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日赏:2023年3月27日

 花间一酒壶 2023-03-27 发布于浙江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美好的一天,从欣赏一首诗词开始。大家好,我是姚尧。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王昌龄的《闺怨》。

第一句“闺中少妇不知愁”,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很简单,简单到就像是一句大白话,都不需要做解释翻译。可是仔细品味一下,又觉得很有趣味。这首诗的题目叫《闺怨》,为什么会有怨?一般来说,有怨之前肯定得有愁,是因有了愁而又不知道该如何消,这才会产生怨。如果闺中少妇不知愁,那又怎么会有闺怨呢?这种看似矛盾之处,就会吸引我们继续读下去。

第二句“春日凝妆上翠楼”。凝妆,就是盛妆,精心修饰。翠楼,就是青翠的高楼,古代富贵人家的楼房都是青色的。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位闺中少妇在春天里盛妆打扮,精心修饰之后,独自登上翠楼。就“凝妆”一词而言,其实就解释了第一句为什么是要说“不知愁”。因为这个闺中少妇,只有在“不知愁”的情绪下,才有心思盛妆打扮,精心修饰。如果她此时内心充满了愁怀愁绪,那她就应该无心梳洗,就应该像我们在225日欣赏杜荀鹤的《春宫怨》中所说的“欲妆临镜慵”,或者是像我们在227日欣赏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中所说的“楚宫慵扫黛眉新”,又怎么可能“凝妆上翠楼”呢?因此,这位闺中少妇从在楼下对镜化妆,到盛妆登楼,心情都还是不错的。

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忽见,就是忽然看见。陌头,就是路头,路边。杨柳色,就是柳树的绿色。很多人在古诗词中读到杨柳,常以为是杨树和柳树并称,其实不然,古诗词中的杨柳就单指柳树,而与杨树无干。

古诗词中最早出现杨柳当是《诗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是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用来形容柳树非常妥帖,用来形容杨树则极不恰当。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上说:“杨与柳别。杨,枝劲脆而短,叶圆阔而尖;柳,叶长而狭,枝软而韧。”可见,杨树与柳树是有着明显不同的形状特征,故而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学内涵。因柳树在早春发芽,故诗词中常用杨柳来表达春意,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其一》)。又因“柳”和“留”是谐音,所以古诗词中经常用杨柳来表留恋之情,离别之伤和相思之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唐·张九龄《折杨柳》)“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因此,“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诗就是说,闺中少妇在登上翠楼之后,无意中看到路头的杨柳,就产生了相思离别之意,心情就不是那么好了。

第四句“悔教夫婿觅封侯”,意思是说,后悔当初让丈夫去寻觅封侯。王昌龄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成年后主要生活在唐玄宗时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很多诗词都是与边塞有关,这首诗大约作于 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在当时。“觅封侯”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从军远征,边塞立功,就像岑参说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因此,这位闺中少妇的丈夫,此时应该是在边塞从军。

现在,我们纵观这首七绝,回到诗的题目《闺怨》。当闺中少妇还在楼下的时候,她的心情是很好的。于是,她盛妆打扮。于是,她登上翠楼。她的心情变化,是由杨柳引发的离愁,而这个离愁又是短期内无法消除的,所以才有了闺怨。从“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可以看出,对于丈夫的从军远征,少妇的态度是积极支持,甚至是鼓励劝说的。而从“春日凝妆上翠楼”一句可以看出,少妇的家境比较宽裕,并不非要丈夫从军远征,就能过得很殷实的。这一刻,少妇或许在反思,为什么当初要让丈夫去寻觅封侯呢?如果这是丈夫坚定不移的志向,那似乎是应该支持他实现理想。如果只是基于世俗攀比的压力,那么为此付出夫妻长期分离的代价,值得吗?对此,诗人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我们也无从追问。只是,我又想起了陆游的那两句诗“输与茅檐负暄叟,时时睡觉一频伸。”

好,今天的诗词欣赏就讲到这里,喜欢的读者请帮忙点赞、转发和评论。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