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晓斌:《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论》

 古代小说网 2023-03-27 发布于江苏

《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论》,杨晓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内容简介

颜延之(384—456)是魏晋南北朝刘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与谢灵运并称为“颜谢”,并以“雕绘”之功与谢灵运平分秋色,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关于颜延之里籍、门第、家世,及其生平中重要问题如绰号,如三十初仕、免官原委等的考辨。第二部分是关于颜延之散在现存各种文献中诗文作品的考证。作者对—些误题或伪作做了辨析,这项工作基本上把颜延之存世诗文的情况清理出来了。第三部分是关于《颜延之集》的研究,作者对《颜延之集》的结集、散佚、重编,以及今存颜集的版本源流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

目 录

序一 赵逵夫

序二 谭家健

绪论 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反思

   一、颜延之研究学术史回顾

   二、反思与展望

上编 颜延之生平诸问题考论

第一章 家世、郡望、出生地与墓地考

   一、颜氏姓源与譜牒

   二、颜氏居里、郡望与颜延之出生地

   三、“白下”地理位置考

   ——從琅邪颜氏家族南迁后的墓地谈起

第二章 同姓名者考辨

   一、刘宋颜延之和东晋颜延、颜延之称名考辨

   二、误将颜延之与颜之推混为一谈者辨析

第三章 “颜虎”抑或“颜彪”——颜延之绰号考实

   一、“颜虎”抑或“颜彪”

   二、《建康实录》中“颜虎”说来自《宋略》

   三、《南史》讳“颜虎”为“颜彪”

   四、传本《建康实录》中“颜虎”系回改

   五、“颜虎”的含义及其来源

第四章 三十以后初仕说质疑

   一、三十以后初仕说的提出

   二、据刘柳仕历确定颜延之初仕时间

第五章 出为始安太守始末、时间考论

   一、出为始安太守原因分析

   二、诸家说法考辨

   三、出守始安的经过、时间及行事考辨

第六章 元嘉十一年贬为永嘉太守及免官原因

   一、史传记载的表面原因

   二、从《应诏宴曲水作诗》探析免官深层原因

第七章 元嘉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间仕历考辨

   一、研究分歧与误系

   二、系年考证

第八章 从门第、任职看颜延之的命运

   一、颜延之生存时代的颜氏门第

   二、仕历与职掌考辨

中编 颜延之著述考论

第一章 经学:论语类——《论语说》

   一、颜延之《论语说》佚文辑录

   二、颜延之《论语说》的真伪

   三、颜延之《论语说》的名称及撰作缘起

   四、颜延之讲说《论语》的时间

第二章 经学:通礼类——《逆降义》

   一、《逆降义》佚文辑录

   二、文献著录题名、类別及卷数

   三、撰作缘起

   四、正名

第三章 经学:小学类——《幼诰》

   一、文献著录类别与异名举要

   二、《幼诰》佚文辑录

   三、正名

   四、《幼诰》训释方法及其性质

第四章 经学:小学类——《纂要》

   一、文献著录类别、名称与卷数

   二、《纂要》与清人辑佚

   三、各辑本材料来源及其辑录体例

   四、《纂要》训释方法及其性质

第五章 杂学:家训类——《庭诰》

   一、今存《庭诰》及辑佚

   二、《庭诰》的主要内容与校勘

   三、《庭诰》之误称、异名辨正

   四、《庭诰》的性质

第六章 佛学著述

   一、《论检》

   二、《折达性论》

   三、《离识观》

   四、《通佛影迹》《通佛顶齿爪》《通佛衣钵》等

第七章 注疏之作及总集的编集

   一、阮籍《咏怀詩》注

   二、潘岳《射雉赋》注解

   三、总集的编集

第八章 辑佚

   一、诗歌类:《白雪诗》《独秀山诗》

   二、碑铭类:《颜含碑铭》《王球石志》

   三、《论语说》《幼诰》《纂要》等及《庭诰》佚文

第九章 辨伪:类书、总集误收与史志误著辨正

   一、《海录碎事》误辑、误引颜延之诗文句十二则

   二、《诗渊》误辑颜延之佚诗二首

   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误辑颜延之佚诗三则

   四、误著《汉书决疑》十二卷

   五、误著《七悟集》一卷

下编 颜延之别集与《颜延之集》版本研究

第一章 别集、逸集考辨及《颜延之逸集》的性质与内容

   一、别集与总集关系考论

   二、别集与逸集关系辨析——兼论《颜延之逸集》的性质与內容

第二章 古本《颜延之集》结集与流传稽考

   一、颜延之别集的结集时间

   二、古本《颜延之集》的流传(从结集至南宋末)

