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训宝典补遗之四:《太公家教》下

 心理咨询诊所 2023-03-27 发布于江苏

《太公家教》取名由何而来?最早对《太公家教》一书“太公”二字提出释义的,为南宋王明清,他在《玉照新志》卷三说:“世传《太公家教》,其书浅陋鄙俚。然见之唐李习之文集至以文中子为一律。观其中犹引周汉以来事当是有唐村落间老校书为之。太公者犹曾高祖之类,非渭滨之师臣明矣。”他以为《太公家教》,乃唐时村落间老校书所为,“太公”二字,是指曾高祖之类而言,而不是八十岁始遇文王、后辅佐武王灭纣兴周的姜太公吕尚。但王国维认为“太公”二字未必指曾高祖,他在《太公家教》跋中说:“原书有云:太公未遇,钓鱼于水。……或后人因是取太公二字冠其书,未必如王仲言曾高祖之说也。”之所以取名“太公家教”,是因为书中写有姜太公的事迹。

《太公家教》序文中说:“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亡乡失土,波进流离,只欲隐山学道,不能忍冻受饥;只欲扬名后世,复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时之宜,辄以讨论坟典,简择诗书,依经傍史,约礼时宜,为书一卷”,而跋文中也写道:“余之志也,四海为宅,五常为家;不骄身体,不慕容华;食不重味,衣不丝麻;唯贪此书一卷,不用黄金千车,集之数韵,未辨疵瑕,本不呈于君子,意欲教于童儿。”
由此可以看出,《太公家教》的作者应该是一位历尽沧桑的乡村老者,为教导儿童,于是从诗书经史中,选择嘉言警句,编纂成书,旨在教导子弟进德修业,治家立身。因此,《太公家教》一书当是唐代的村塾教者,以家庭长者的口吻教喻儿童的格言谚语式通俗读物。而“太公”一词,据考证,也是当时年老之人的通称,则《太公家教》之太公,确如王明清所说,指的是“曾高祖之类”的家庭长辈。

文章图片1

原文(下):

斜径败于良田,谗言败于善人。君子以含弘为大,海水以博纳为深;宽则得众,尽法无人。治国信谗,必杀忠臣;治家信谗,家必败亡;兄弟信谗,分别异居;夫妇信谗,男女生分;朋友信谗,必至死怨。天雨五谷,荆棘蒙恩。抱薪救火,火必盛炎;扬汤止沸,不如去薪;千人排门,不如一人拔关。一人守隘,万夫莫当。贪心害己,利口伤身。瓜田不蹑履,李下不整冠。圣君虽渴,不饮盗泉之水;暴风疾雨,不入寡妇之门。孝子不隐情于父,忠臣不隐情于君。法不加于君子,礼不下于小人。君浊则用武,君清则用文。多言不益其体,百伎不妨其身。明君不爱邪佞之臣,慈父不爱不孝之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小人负重,不择地而息;君子困穷,不择官而仕;屈厄之人,不羞执鞭之事;饥寒在身,不羞乞食之耻。贫不可欺,富不可恃,阴阳相催,周而复始。太公未遇,钓鱼于水;相如未达,卖卜于市。巢父居山,鲁连赴海,孔明盘桓,候时而起。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灶里燃火,烟气成云;家中有恶,人必知之;身有德行,人必称传。恶不可作,善必可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母三徙,为子择邻。不患人之不已知,但患己之不知人也。己欲求立,先立于人;己欲求达,先达于人。立身行道,始于事亲;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修身慎行,恐辱先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近鲍者臭,近兰者香;近愚者暗,近智者良。明珠不莹,焉发其光;人生不学,言不成章。小儿学者,如日出之光;长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日暮之光;人生不学,冥冥如夜行。柔必胜刚,弱必胜强;齿坚即折,舌柔则长。凶必横死,欺敌者亡。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行善获福,行恶得殃;行来不远,所见不长;学问不广,智慧不长。

欲知其君,视其所使;欲知其父,先视其子;欲作其木,视其文理;欲知其人,先知奴婢。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病则无法,醉则无忧;饮人狂药,不得责人之礼。圣人避其酒客,君子恐其酒士。智者不见人之过,愚夫好见人耻。将军之门,必出勇夫;博学之家,必有君子。

是以人相知于道术,鱼相望于江湖。女无明镜,不知面上之精粗;人无良朋,不知行之亏余。是以结交朋友,须择良贤,寄死托孤,囗囗囗囗。意重则密,情薄则疏;荣则同荣,辱则同辱;难则相救,危则相扶。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神珠。积财千万,不如明解一经;良田千倾,不如薄艺随躯。慎是护身之符,谦是百行之本。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功者赏,过者可诛。慈父不爱无力之子,只爱有力之奴。养男不教,为人养奴;养女不教,不如养猪。痴儿畏妇,贤女敬夫。孝是百行之本,故云其大者乎。

余之志也,四海为宅,五常为家;不骄身体,不慕荣华;食不重味,衣不丝麻。唯贪此书一卷,不用黄金千车,集之数韵,未辨疵瑕,本不呈于君子,意欲教于童儿。
太公家教一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