府工作多年又担任过“张巡阁使府教读”的崔名耀的关系,转请张学良将军为县志作序。张学良接到故乡题序的请求后,欣然命笔,不日便将序言墨迹以专信寄给了台安县志局。

张学良在题序中写道:

“方志出于史家,乾道临安志以来,暨于无明,赤畿望紧,咸见著录。清代各省修通志,各以县志为取材之资,于是遐陬僻邑,莫不有志。顾自来言志者皆以征文考献为鹄的,或斤斤于考证之精疏,或沾沾于文字之繁简,体例之同异,人伦之藻鉴,自非鸿硕,莫敢操觚。然在今日,则地利民生所系尤,昔人谓志者治之谱,固官斯土者所宜知。台安之为县,肇造于清季,然则斯志之作,当在此而不在彼矣。孙令维善知台安时,属副教育局长玉璞纂修县志,于令冠瀛继其任,将为刊布,来请序言,余为亲民之官,当周知所治如其家,尤当使后之来者,其周知所治无以异乎,吾则斯举也,可谓

所务者已。

张学良

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

张学良的题序,概要阐述了方志的渊源和作用。而且对编志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充分表达了他对台安第二故乡的落地亲情和一片桑梓丹心。

文章图片1

哈尔滨文庙是我国五大孔庙之一,而且是惟一的近代建筑。

文庙为明清建筑风格的三进院落,现占地二点三万平方米。庙苑以大成殿为中心,中轴贯穿南北,辐射东西,古建筑群布局严谨而幽深。万仞宫墙、沣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雕梁画柱,金碧生辉,宏伟壮观。

1926 年至 1929年,由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作相及继任张景惠,向中外人士和政府募捐集资七十三万银币建成。

1929年11月,张学良为刚刚落成的哈尔滨文庙(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内的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撰写了一篇《文庙碑记》:

“哈尔滨据松花江上游,东省铁路横贯其间,欧亚商旅麇集而鹑居,列肆连廛言庞俗杂。自政权收回后,百务聿新,当事者以学校勃兴,不可废崇祀先圣之典。于是鸠工兴事,凡历时将三载,庙成。余惟君子之敷教也,必端其本,夫亦植于仁孝而已矣。孔子之教以孝弟为仁之本,其所恒言,则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盖以《孝经》教天下之顺,即以《春秋》遏天下之逆。而其三世之说,尤以世界大同之治为极归,使人人以仁孝宅心,则蒸之为善俗,即恢之为郅治,亲亲长长,而天下可平。孝之极诣,所由通神明而光四海也。晚近学子,年少气盛,其持论唯新是鹜,而抑知民德即离,势必家邦陵替。本实先拔,而求其枝叶之无伤,胡可得也!今欧美诸邦,类皆厌兵戎而趋文化,其究哲学者,且旁搜中国经籍,以尼山之学为能止至善。而共深其企向,盖世界大同之机兆,而孔之教之气昌矣。中华为至圣祖国,哈埠又为华夷错处之区,使无杰构,以虔奉明祭其何以动学子钦崇,而回易友邦之视听。夫古之人抚车服礼器犹不胜概慕流连。而况趋跄将事,摄以威仪,其有不感观兴起者乎?记有之曰:“祭者教之本。”此文庙之建所为不可缓也。庙基在南岗文庙街东南,计地九十亩,经始于十五年十月,则大成殿暨配殿两庑皆葳事。其用款,由官商合筹为元七十三万有奇。董其役者前行政长官张焕相及今长官张景惠也。

中华民国十有八年岁次已巳十一月庚戌朔十日己未张学良记。”

哈尔滨文庙修建,时值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世界列强有十来个国家在哈尔滨攫取了特权,进行政治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宗教渗透。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伺机吞并东北。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之下,张学良支持哈尔滨修建文庙,主张尊孔、祭孔,支持哈尔滨人民抵御外国文化侵略,振奋民族精神,撰写了《文庙碑记》。

文章图片2

这篇五百余字的碑记中,张学良论述了哈尔滨文庙的地理环境,建庙的历史背景,建庙的宗旨和作用,建庙的始末及其他有关事宜。他认为 :“……学校勃兴,不可废崇祀先圣之典。”他主张“君子之敷教也,必端其本”。他强调以孔子的思想为教育之本,用孔子的学说“教天下之顺,……遏天下之逆”,使人人有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从而形成淳善的社会风德,达到“通神明而光四海”的理想境地。