第三章 传本《颜延之集》版本考述

   一、传本《颜延之集》版本特征及其异同、优劣比较

   二、传本《颜延之集》版本简表

第四章 《颜延之集》版本源流考论

   一、黄辑汪校本系统(汪士贤校本、二十字本)

   二、《七十二家集》本系统(十八字本)

   三、《百三家集》本系统(十八字本及其变式)

   四、《名家集初刻》本系统(三十一字本)

   五、《颜氏传书》本系统(十九字本)

第五章 馀论

   一、传本《颜延之集》的编辑途径以及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颜延之著述的历时归属

   三、《颜氏传书》本《颜光禄集》的文学与文献价值

附录 《宋书·颜延之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一

赵逵夫

《宋书·颜延之传》言颜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他的曾祖官至右光禄大夫,祖父曾任太守,父为护军司马,而至颜延之竟穷困如此,应是其祖上皆廉洁持守,不置房地田产,唯寄居官舍,以俸禄养家。故至其父去世,家无长物,子孙“居负郭”,与负贩者为邻。

颜延之塑像

我以为,正由于这样的家风,造就了颜延之刚正忠直与“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的品性与文才,其风延及其子颜竣、颜测、颜 ,皆有令誉。他虽然字“延年”,但看来父或祖为他取名“延之”,是希望他能延承家风,使不断绝。

他所著《庭诰》,实即家诫,篇幅宏大,与后代精炼归纳为若干句的家训不同,不仅有所训诫,且多论理。这反映了他的一部分思想。其《庭诰》云:

流言谤议,有道所不免,况在阙薄,难用算防。接应之方,言必出己。或信不素积,嫌间所袭,或性不和物,尤怨所聚。有一于此,何处逃毁?

他对世事看得十分透彻。对此,他的对应办法是:

苟能反悔在我,而无责于人,必有达鉴,昭其情远,识迹其事。日省吾躬,月料吾志,宽默以居,洁静以期,神道必在,何恤人言。

他以此教子孙,完全合于儒家处世之道,但他处于乱世,至其子一代则朝政与社会一样混乱、仕宦道德沦丧,国家颓败更甚,他的这一套便很难适应。所以其长子颜竣虽欲力挽颓风,且有功于国家,而竟以刚直敢言陨命。但无论怎样,我可以由此看出颜延之的思想品格。

作为诗人、作家,颜延之留到今天的作品只有诗三十多首,赋四篇,文三十多篇。另外,还有些学术著作,同样散佚严重。但由留下来的一些作品,我们已可以评判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清影明正德退翁书院刻本《诗品》

南朝锺嵘成书于梁天监十三年(514)至十七年的《诗品》在其总论部分评颜延之的诗:“斯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该书卷中专评云:

其源出于陆机,故尚巧似。体裁绮密,然情喻渊深,动无虚发 ;一字一句,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虽乖秀逸,固是经纶文雅;才减若人,则陷于困踬矣。

末两句,有人可能会有所误解。《论语·宪问》:“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人即此人。

《论语》此处指南宫适,孔子称赞他是真正的君子,是尚德之人。《诗品》中这里是以“若人”指颜延之。民国时的叶长青《诗品集释》云:“二句谓才不及颜者学养,则蹈于困踬矣。”“若人”不是他人,“陷于困踬”不是就颜延之而言。

锺嵘这段评语中前两句是指出其风格的渊源,从“体裁绮密”至“皆致意矣”给了很高的评价。后半部分指出其特征,从“虽……固……”的句式可看出主要是肯定;末尾言其一般才力不足者不易学。此评之写成,距颜延之的逝世也就是六十来年。

梁萧统与当时文坛才俊所编《文选》收颜延之《赭白马赋》一篇、诗二十一首、文五篇,就篇数而言,在南北朝作家中仅次于谢灵运、鲍照、江淹、谢朓(《诗品》中鲍照、江淹、谢朓也在中品)。

汪鸣銮书颜延之《赭白马赋》

比《诗品》和《文选》成书更早的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其《总术》篇也引及颜延之的“笔”“言”之辨, 可见其推崇之意。学者们认为颜延之的成就不及谢灵运,目前学术界看法基本一致。

但即使这样,在诗赋创作十分繁荣的整个南北朝时代能居于前四、五名的诗人,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当然,究竟颜延之和谢灵运谁的文学成就更高,学者的看法也并不完全一致。《诗品》引颜延之当时之人汤惠休之语:“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

