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超室学习笔记-胆道

 小波H 2023-03-27 发布于云南

胆道运输肝脏排泌的胆汁至十二指肠。

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

根据超声现象可分为胆囊及胆管两部分,胆管以肝门为界分为肝内及肝外;

肝内由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以及逐渐汇合而成的左右肝管组成;

肝外由肝总管、胆总管、胆囊及胆囊管组成。

图片


胆囊

位于肝右叶脏面下方胆囊窝内,呈梨形,中空器官,长7-9cm,宽2-3cm,容量35-50ml,分底、体、颈三部分,体表投影位置相当于右上腹腹直肌外缘和右肋弓交界处,或右侧第9肋软骨处,胆囊管长3-4cm,内径0.2-0.3cm,常以接近平行的锐角从右侧汇入胆总管,胆囊颈后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囊,为哈氏囊,胆石常嵌钝其内。

肝外胆管

肝总管长3-4cm,直径0.4-0.6cm,肝总管在十二指肠韧带外缘走行,位于肝固有动脉右侧和门静脉右前方,肝总管背侧有右肝动脉横行通过,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长4-8cm,直径0.6-0.8cm,分:十二指肠上段、后段、下段(胰腺段)、内段。

图片


操作

检查前禁食8小时,检查前24小时禁脂肪食物,停用影响胆汁排空药物。

应在X线胃肠造影前或造影后3日,胆系造影后2日进行;

横结肠内容物、气体较多时干扰观察,可灌肠排便后检查,腹胀严重者用消胀药。

  1. 检查时嘱患者吸气后鼓腹、屏气,然后按常规切面扫查,图像较清晰,尤其是胆囊病变,可排除其左侧边缘肠气干扰造成的伪像。

2.对于胆总管中下段的病变由于气体干扰显示不清者,可首先嘱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检查,图像将有改善;如果图像还不理想且患者允许饮水时,可嘱患者饮用温水500~800 ml充盈胃后,使其变成声窗,则图像可大大改善, 一般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检查体位
仰卧位、右前斜位、胸膝位、坐位或站位。

正常声像图
胆囊:轮廓清晰,囊壁线自然光整,后壁线明亮,囊腔内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为典型囊性结构。超声测量长径一般不超过9cm,前后径不超过3cm。
肝内胆管:右肋缘至剑突下扫查,可显示紧贴门静脉前壁的左右肝管,其内径<2mm,若有扩张,则呈平行管征,门静脉左支及其矢状部和外侧支的分支构成特征性的“工”字结构,可供识别肝管和门脉。
肝外胆管:超声显像可以将肝外胆管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肝门发出、与门脉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并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正常人的肝外胆管上段纵断图像在门静脉腹侧,位于右肝动脉之前的肝外胆管即肝总管,与门脉形成双管结构,内径小于门静脉的1/3,其间有时可见肝动脉右支的圆形横截面。在肝门附近横断层时,肝外胆管有时和肝动脉、门静脉共同显示为三个圆形的管腔结构,即“米老鼠征'。门静脉是“头',肝外胆管和肝动脉分別为“左耳'和'右耳'。
注意与胆嚢颈管鉴别,尤当其扩张时,从切可呈现与肝总管段完全相似的“双筒猎枪征”而导致误诊。 此外,偶尔肝动脉与门脉也形成双管结构。

胆囊结石
典型胆囊结石主要征象
  1. 胆囊腔内出现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
  2. 伴有声影
  3. 改变体位时,结石回声团依重力方向移动。
不典型的胆囊结石
  1. 充满型胆囊结石
胆囊内充满结石,囊腔液性暗区消失,胆囊轮廓的前壁呈弧形或半圆形中等或强回声带,其后有较宽的声影带,使胆囊后半部分和后壁不显示,当增厚的胆囊壁弱回声带包饶着结石强回声,后方伴有声影,简称“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WES)”。
2.泥沙样结石
胆囊外形显示一般较完整,后壁沉积有泥沙样或粗沙粒样强回声,伴声影、可移动,若颗粒细小、沉积层较薄,仅表现为胆囊后壁线粗糙、回声较强、但声影不明显,应变动体位,仔细观察有无沉积颗粒的移动。坐位或立位时,结石沉积于胆囊底部,较易显露。
鉴别
  1. 十二指肠气体重叠与胆囊内易误认为胆囊结石,但气体形成的强回声后方声影轮廓不清,多伴有多重反射(“彗星”征),变动体位强回声可与胆囊分开。
  2. 正常胆囊颈管部螺旋瓣为线状强回声,此强回声后方可伴声影,易误诊为颈部小结石,变动体位或旋转探头观察可鉴别。
  3. 胆囊切除术后局部瘢痕及网膜被覆,在胆囊床形成强回声,后方可伴有声影,易误诊为充满型胆囊结石,需结合病史。
  4. 沉积于胆囊后壁的胆泥有时误认为泥沙样结石,胆泥有漂浮感。
  5. 陈旧性胆汁团有时误认为胆囊结石。