张学良认为,哈尔滨地处世界列强侵略之地,要崇尚、遵循孔子的思想,就要举行祭孔的仪式,就要有举行仪式的理想场所。于是,他的《文庙碑记》文字镌刻在石碑上。石碑坐落在文庙中院,大成殿 的东侧前方。石碑通高五点五一米,碑额为“四蛟盘石”,碑身阴阳两面雕刻着二十四条纹龙。碑座是巨形汉白玉雕成的“赑屃”(音 bìx:为龙的第九子),碑座下刻有水盘,水盘四角漩涡中刻有鱼、鳖、虾、蟹四种动物。此碑碑额镌刻着“文庙碑记”四个篆字。碑阳的全文由杭州钱拯书写,刻文由北平陈云亭欧体阴刻。

自从南京召开裁军会议后,各地军阀谁也没有裁减自己的一兵一卒,相反各地军阀都在继续扩军备战。

几个月后,即 1929 年3月间,在华北地区便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蒋(介石)桂(李宗仁)军阀混战。

由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领导的强有力的广西派,为了争夺湖南、湖北,便向蒋介石的权威地位发起了直接挑战。正当张学良在东北励精图治、想干一番事业之际,爆发了蒋桂之战。

文章图片3

4月2日,张学良与张作相和万福麟两位副司令联名发表通电,谴责桂系,支持蒋介石。电文警告桂系说 :“倘再挟私逞忿,趋走极端,凡我袍泽,必当拥护中央,共伸大义。”

不久,蒋介石就策动桂系将领倒戈,打败了曾不可一世的广西派对手,迫使他们逃往香港。这次胜利使蒋介石增强了独占中国领导地位的信心。他开始清除国民党内持不同政见的反对派,激起了国民党内很多人的反对。

这年 10月 19 日,正当国民党改组派与蒋介石斗争正酣之际,宋哲元将军以冯玉祥麾下二十七名将领的名义,发布联合讨蒋檄文,要求冯玉样和阎锡山领衔发动一场讨蒋战争。蒋介石针锋相对,立即下令进攻冯玉样的国民军,于是在河南平原上打响了“南北之间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

下。

1930年2月,阎锡山乘张发奎讨蒋之机,向蒋介石发难,命令他的晋军向山东和河南的蒋介石部队进攻。至此,民国以来军阀之间空前惨烈的大厮杀-中原大战,在中国的腹心地带展开了。

在这场混战中,关内各主要军事集团几乎都卷入了中原逐鹿之争。战场上的局势,双方互有胜负,势均力敌,战事呈僵持状态。

在这种形势下,张学良在关外拥兵数十万,显得举足轻重。于是,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国内各界的密切关注。少帅的地位骤然间突出起来。在战场上旗鼓相当的双方,谁能赢得少帅的支持,谁就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所以,在“逐鹿中原之争”中,蒋介石和北方军阀都把注意力盯在张学良身上,千方百计地争取他的支持,以赢得这场战争。

阎锡山和冯玉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向张学良许以有名无实的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职位,希望少帅能率东北军劲旅进关支持; 若不能入关支持,则要求少帅不要介入中原大战,在关外严守中立。蒋介石在这场战争中看到了少帅的重要作用,发誓一定要把张学良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来。为此,他不仅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要职为诱饵,还派张群携带委任状专程到奉天,向少帅表示诚意。

文章图片4

在这场中原大战开始时,张学良采取中立观望的立场。因为,他不相信国民党,害怕中央政府有朝一日会剥夺他在东北的最高权力; 同时,他也不愿意和父亲的老对手冯玉祥之辈结盟。在同苏联的关系上,刚刚过去的“中东铁路事件”使他心有余悸,倘若参加中原大战,他担心共产主义会乘机侵入东北; 更可怕的是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野心勃勃。少帅很珍惜自己 为东北带来的繁荣和稳定的局面,不想因参加中原内战而冒以小失大之险。

由于这些原因,张学良对中原 交战双方所献的殷勤并不动心,采取了坐壁观望的立场。他觉得这样做有益无害,特别是中原战场上的僵持状态,更有利于加强他的地位,从而成为这场权力多边之争中举足轻重的砝码。

3月1日,张学良对中原内战的第一个公开反应是向交战双方发表通电:

“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 建设方殷,非和衷不足以济事。介公主席与百公副司令,党国柱石,物望所归,近者偶以报国之术,积极消极异其途,致救国之方,戡乱止乱殊其论,函电往复,易启误会之端,众口喧腾,尤虑兵戎相见,侧闻消息,怒焉忧之。溯自统一完成,瞬逾一纪,以言军政,自应如期结束,以言训政,尤须努力进行。然而回首前尘,国内之兵革屡见; 环顾中土,民间之喘息未苏,加以灾频仍,工商凋敝,交通半梗,匪寇方张。当此之时,若不各捐成见,共息争端,势必至元气亏竭,根本动摇,而外人之环伺我侧者,求全大欲,亦遂起而乘之。自亡人亡,不演成灭国灭种之惨剧不止。兴念及此,能无凛然? 区区之愚,以为政见无妨磋议,而不可为意气用事之争,武力有时必需而不可为箕豆相煎之具。自维陋劣,政治上固未敢率为主张,然一年以来,迭经内乱,纵无曲突徙薪之力,深知扬汤止沸之非,故不惮苦口呼吁,冀和平早现。此次介、百二公政见分歧以后,亦曾以和平息争之义,迭电分陈冀邀采纳。复以遇见所及,贡诸国内各首领之前,以期一道同风,共消隐患。口未敢安于缄默,行非敢稍涉模棱,耿耿此心,当蒙共鉴。夫殊途原可同归,图终贵乎慎始。在介公力任艰巨,固鞠躬尽瘁之心; 在百公析里毫芒,亦实事求是之意。特恐词纵详明,意难周到,每滋一时误会,驯启众人之猜疑,或且推波助澜,酿成战祸,循不报复,未有已时,则是二公救国之愿未偿,亡国之祸先至,非二公之所及料,亦非学良之所忍言也。所冀举国同胞,洞察危局,注视于国外,立泯内争,本诚意以相维,共图匡济。尤望介、百二公,融袍泽 之意见,凛兵战之凶危,一本党国付与之权能,实施领袖群伦之工作。良则职在防边,身已许国,凡事之有利党国,不背和平者,必当沥胆陈词,期迥避忌,果使万众一律,急起直追,中国前途庶其有豸。谨掬诚悃,惟国人其鉴察之。

张学良叩。东(1)日”

少帅指出: 尽管蒋、阎二人在关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问题上政见不同,但双方都应认识到,武装冲突、国家分裂是绝对不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 恳请双方珍惜国家统一局面,各自退让,罢兵息争。

张学良在另一份私人电报中,还分别警告蒋介石和阎锡山 :目前,东西列强环伺中国,在这个紧要关头重燃内战之火,可能会招致外敌入侵。

此时,张学良成为中国政坛上最受欢迎的人物了。

中原战场上,交战两大敌对阵营,纷纷向少帅大献殷勤。于是,奉天城里,南来北往的使者、说客,摇唇鼓舌,频繁活动。

文章图片5

尽管如此,张学良仍对交战的双方闪烁其词,不对任何一方做出肯定的承诺。

这年3月,阎锡山最得力的将领傅作义访问奉天。因为张学良和许多东北军政要人都很敬重傅作义的为人,所以对他热情欢迎。在记者采访时,他声称少帅表示支持阎锡山的事业。为此,南京方面很是不安。恰巧这时张学良的高级私人秘书王树翰正在太原,南京方面误认为少帅和太原之间已开始谈判,这就更加引起南京方面的恐慌。

6月3日,是张学良三十岁生日。因少帅对中原大战有举足轻重的威力,故其华诞成为各方面齐献殷勤的机会。

于是,全国各方代表云集沈阳。蒋介石派负有特别沟通任务的李石曾由南京赶到沈阳祝贺少帅三十岁生日。这时,滞留在沈阳的吴铁城接到蒋介石的密电:

“密。明日为汉卿兄伉俪三十岁寿辰,请兄代表致贺,并将左贺电转达为荷。中正冬(二日)

蒋介石亲拟致张学良贺电全文是:

“汉卿兄及凤至夫人赏鉴 : 贤伉俪华诞,中正等远道未能趋贺,谨电祝福寿连绵,德泽广被!蒋中正、宋美龄同叩。”

蒋介石考虑到,张群曾和东北军许多将领是留日同窗学友,私交甚厚,凭此优势,与奉天谈判将会更加有效果。于是,这年春季,蒋介石将张群派往奉天。

张群为了完成蒋介石委派的使命,在奉天一直逗留到夏天,与张学良进行了多次富有成效的会谈,并达成机密性的非正式协议。张学良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东北面临着苏联的威胁,存在着日本的压力,国内只有保持统一才能形成共御外侮的联合阵线。另外,张学良与南京达成非正式协定,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南京政府将拨款一千五百万元,作为奉军南下入关与南京军队合作的军费; 二是少帅私人顾问端纳的劝告。端纳认为阎锡山、冯玉祥属于旧军阀,反动保守,希望张学良帮助蒋打败他们,在中国实行开明自由的政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