清末著名诗人与诗论家陈衍在其《诗品评议》中云:

窃谓颜诗镂错处颇尠,殆指“玉水方流”“璇源圆折”等语。然实未数数然也。据汤说,谢胜于颜。然《北使洛》《五君咏》诸篇,沉雄简练,转过康乐。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是特别推崇谢灵运的,但该书卷七第一五条也说:“然延年较灵运,其妙合自然者虽不可得,而拙处亦少,观其集当知之。”清末刘熙载《艺概·诗概》云:

《艺概注稿》

颜延年诗,体尽方幅,然不失为正轨,以其字字称量而出,无一苟下也。《文中子》称之曰:“其文约以则,有君子之心。”盖有以观其深矣。

这是联系其思想作风而言,所以评价更为确当。书中又云:

延年诗长于廊庙之体,然如《五君咏》,抑何善言林下风也。所蕴之富,亦可见矣。

这里从其风格之多变和反映思想之宽广方面评价其文学素养之深。我想,这一些,应予以充分注意。

对颜、谢之高低,学者们的看法不一,我以为主要是着眼点不同的原因。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文人深感仕途艰险、身家难保的情况下,很多文人可能更欣赏谢灵运超脱现实、悠游山水的情趣,而并不认同颜延之的处世态度。

当然,也有些人是注意于前人的评论,有些人是注意于作品的数量。我的看法是,总体来说,谢灵运创作成就要高一些,但二人各有所长,联系其思想情怀言之,颜延之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更大一些。

有的书中说:“颜延之在当时虽然名声很大,与谢灵运齐名,而其艺术成就是远不如谢的。” 我觉得将他们的差距拉得太大,并不合于历史实际。《诗品》列谢灵运在上等,但也指出其“尚巧似”“颇以繁芜为累”。客观地看,他们是各有特色,各有短长。

明刊本《颜延之集》

这些年,学术界关于颜延之的研究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其中有些很有分量的论文,有些相关论著对颜延之的评价有所提升,对以往一些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如文学思想等也有所论列。但至今没有一部研究颜延之作品的专著,也没有一本其诗文的笺注本,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我以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对颜延之生平与思想研究不够,未能关注到他所能秉持的思想、人生信条,他对荣辱升迁的看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可贵。这些都充分地体现在他的诗、赋、文与相关论著中。文学作品自然要看其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但也不能不看到其中所体现的情感。

无论如何,诗与其他各体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愿望的;而如果反映社会面广而且真实,抒发的感情与广大人民的感情相通,表达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这作品就更有意义。我们将颜延之家庭,他的儿子颜竣的作风、官声,他在《庭诰》等著作中所反映的思想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他的诗赋作品,我以为会有些新的认识。

冯文蔚书颜延之《赭白马赋》

二是至今没有一个收录相对完整、确当、辑校精到的著作集。《隋书·经籍志》中的三十卷本、二十五卷本《颜延之集》及一卷《颜延之逸集》,大约在宋代已大部分亡佚。明代以后人所辑各本多有遗漏与误收,有的著作,如较集中表现了颜延之思想的《论语说》,究竟是否为颜延之所著,学者们看法也不一致。

同时,其著作在流传中形成了不少讹误与混乱。如晋司马彪《后汉书志·舆服志》梁刘昭注两处引“颜延之《幼诰》”之文,而《隋书·经籍志·经部》“小学类”著录:颜延之“《诂幼》二卷” 。《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释虫》又作“诰幼”,《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小学类”又俱作“诘幼文”,《广韵·一董》“唝”字下又有“告幼童文”之名目,而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引《旧唐书·经籍志》又作“诂幼文”。一本书的书名就有六种写法,越传越乱。书名当且如此,可知有关论著的散佚与所存论著文字上的错讹情况。

所以我认为对颜延之及其作品应下功夫作一翻研究。

杨晓斌同志于2002年在我处攻读博士学位。他专攻魏晋南北朝文学,故我和他商议后博士论文确定为“颜延之生平著述考论”。2005年毕业论文答辩中,得谭家健、张新科、霍旭东、张崇琛、王福成等先生的好评。

毕业以来,他继续搜集资料、对有关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索。其间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作博士后,得刘跃进先生指点,到国家图书馆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对论文不断进行修改。今即将问世,请我作序,故谈一点个人看法。