肝胆管结石
好发部位为左右肝管汇合部和左肝管。
声像图
  1. 在肝胆管走向的管腔内出现强回声团,其形状、大小差异较大,可表现为斑点状、条索状、圆形或边界不规则的片状区域。
  2. 强回声团后方伴有声影。
  3. 结石强回声团内具有沿及段间肝管走向分布的特点,呈孤立型、散在型或融合性表现。当有瘀滞的胆汁充盈肝胆管时,可显示典型图像,即在扩张的胆管腔内有结石强回声团,周围有宽窄不等的液性暗区。
  4. 结石阻塞部位以上的胆管扩张,多余伴行的门脉分支形成“平行管征”。
  5. 肝内合并胆汁淤积或炎症感染时,肝脏肿大,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粗大不均或可见多发脓肿,有时可见结石梗阻的叶、段肝胆管以上的肝实质萎缩,而其余肝叶代偿性增大,肝脏变形。
鉴别
  1. 正常的肝圆韧带在横断或斜断时,表现为肝左叶内的高回声团块,后方常伴声影,纵断时显示为自门脉左支矢状部向前下方延伸出肝高回声带。
  2. 肝内胆管积气,常有胆道手术或胆系感染史,超声表现为沿胆管分布的线状及斑状强回声,需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胆管积气时,胆管扩张不明显,强回声形态不稳定,后方伴多重反射而无声影。改变体位时,其形态位置可发生变化。

图片



急性胆囊炎
单纯性胆囊炎:胆囊形态饱满,轻度增大,以横径增加为重,胆囊壁轻度增厚或模糊,囊内透声较好,探头加压胆囊区触痛。
化脓性胆囊炎
  1. 胆囊显著增大。
  2. 胆囊壁增厚、模糊或呈双边征。
  3. 囊内胆汁透声差,可出现稀疏或粗大的斑点状回声或形态不规则的絮状回声,其后无声影,不随重力作用形成沉积带。
  4. 探头加压,胆囊区触痛。

坏疽性胆囊炎
  1. 胆囊增大,穿孔后扩张的胆囊可缩小,形态不规整。
  2. 囊壁模糊不清,可有局部膨出、缺损或与周围形成模糊的炎性肿块,或形成脓肿。
  3. 胆囊内回声增多。

鉴别
1.非炎症性胆囊肿大,胆囊水平以下任何部位的胆道梗阻及长期不能进食者均可使胆囊内胆汁引流不畅,引起胆囊增大及胆汁淤积,非炎性胆囊增大时,胆囊壁薄光滑,胆囊区无压痛,胆囊内可见均匀的细点状回声呈层状沉积,后无声影。
2.各种原因所致低蛋白血症,胆囊壁可增厚,呈“双边征”,但囊壁光滑,多伴腹水,胆囊区无压痛。

慢性胆囊炎
  1. 早期表现为胆囊大小、形态正常,仅有胆囊壁增厚、毛糙、囊壁厚>3mm,胆囊区可有深压痛,胆囊收缩功能降低。
  2. 晚期发展为萎缩性胆囊炎,典型声像图表现为胆囊缩小,壁明显增厚、毛糙、腔内透声差甚至胆囊腔消失,常伴有多发性胆结石或充满型胆结石。
鉴别
1,胆囊癌;2.胆囊腺肌症

图片


胆囊息肉样病变
  1. 胆囊炎性息肉
囊壁上单个或多个乳头状实性回声突入囊腔,其基底略窄,有的形成较窄的蒂。不随体位活动,其后无声影,大小一般在0.2~0.6cm,大的可达1.0 cm。

图片

2.胆固醇性息肉

a.孤立型 
胆囊壁无增厚,可见一个或多个孤立结节突入囊腔内,其基底较窄或有蒂,胆固醇性息肉回声较强,可伴“彗星”征,但无声影,不随体位活动。此型胆固醇息肉可较大,但一般不超过1 cm。

b.弥漫型
胆囊壁增厚,不光滑,囊壁黏膜层可见广泛分布的粟粒样大小、中等强回声,随呼吸时隐时现,多伴有“彗星尾”征。
3.胆囊小腺瘤
为胆囊壁实性隆起,基底部可较宽,也可有蒂,单发或多发,一般>1.5cm。
4.胆囊腺肌症
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
a.胆囊壁增厚,可呈弥漫性,节段性改变或局限性改变。

b.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无回声暗区或回声增强区(胆固醇沉积)。
c.合并壁间结石和胆囊结石,可出现相应的改变。
鉴别:需与胆囊小结石鉴别。

