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错杂病治疗方:内真寒外假热证和内真热外假寒证(含5病)

 铁毛l 2023-03-27 发布于四川

内真寒外假热证 (含3病)

【泄泻】

病手足逆冷,泄泻完谷不化,脉象似有若无,面赤,身反不恶寒,腹痛干呕,或咽痛,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释: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本病重于四逆汤证。面赤是虚阳外越之故。所幸者,尚存一线残阳,不然则纯阴无阳,必死无疑矣。治法宜散阴通阳,以通脉四逆汤主治。

通脉四逆汤方(《伤寒论》)

炙甘草12克 附子1枚 干姜18克 水煎温服。

面赤加葱9茎。

腹痛去葱加芍药12克。

呕吐加生姜12克。

咽痛去芍加桔梗6克。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12克。

方解: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此方最宜,倍用干姜以收阳气涣散之余。葱白引阳气下行。脾络不和故腹痛,加芍药去葱。加生姜平呕逆。少阴循经上逆故咽痛,去芍药之苦泄,加桔梗以开提。谷气内虚,故脉不出,去桔梗加人参生脉。

【吐】

病人面赤身热,烦躁不安,欲坐水中,但又非加重衣厚被不可。欲饮水,水入即吐。益元汤主之。

注释:本证古称戴阳,属内真寒,外假热之范畴。

益元汤方(《伤寒六书》)

艾叶 炮附子 干姜 麦冬 五味 知母 黄连人参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葱白 水煎服。服时加童便一小匙冷服。

方解:本方有补益真元之功,故名益元汤。此证危在顷刻,故用附子、干姜温中逐冷。艾叶通十二经络,补阳救阳。人参、甘草补益阳气,麦冬、五味配人参生脉。黄连清上逆之虚火,知母滋下焦之阴液,姜枣和营卫,葱白通阳气,童便引无根之火归原,此方治疗戴阳颇佳。

吐,是消化道或呼吸道中之物不自主从嘴中涌出。治法当结合呕吐证辨治。此处是内真寒,外假热之证。

【下利】

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白通加猪胆汁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注释:此证较白通汤证更危险一层。白通汤证下利,此则下利不止。白通证脉微,此证则无脉,故两者治法各异。另有诊脉服药断定预后,价值颇高。脉暴出是阴液枯竭,孤阳外越,残灯复明,预后多危。脉微续,是被抑之阳来复有渐,故预后多佳。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伤寒论》)

葱白4茎 干姜12克 附子1枚 人尿5合 猪胆汁1合 水煎成汤,服时加猪胆汁。人尿和匀温服,若无猪胆亦可用。

方解:干姜、附子大热,助阳祛寒。葱白通阳气。人尿、胆汁寒凉而为引导,使热药入里发挥作用。此内寒用寒凉药为引导,取同气相求之义,诚为高见,古人之法不我欺也。学者当深思而熟玩焉。

内真热外假寒证(含2病)

【厥】

病恶寒,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下利纯水,但夹燥粪,矢气极臭,烦躁,咽干,口臭,舌苔白干,小便黄,脉沉弦滑有力,白虎汤主之。

注释:阳明经证,未经治疗,或治不对证,热邪升级,导致热生厥深。虽四肢冰冷如水,而其他热病证候未掩,临诊之工,切勿误认。

白虎汤方(《伤寒论》)

石膏30克 知母9克 甘草5克 粳米15克 水煎服。

方解:石膏清胃火,知母泻火滋燥,甘草粳米调和中宫,得此清化之功,则阳明诸证消除。

中医所谓厥,就是四肢冰冷之证。仲圣有寒厥、热厥、蛔厥之分。临床常用的有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痰涎阻滞、食积停滞、暴痛等因。所载有阳明府实、阳明经证、热结肠胃、痰湿阻滞、大积大聚、气随血脱、阴竭阳亡等证,尤以阴竭阳亡最重,可比油尽灯灭,诚危急存亡之时。

【厥】

腹热而满,四肢厥逆,下利纯水,但夹燥粪,嗳气矢气均臭,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选用之。

注释:此为阳明府实之证,须急下之以存阴。

大承气汤方(《伤寒论》)

大黄10克 厚朴10克 枳实20克 芒硝 9克 水煎,另冲芒硝服。

方解:大黄通实,下邪,清热,厚朴去痞,俾上焦之逆气可下,枳实泻满,芒硝咸润软坚。盖六腑以通为用,明眼人真信大黄救人而无功乎。

小承气汤方(《伤寒论》)

大黄20克 厚朴10克 枳实3枚 水煎服。中病即止服。

方解:承气有大小之分者,盖大承气以气药为君,小承气以气药为臣。大承气性猛,小承气性缓。承气之命名是承乃制之义,次是病去而元气不伤之义。小承气之治病与大承气同,唯无燥坚已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