明刊本《颜光禄集》

《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论》,绪论之外,分“生平诸问题考论”“著述考论”“别集与《颜延之集》版本研究”三编。

第一部分,针对已有颜延之研究中存在疑问或研究薄弱的地方,一一加以考证和论述。通过对八个问题的考辨论述,颜延之生平相关问题就比前显得明晰。

第二部分提炼为九个问题。可以发现:颜延之的著述多,内容丰富。只是散佚严重,有的为残篇,有的仅存书名或篇名。清人曾作了一些辑佚工作,但也有疏漏和失误。通过对颜延之著述的辑佚与考证辨伪的全面清理,我们对他的创作及学术生涯,对他的思想、行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第三部分提炼为五个问题。书中指出今传本《颜延之集》不是原结集本,而属于后辑本或新辑本,从文献来源来看,属于三次文献或曰再转录文献。在多次的转录过程中,讹、脱、衍、倒时有发生。因此,对于传本《颜延之集》内容的校勘与考证就显得尤为必要。

林则徐书颜延之诗

晓斌同志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避开了他认为已有定论、为学界所认可的一些研究内容与成果,没有进行一般的综合性研究,而是针对颜延之研究中存在疑问或缺乏深入探讨的地方,突出问题意识,就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加以探究和论述,在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吸收众长,有所创新。

从文献传播的角度来考察,颜延之的著述留存和别集流传情况与六朝时期很多作家作品的命运相类似,对这个个案的研究,其实就是对一个作家类群的研究,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考察,颜延之小陶渊明十二岁,年长于谢灵运、刘义庆、谢庄、鲍照、沈约,至于萧衍、谢朓以后诸家更不用说要迟得多。又由于他文学上成就高,而且还有赋、文及有关思想修养论著,对南朝的文学有较大的影响。时过境迁,不同时期和不同作家、学者对其成就和地位有不同的评价,显出较大的落差。

从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来说,晓斌同志试图以颜延之为代表和一个透视点,通过梳理其著述留存及其别集流传情况,探寻出一些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和结论,以便为其他六朝作家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与视角。我觉得这个目的基本上达到了。

其书稿已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说明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专家充分地肯定此书所取得的成绩。当然,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晓斌同志在进行相关后续的项目当中,可能对本书中某些问题还会有新的认识,学界同仁也可能会对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这些都是我们所期待的。是为序。

2015年10月5日于西北师范大学滋兰斋

序二

谭家健

颜延之(384—456)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元嘉文坛领军人物。他比陶渊明小十几岁,和陶渊明是好朋友。比谢灵运大一岁,当时诗界并称“颜谢”。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颜延之的研究远不如谢灵运。

《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

据我所知,研究性的专书,迄今只有台湾学者黄水云的《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出版)。《颜延之年谱》分别有季冰和缪钺两种(篇幅相当于文章,非专书,发表于20世纪前期),研究性论文也不多,而且集中在思想及诗歌方面。《颜延之集》尚未见有人重新整理出版。这种情况表明,颜延之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杨晓斌同志于200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即以颜延之为题。近年来,他不断加工修改,补充扩展其论文成为专著,即将正式出版面世。我认为,这是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值得欢迎和推荐。

我有幸参加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最近又重新读过即将出版的书稿,觉得此书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文选颜鲍谢诗评》

上编,颜延之生平诸问题考论。

历来歧见颇多,本书归纳为八个问题,分别加以考证。之后确认,西晋末期,原籍北方的琅邪颜氏南迁,定居于建康长干里颜家巷,即今南京城中华门一带,延之出生于此地,死后葬于南京城西北幕府山西之老虎山附近。

东晋时有两位与颜延之同姓名者,其一曾任镇东司马,另一位为王恭麾下大将,均为武人,不擅文事。颜延之性情偏急,率意直言,故绰号“颜虎”,唐人避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名讳,改“虎”为“彪”,宋代刻书大多改回来了,也有未改的,都是指颜延之其人。

颜延之出仕,今人多认定在三十岁以后,本书作者经过考查,认为应在二十二岁左右。颜延之出任始安太守当在宋少帝景平元年,一年后离任,回到家乡过了一段隐居生活。

元嘉三年征为中书侍郎,元嘉十一年,因得罪当权者刘义康而贬官外放,元嘉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再度出仕,二十年迁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二十五年被劾免官,二十六年又起复,任秘书监、光禄勋(故后世称“颜光禄”),二十八年任太常,三十二年致仕,不久卒于家,享年七十二岁。