图片


胆囊癌
1.小结节型
为胆囊癌早期表现,病灶一般较小,直径1.0-2.5cm。典型的呈乳头状中等回声团块,自囊壁突向腔内,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整,好发于胆囊颈部,合并多量结石时可能漏诊。
2.蕈伞型
为基底宽、边缘不整齐的蕈伞型肿块突入胆囊腔,呈弱回声或中等回声。常为多发, 可连成一片;单发的病灶以乳头状为基本图像。肿块周边常可见胆泥形成的点状回声。本型特征明显,不难诊断。
3.厚壁型
胆囊壁呈不均增厚,可以呈局限型或弥漫型。表面多不规则,往往以颈部、体部增厚显著。早期仅轻度增厚时诊断较困难,与慢性胆囊炎不易鉴别。
4.混合型胆
胆囊壁显示有不规则的增厚,并且伴有乳头状或蕈伞状突起物,突入胆囊腔,为蕈伞型和后壁型个型的混合表现。此型较多见。
5.实块型
胆囊肿大,液性腔消失,为一个弱回声或粗而不均的实性肿块,或胆囊内充满不均质的斑块状回声,有时可见结石的强回声团伴声影。因癌肿浸润肝脏,使肝与胆囊之间的正常高回声带被破坏、中断甚至消失;癌肿侵及周围组织和肠襻时,则胆囊轮廓不清。本型易误诊为肝内肿瘤,若发现其中有结石强回声团,则有助于鉴别。本型为晚期表现,绝大多数已不能切除。
鉴别
胆囊壁本身良性病变形成的增厚或隆起增生病变(慢性胆囊炎,腺肌增生症,良性腺瘤,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肉芽肿等)。

图片


胆道蛔虫症
声像图表现
1.肝外胆管呈不同程度的扩张,胆总管常呈明显扩张。
2.扩张的胆管内有数毫米宽的双线状长条形的高回声带,前端圆钝,形态自然,边缘清断、光滑。光带间暗区是蛔虫的假体腔,其内可见间断的点线状高回声。蛔虫死后,其中心暗带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
3.有多条蛔虫时胆管内可见多条双线状平行高回声带,如几十条蛔虫绞成团,堵塞胆管时可见到胆管有极度扩张。
4.实时超声探测看到虫体在胆管内蠕动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异性表现。
5.肝内胆道蛔虫,可见肝内胆道的明显扩张,及其中平行双线状高回声带。存活蛔虫可见蠕动。
6.胆囊蛔虫病,在胆囊内呈现双线状高回声平行光带,多呈弧形或蜷曲状。
7.如蛔虫死亡则虫体萎缩,渐裂解成段,不易识别。
鉴别:胆道结石,肝动脉,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前。

先天性胆囊异常
胆囊皱褶畸形最常见。正常胆囊颈部可见螺旋瓣,皱褶畸形系指螺旋瓣过大且位置异常。超声图像可见从胆囊壁向腔内突入的强回声皱襞,使胆囊形成两个腔,变动体位,可见两腔相通。异常皱襞使胆汁排出不畅,故易发生胆囊底部结石及胆囊炎。其他胆囊异常,包括双胆囊、胆囊憩室、胆囊位置异常、胆囊缺如等均较少见。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
为沿肝内胆管走形分布的不规则囊性肿物,彼此相通,可呈节段性或全肝分布,合并感染则表现为囊壁毛糙增厚,腔内有沉积物回声,合并结石则表现为腔内强回声,后方伴声影,恶变时,局部胆管壁增厚,可呈乳头状或实块状强回声突向腔内。
鉴别:多囊肝,肝内胆管多发结石伴胆管扩张。

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胆总管囊肿)  本病分三型。
I型:胆总管囊状扩张,表现为肝总管以下及胰腺段以上之间的胆总管呈囊形或梭形扩张。此型占90%以上,可伴有结石。
II型:胆总管憩室型,多起自胆总管侧壁,表现为胆总管局限性囊性膨出。
III型:胆总管末端囊状扩张,亦称胆总管膨出,此型少见,表现为囊肿位于胆总管末端,囊肿突入十二指肠内。

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
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均呈囊状扩张。若囊壁上有乳头或菜花状实性回声突入腔内,甚至引起胆道梗阻,则应怀疑囊肿恶变。

胆管癌
1.乳头型
肿块呈乳头状高回声团块,自胆管壁突入扩张的胆管腔内,边缘不齐,无声影。
2.团块型
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堵塞于扩张的胆管内,与管壁无分界,并可见胆管壁亮线残缺不齐。
3.截断型或狭窄型
扩张的胆管远端突然被截断或呈锥形狭窄,阻塞端及其周围区域往往呈现为较致密的高回声点,边界不清,系癌组织浸润所致,胆管癌一般无声影。当胆管癌自肝门浸及肝内胆管时,可出现多发性声影。
4.超声所见胆管癌的间接征象
a.病灶以上胆道系统明显扩张:显示胆总管扩张,其远端为乳头状强回声结节。
b.肝脏弥漫性肿大。
c.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有转移灶。
鉴别:胆管癌患者一般均出现黄疸,着重与胆管结石、肝癌、胰头癌等鉴别,高位胆管癌与肝癌、下端胆管癌与壶腹癌、胰头癌等的鉴别。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