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食周粟

 新用户3951uudG 2023-03-27 发布于河南

不食周粟

抄喷学说:吃了周粟又怎么样?

应该会活下来,因为不吃,人家死了。

于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人家立了一个传记,而且冠《史记》列传之首,并且主要是赞赏和议论,事迹很少(好像这两位先生就干了这么一件事情),赞美人家积仁洁行、清风高节,更有人读出司马迁还有窦娥那样“叫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叫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思想,不过窦娥是诅咒这个社会,人家司马迁是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的无神论者。我靠,能读的如此透彻,说人家是唯物主义,我们猪腿拉狼腿的说人家有这样的说法,我们真是太聪明了。


还有两个比较著名的人物评价伯夷叔齐,毛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很不屑这两个人,盖因为他是把自己看成武王样的人(就象毛评价秦始皇一样,特殊革时期的书把那个荆轲可看成是跳梁小丑的),不过他没有提司马迁,是批评的韩愈--这个配享孔庙的儒学大师。

还有一个就是鲁迅,他所处的时代是个变革的时代,于是他批判这这两个可怜的人物,不知道“变通”,用可怜的自尊来维护所谓的封建的礼,但似乎还不想死,当有人说这“薇”也是周朝的时候,不得已只有死了,应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虽然这是周以后多年的宋代朱熹说的,但大约我们后人觉得应当如此)。

所以,著书写文,乃是寄托自己的理想,任何人都可以给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一个很好的辩护,至于别人是不是信,自己信罢了。

薇者,是一种粮、料、草兼用作物,也可入药,也有人说就是野豌豆苗。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疑问,为何是“采薇”而不是采别的,隐居在山上有野果子等许多食物,这“薇”只是一种草而已,充饥还马马虎虎,要做食物可是不行。

也许他们临死前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后人以讹传讹,说人家就吃这。

不过我们往前看,《诗经》中有一首叫《采薇》的诗,大意是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是了,也许是第一个传出这个故事的人的这种寄托(二人就是因为反对伐纣才命归西天的,前面说的“以暴易暴”吗),我们才知道还有这样的用处,所以,只能采薇,不能采别的。


看看他们隐居的首阳山,我国竟然最少有六座相同名字的这个山,看来这名声不是白流传的,我还是相信是我们河南的,谁叫是我的家乡呢?借用网上一个可以有70万浏览量的帖子《让河南南阳卧龙冈的“诸葛亮躬耕地”见鬼去吧!》的文章(这老兄一定是湖北人),让所有的不是河南的首阳山统统见神吧!

还有一个嗟来之食的,一个叫黔敖的留下名来,那位有骨气的人没有名姓,毛泽东也没有找到这个人的名字,倒是他竭力称赞朱自清不吃外国人面粉。这个出自《礼记·檀弓下》的故事很少有人觉得是杜撰的,曾子说:不要这样啊!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曾子有个杀猪的故事,妻子就说是开玩笑了还不行,猪必须得杀)。

这家伙倒圆滑,是不是周王朝承认首阳山是商的属地,伯夷也可以吃呢?不知道,只能说,他们都是一些可怜的小人物,只不过后代人需要才把他们抬出来,就像鲁迅的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圣人和这些人其实都是工具而已。

鲁迅有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种自信力比上面可怜巴巴的自尊要鼓舞人的多,所以我们不但古已有之,就是现在也不少: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久在基层,有个受贿不枉法的说法,呵呵,老兄,你就吃些薇吧:将以有为也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