晋宋之际,皇位多次更迭,政局动荡险恶,许多文人不得善终,谢灵运、范晔、鲍照、王融、谢朓……,皆中青年时即被杀害。颜延之得以保全性命,原因在于他政治上不躁进,常以佯狂掩其狷介,门第偏低,对世家大族未形成威胁,历年任职多属祭祀、礼仪、文书、文教之类,未曾参与国家军政大事和高层决策,在各派政治势力的眼中,他不足影响大局,没有太大危险,故得保天年。

以上问题,前人诸说多有含混,有歧异。本书作者认真梳理,仔细考辨,反复比较,资料充足扎实。所作论断,相当坚实可信,较前人其他各说,更具说服力。

明万历汉魏诸名家集本《颜延之集》

中编,颜延之著述考论。

中编属于文献学研究,分为九个问题,主要考释、辑录传本《颜延之集》失误或辑而不全的著述,并对误收之诗文进行辨正。如:属于经学类的《论语说》有十六则,礼学类的《逆降义》一篇,小学类的《幼诰》六则、《纂要》三十多则,家训类的《庭诰》佚文若干,佛学类的《论检》《折达性论》《离识观》《通佛影迹》《通佛顶齿爪》《通佛衣钵》《通佛二氎不燃》《妄书禅慧宣诸弘信》等,注疏类的阮籍《咏怀诗注》四则。

对上述资料之名称、真伪、性质,考证相当缜密。对于颜延之的诗,前人辑录有些疏失。宋人叶廷珪的《海录碎事》即误收颜延之诗十二首,其中不少是江淹的诗。还有的诗,词句颠倒,文字讹夺。

关于颜延之诗文,逯钦立辑校《宋诗》误辑、误收颜延之诗三则。诗文集中漏收的诗文还有《白雪诗》《独秀山诗》《颜含碑铭》《王球石志》。以上这些资料,作者取同时代相关作家作品互相核对,旁征博引,用功极勤,可以视为定论。

《颜延之集编年笺注》

下编,颜集之别集与《颜延之集》的版本研究。

分为五个问题:1.别集、逸集考辨及《颜延之逸集》的性质与内容;2.古本颜集的结集与流传稽考;3.传本颜集之版本考述;4.颜集之版本源流考论;5.传本颜集的编辑途径等等。

作者经研究后认为,梁武帝时有《颜延之集》三十卷,逸集一卷,梁末毁于兵火。隋唐时存集为二十五卷,南宋中兴时仅存五卷,南宋末亡佚。明以后重新集结刊行,主要有两种不同名称:《颜延之集》和《颜光禄集》,流传至今。传世本有四个系统:黄省曾辑本、汪士贤校刻本、《颜氏家传》本、《七十二家集》和《名家集初刻》本。

其中《颜氏家传》本之《颜光禄集》内容全面,校刊精良,是各种传本中最佳者。但由于多次转录,讹、脱、衍、倒,时有发生,重新校补颜延之集的工作,仍然十分艰巨。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第一,宏观考察与具体考评结合。将颜延之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分析当时的政治关系、政局变化,社会风尚和文学思潮,作为他的活动坐标;然后以本传为主,参照其他史籍,考订颜延之的有关生平行事,在此基础上,系年、考辩,勾勒出具体可信的颜延之生活全貌。

第二,结合近年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学术手段,对传世文献进行再梳理,从中剔抉出前人尚未充分认识的新材料,达到推陈出新。

第三,采用“二重证据法”,将纸质本材料与考古所得地下出土文献资料和金石材料相结合,通过两方面的比照,鉴别传世纸质本文献的真伪,从而做出更为可靠的判断。

《颜延之诗文选注》

第四,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把从类书、总集、佛藏、道藏、考古所得地下出土资料,以及清人辑佚所得颜延之佚文,进行整理、分类、排比,辨析,在定量分析用数字说话的基础上,做出更符合历史实际的辑佚与辨伪。

第五,推理与考据相结合。在注重材料、用事实说话的同时,用严密的逻辑演绎出合理的理论观点。比如,古本《颜延之集》的结集与流传问题,由于文献记载的模糊和流传链条的中断,作者乃通过历代目录学著作和历代史书中的《经籍志》或《艺文志》的著录,寻绎各种传本《颜延之集》之间的联系,再经过推理和旁证,从而再现一条连续的古本结集与流传的链条,勾勒出颜延之作品从萧梁到南宋末年的传播情况。

《中国历代艺文志考评稿》

所以,我认为,从总体上看,本书对于颜延之生平与著作研究具有一定的总结性,是颜延之研究的重大收获,是六朝文学研究者重要的参考书。

本书的题目说明其中心在于颜延之的生平、著述和文集版本问题。至于如何全面而科学地分析评论颜氏诗文的思想与艺术等等,本书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也许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也许是他下一个着手的课题。显然,这个题目还有很大的空间,我真诚地希望作者继续努力,不断前进,精益求精,取得更大的成绩。

2015年2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绪论: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反思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在刘宋文坛,颜延之与谢灵运都以辞采闻名,并称“颜谢”,他们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于元嘉时期,加上鲍照,后人称他们为“元嘉三大家”。

一、颜延之研究学术史回顾

自刘宋以来,有关颜延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一)20世纪以前

根据各时期的主要研究成就和特点依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刘宋之后的南朝时期。在史传和相关诗论、文论中,评价、总结了颜延之的文学地位、文体观点和作品特点。《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评价了颜延之对刘宋文坛的贡献以及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并概括了其诗歌特点。《诗品》较为集中地评论了其诗歌艺术渊源、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段。《文心雕龙·总术》引述了颜延之“笔”“言”之辨的观点。在萧梁时颜延之别集结集,编集有《颜延之集》三十卷、《颜延之逸集》一卷。

纪昀评《文心雕龙》

隋唐时期。部分史书和子书中对颜延之其人其文进行了简要评述。如《建康实录》记载了颜延之生平行事,引述了其诗文代表作,概括了其诗歌的总体特点。文中子《中说》以德论文,认为德行对于文章有决定作用,颜延之有“君子之心”,因此其文“约以则”。

宋元时期。在一些诗话著作中,主要有《溪诗话》《岁寒堂诗话》《韵语阳秋》《二老堂诗话》《沧浪诗话》等,概括评论了颜延之诗歌的总体风格特征,以及有些具体篇目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段,并指出了其某些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段对文学史中前后作品的继承和影响。元代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选取《文选》所录颜延之诗歌进行了评点。

明清时期。由于《颜延之集》在南宋末亡佚,明代开始了《颜延之集》的重新编辑与刊刻,一直延续到清末,有了近二十种版本,成为我们今天研究颜延之及其作品的重要文本依据。

由于颜延之的著述散佚严重,清人做了许多专门的辑佚工作,从大量的总集、类书、史书和佛学著作中辑出颜延之佚文,如任大椿辑《小学钩沉》、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辑《黄氏逸书考》、龙璋辑《小学搜佚》、曹元忠辑《南菁札记》、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等,辑有颜延之《论语说》《逆降义》《幼诰》《纂要》《庭诰》《论检》等佚文。还出现了专门的诗文选本,如明叶绍泰辑《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颜光禄集》和清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选》本《颜光禄集选》,对选录诗文进行了评点。

《颜光禄集选》

综观此期研究,最大的成绩在于《颜延之集》的编辑与刊刻、佚文的搜辑以及诗文评点。诗论、文论中对颜延之诗文风格、特点、成就的评论,为后来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初至今

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颜延之及其作品未能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此期专门研究颜延之的文章和著作很少,仅编撰有两部年谱:季冰《颜延之年谱》[1]、缪钺《颜延之年谱》[2]。大多数文学史著作都把颜延之附于谢灵运之后,极其简略地介绍了颜延之的生平,以及以《五君咏》《北使洛》《还至梁城作》为代表的诗作。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3]中试图矫正已往的看法,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颜延之的思想和精神品质,并较为客观地评价了颜延之诗作的艺术特色。

20世纪上半叶出版的几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4],多数都没有提到颜延之的文体观或文学思想。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5]在“文笔之辨”中分析了颜延之对于“文”与“笔”的看法,在“创作论”中提出“颜延年及其他雕章琢句的学说”,分析了其诗歌特点和对章句的主张,并单列“颜延之所谓'咏歌之书’与'褒贬之书’”一节,分析颜延之对于诗与文两种不同文体的看法。该书是此期所有文学批评类著作中唯一阐释、分析颜延之文体观的,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有荜路蓝缕之功。

《中国文学批评史》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颜延之研究才真正起步,主要成绩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平与思想、性格的研究。主要有周建忠《论颜延之之“狂”》[6]、卫军英《颜延之与陶渊明关系考辨》[7]、李之亮《颜延之行实及〈文选〉所收诗文系年》[8]、李宗长《论颜延之的思想》[9]等。除论文外,蒋祖怡在《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一)中单列“颜延之”一章,介绍了颜延之的生平行事和主要作品。[10]

(2)将生平、思想与创作综合起来研究。主要有曹道衡《论颜延之的思想和创作》[11]、沈玉成《关于颜延之的生平和作品》[12]、杨晓斌《颜延之出为始安太守始末考——兼谈〈祭屈原文〉等几篇诗文的作时与背景》[13]和《论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的写作背景、动机与主旨》[14]等,或从生平事迹确定作品写作年代,或从作品内容分析当时的写作动机和思想,体现出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和细致。

《颜延之研究》

(3)诗文作品研究。主要集中在颜延之诗歌的分类、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段等方面。较早对颜延之的文学创作成就与历史地位进行全面介绍与评价的是周建忠《论颜延之的文学创作》[15]。

对颜延之诗歌进行分类研究的有李宗长《颜延之诗歌主题选择的文化审视》[16]和吴功正《颜延之诗美成就论》[17]。揭示颜延之诗歌风格特征、成因的主要有钱钢《论锺嵘〈诗品〉对颜延之诗歌的评价》[18]、李宗长《颜延之诗歌风格论》[19]和吴怀东《颜延之诗歌与一段被忽略的诗潮》[20]。

分析颜延之诗歌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段的主要有谌东飚《颜诗用典与诗的律化》[21]和《论颜诗“以用事为博”》[22]。探讨颜延之诗歌艺术特色对后世影响的主要有陈书录《论颜延之对偶诗对初唐律诗的影响》[23]和陈庆元《大明泰始诗论》[24]等。对于颜延之赋与文的研究非常薄弱,专题论文仅有李宗长《论颜延之的文与赋》[25]。

(4)作品辑佚与辨伪研究。专题论文有周田青《颜延之诗、文证误二则》[26]和杨晓斌《类书、总集误收颜延之诗文辨正》[27],主要对类书和总集中误辑、误引颜延之诗文进行了考辨。

(5)综合性的研究专著。黄水云《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28],从颜延之生平、交游、思想、诗歌、文章、诗文评价几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6)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类著作中有关颜延之的份量逐渐增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文学史中,开始专列“颜延之”一节,尤其是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其生平行事、思想、诗文内容和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虽然至今没有出现研究颜延之文体观或文学思想的专题论文,但在一些文学批评史和文论类著作中已有阐述。如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29]中阐述了颜延之的文学思想,材料、内容与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大致相同,不过阐述更加细致。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30]中,选录了颜延之《祭屈原文》《五君咏》和《庭诰》(节录),最后附有简略的论述。

二、反思与展望

综观有关颜延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研究,成绩较为突出。但主要集中在颜延之生平、思想和诗歌研究方面,诗歌研究又集中在论述颜延之诗歌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段,与“元嘉三大家”中谢灵运、鲍照的研究相比较,对于颜延之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颜延之生平研究中的某些疑问未能解决,个别问题至今缺乏研究。如有关颜延之初仕的时间与年龄问题;颜延之的名号问题,史籍中所称引的名叫颜延之者不止一人,如不仔细分辨,容易混淆;还有的论著中把颜延之混淆为颜之推;颜延之的绰号,《南史》称“颜彪”,一直讹传至今。

《南史》

再比如,颜延之时期颜氏门第、颜延之的仕历,都与颜延之的命运结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缺乏研究。这些具体问题必将成为今后颜延之生平研究中的重点。

2.缺乏对颜延之著述的全面清理、研究,缺乏对《颜延之集》的历时考察。颜延之的著述较多,内容博杂,除文学创作与文章写作外,还有经学、小学、佛学、杂著、注疏,以及总集的编集。但今多散佚,有的仅为残篇,有的只存书名或篇名。因此完全有必要分门别类地进行全面的清理。

《颜延之集》的结集与流传问题比较复杂,大约结集于梁武帝时期,最初结集为《颜延之集》三十卷、《颜延之逸集》一卷,残毁于侯景兵火和梁元帝的纵焚。到南宋中兴时期仅有《颜延之集》五卷,并于南宋末年全部亡佚。

传本《颜延之集》是从明代开始辑录、刊刻而流传下来的。因此史籍中记载的有些存目类或仅存篇名的著作,虽归于颜延之名下,但传本《颜延之集》中并未收录,这就需要对颜延之的著述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对《颜延之集》进行历时的考察,才能确定较为全面的颜延之著述内容及其在《颜延之集》中的历时归属。

3.缺乏对传本《颜延之集》版本源流的研究。目前研究颜延之作品主要依据的是通行本《颜延之集》,即《四库全书》抄录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颜延之集》,而这一版本并不是所有传本《颜延之集》中最善者;同时,研究时依据版本的单一,限制了对文本的理解,甚至造成了误解。

明万历金阊世裕堂刊本《颜延年集》

因此,描述传本《颜延之集》的各版本特征,比较各版本的异同、优劣,分析各版本之间的关系,确定版本系统与源流,择优选择研究底本,这是研究颜延之作品与文学思想的基础。

4.对颜延之著述的研究未与清人的辑佚成果接轨。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颜延之《论语颜氏说》《庭诰》《纂要》《逆降义》《诂幼》,任大椿《小学钩沉》辑有《纂要》,黄奭《黄氏逸书考》辑有《幼诰》《纂要》,龙璋《小学搜佚》辑有《诰幼》《纂要》,曹元忠《南菁札记》辑有《纂要解》,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辑有《纂要》等。把这些有关颜延之的辑佚成果与传本《颜延之集》相对照,可以发现其中大多数是颜延之佚文,少数内容与传本《颜延之集》异文,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校勘价值。但这些辑佚成果未能引起颜延之研究者的注意与重视,未能纳入对颜延之著述的全面研究之中。

5. 至今还未出现一个收辑全面、编校完善的《颜延之集》,也没有整理校点注释本,间接造成了接受主体和研究主体面的狭窄。因此,要在对传本《颜延之集》的版本源流研究的基础上,选定较好的底本,充分吸收前人已有的辑佚成果,并从类书、总集等史籍中进行新的辑佚,以其他传本参校,重新编定为收辑全面的《颜延之集》。

另外,有关颜延之赋与文的研究较少,仅有李宗长《论颜延之的文与赋》,该文属于初次探讨,牵涉面广,未能深入。黄水云《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一书中将赋与文合在一起,总名“文章”,分为“内容”与“形式”两节,描述多而研究少,未能揭示赋和文的本质特征以及诗赋与文的区别。今后应加强对颜延之赋与文(尤其是文)的研究。

通过对颜延之研究学术史的回顾,我们系统梳理了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史,并对此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与指瑕,从而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

本课题针对以上颜延之研究中的不足与薄弱环节,确定以具体的文献考辨、文献清理、文献辑录、作品流传和版本分析为研究重点,在颜延之生平诸问题、颜延之的著述、颜延之别集和《颜延之集》版本等方面,提炼出一些制约深入研究和全面研究的具体问题或研究的滞后点,一一加以考证论述。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杨晓斌,甘肃天水人,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入选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计划”,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兼任中国骈文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古典文献学。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论”“胡风东渐与汉魏文学新变”,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汉魏六朝集部文献研究著作提要”。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哲》《文史》《文献》《国学研究》《光明日报》《复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出版的古籍整理作品主要有《皇越春秋》《西行日记》 《西北历程》 《续通鉴纪事本末》《阴铿诗集》等,主编、主撰《历代赋评注》(魏晋卷、南北朝卷)等。

注释:

   [1] 《清华周刊》第40卷第6期(总第569期,1933年11月)、第40卷第9期(总第572期,1933年12月)分两期刊载。

   [2] 见缪钺《读史存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27—160页。

   [3]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40年代初版,50年代曾修订再版,60年代又修订再版。

   [4] 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著作是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30年代有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40年代有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和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等。

   [5]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年由北平人文书店出版,内容只限于周秦汉魏南北朝部分。1943年改由商务印书馆重排出版,分别题为《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和《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四本书。1957年,经作者修订、合编,题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分两册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册包括前两本,第二册包括后两本。200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包括“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和“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四部分。

   [6] 载《烟台师院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1期。

   [7] 载《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2卷第1期(1992年3月)。

   [8] 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9] 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10] 见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主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9—340 页。

   [11] 载《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古典文学论丛》第四辑,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39—147页。

   [12] 载《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4期。

   [13] 载《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14] 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5] 载《山东师大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5期。

   [16] 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3期。

   [17] 载《齐鲁学刊》1994年第1期。

   [18] 载《中州学刊》1990年第5期。

   [19] 载《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20] 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21] 载《求索》1994年第6期。

   [22] 载《求索》1997年第2期。

  [23] 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1期。

   [24] 载《文学遗产》2003年第1期。

   [25] 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26] 载《文史》第34辑。

   [27] 载《文史哲》2006年第4期。

   [28] 黄水云《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

   [29] 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0] 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