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意象的几点思考

 杏坛归客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杜华平教授在《江西诗苑》2018年第2期中发表诗话文章,从创作的角度对诗词意象作了论述,主要涉及到以下问题:

■意象是诗词的重要手段,它的价值何在,诗词作者应该认真思考。

■意象创造有原创和沿袭两种方向。有沿袭,故诗词有传承,有文化共性;强调原创,诗词才会鲜活感人。

■意象有文化共性,其意蕴,有一定的限制,故有典型意象。诗人对非典型意象的处理水平,也往往是衡量一个诗人造诣的重要标尺。

麦积山石窟造像  杜华平摄

【诗词意象的几点思考】

杜华平

诗的意象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有许多名家已经作了精辟的阐述,似乎已题无剩义,不必拾人牙慧了。但是,从诗人写作的角度,仍有一些角度不怎么被名家提及。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把自己对意象的一些思考提出来,力图言人所未言,详人所略言。

一、诗可不用意象

优秀的诗词作品可以不用意象。名作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情境,但无意象,然而情感动人,被推为绝唱。杜甫《戏为六绝句》是论诗绝句,如其六:“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也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诗观,仇兆鳌评论说:“少陵绝句,多纵横跌宕,能以议论摅其胸臆,气格才情,迥异常调,不徒以风韵姿致见长矣。” 宋人的绝句往往就走这条路子,如王安石《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直接议论,无细微事实,却因见识高而被后人所喜诵。其实,纯抒情、纯记事、纯议论的诗篇,有的完全不用意象,有的基本不用意象。

原来,在中国传统诗词中,意象来源于比兴,也就是说:从“象”与“意”之间的关系来看,意象有两类,二者如果是以象比意,称之为喻象;象作为意的起兴,则称之为兴象。而一首诗如果不以比兴的手法,而以赋法为诗,则诗往往就无意象。如《古诗十九首》就有些如此,抄其十五于下: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带着感情来说理,不用比兴,而是直陈其事,即用赋法,就无意象。陶渊明诗也多用赋法,举两例如下:

挽歌诗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近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这些诗虽然无意象,但却不妨其为好诗。

其实,欧洲诗歌传统中主要是叙事诗、抒情诗,也是没有意象的。故直到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诗人华兹华斯还直接提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诗歌主张,其诗歌理论中也没有意象的痕迹。要到1909至1917年美国兴起意象派,庞德等诗人受中国古典诗的启发,才开启了意象诗的道路。

可见,无论中西,早期诗都不强调意象。换言之,意象并非诗的必备元素,或者说意象化不是诗的必备手段。

二、意象的价值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指出:中国诗歌发展到晋宋便“声色渐开”,到齐梁则“声色大开”。他所指的就是当时的诗比较注重写景和创造意象。这个方向被唐人所延续,唐诗就多是意象诗。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与意象的运用有相当的关系。下面举例作点分析:

赠范晔诗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里所写的意象,是一枝折下来的花,是具体的“这一个”。但又不是“这一个”,它概指了“陇头”所缺少之物,代表了春意,寓示着美好希望,是对对方的友情抚慰。陆凯所创造的这一意象,形象鲜明,寓意美好,饱含深情。

长信秋词 其三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奉帚,即持帚洒扫,多指嫔妃失宠而被冷落。南朝梁吴均《行路难》其四:“班姬失宠颜不开,奉箒供养长信台。”团扇,班婕妤《怨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袁行霈先生在他论意象的著名论文《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中认为此诗有平明、金殿、昭阳、帚、团扇、玉颜、寒鸦、日影等意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写出了冷宫的凄清,被遗弃的宫女的幽怨,并暗示了士子的怀才不遇。

我则以为,此诗有三个意象,一是持帚洒扫的意象,二是手执团扇而不愿收的意象,三是被昭阳殿那个方向日影照耀着的寒鸦意象。第一个意象写出的是失宠的宫女生活面貌,第二个意象表现的失宠宫女的内心,如同秋日被弃捐的团扇,第三个意象更重要,用看似无关的寒鸦意象,突出了玉颜不及寒鸦的奇异,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幽怨之情。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其一

苏轼

病中闻汝免来商,旅雁何时更著行。

远别不知官爵好,思归苦觉岁年长。

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漫去乡。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诗末的意象,是比喻意象,表现奇警之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故后人多袭用这一意象,近人郑孝胥甚至以“海藏”为号。

叶燮在《原诗》中对意象的原理作了以下阐述:

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今试举杜甫集中一二名句,为子晰之而剖之,以见其概,可乎?如《玄元皇帝庙》作“碧瓦初寒外”句、《春宿左省》“月傍九霄多”句、《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句、《摩诃池泛舟》作“高城秋自落”句。

惟不可名言之理, 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像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诗所写的意象与生活原态的关系,会有远近的不同距离。叶燮主要就“幽渺”“冥漠恍惚”诗境中的意象来立论,但他的认识对理解其他意象的价值,也具有参考意义。简言之,因为意象的出现,诗人为读者留出了更多的参与空间,诗也因而多了更隽永的滋味。

三、意象的原创与沿袭

意象是诗人的抒情、表意符号。一个意象被创造出来后,若被读者所喜爱,这个意象就会变成民族公共符号,为人们所习用。诗之有民族性,诗之为民族文化的一重要形式,原因就在此。下面举例来说说这种现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这是原创意象。在陶渊明之后,这样写云、写鸟的渐渐成为惯常。如:

芮煇《持宪节登戴溪亭赋诗》:出岫孤云含细雨,投林宿鸟爱深枝。

强至《再宿白岩院》:老松怪石莫知岁,幽鸟孤云相与闲。

成廷圭《李子英心远亭》:闲看倦鸟投林去,静爱孤云出岫来。

以上三例的意象是沿袭。但又与陶渊明有些差异,将陶诗中有的与污浊官场相对立、相抗衡的意义脱落了,却将陶诗中的自在、闲适这一面的意义强化了。从感染力量看,沿袭的意象比原创意象明显弱化了。

写诗往往要沿袭一些前人的意象。意象的前后相承,在相承中又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对原有意象加以变化。意象演变的历史,若加系统梳理,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岭上白云暗含了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意思,表现的是山林的自在、自为、自然的美,也是高洁的美(与污浊的官场构成对比),也代表了隐居生活的恬淡、自由、轻松、满足,足以安顿自我生命,与陶渊明原创意象又有一定的差异。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意象显然源自陶渊明,但不是简单地沿袭陶。在这里,鸟、云标示的是生存环境,与陶渊明、陶弘景都不相同。再看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不能说出自同一系列,但与李白很有可比性。柳宗元笔下的孤傲、孤高的精神意趣,与李白不同;作为生存环境标示的鸟,是作为诗人孤高形象的对照物而存在的。

可见,在前人原创的动人意象面前,后人不是只能缩手不为,或者仅仅被动地接受、抄袭,完全可有自己的发挥或创造的。这里,我们选读两首不够优秀的作品,一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对酒》:

后代称欢伯,前贤号圣人。

且须谋日富,不要道家贫。

这首诗前三句把前人言酒之语,作为典故来用,堆砌在一起,像做百衲衣一样拼贴在一起。这首诗中的“欢伯”“圣人”“日富”都不成其为意象,无论从形象感,还是意蕴的深度看,都缺乏感人的品质。二是民国时期的李慎言(字恂如,1897—1921)《杂感》:

为爱蜗名远担笈,憔悴天涯冷落身。

几时盼得全家聚,挑灯共话夜鸡晨。

此诗有几个意象,但完全是沿袭前人,全然没有自我创造的成分。从意象角度看,这样的作品顶多只能算是及格的作品。

中国古代诗歌遗产,并非全部都是精华,其中也有不少陈陈相因的庸滥之作。这类作品只是在前代已有的诗意、意象、语言之下讨生活,只是借前人已有的东西组装、拼凑一个复制品。反之,那些优秀诗人,却往往都是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诗意,在诗中写出生活实感的。这里举近代遵义诗人郑珍为例,他学古功深,把韩愈、梅尧臣这一路与白居易这一路融合起来,创造出他的风格,但他最令人惊异的是特别能把生活写鲜活,如《夜深诵了坐凉》:

天外一钩月,晚风吹到门。

开窗上灯幌,凉意幽无痕。

展诵四五卷,炉火余温黁。

举头不见月,知归何处村。

惟闻溪水西,时时犬声喧。

缓步肆闲散,披衣坐离根。

不觉花上露,盈盈浩已繁。

此趣谁共领,欲说都忘言。

这里所写到的多个意象,在过去的田园诗、乡居诗中也常见,但读来却不觉得是陈套,不是对老意象的沿袭,相反都有新鲜的生活气息。原因就是作者不是乞灵于书卷来写诗,而是把读书的储备,仅仅作为一种学养,放在心底,而不是面对生活的时候时时印证古人的诗句。他能直接在生活中感受,从生活中提炼感觉,形成诗意。

四、非典型意象

因为意象总与前人的创造相关,所以,意象具有典型性。所以,送别的地方只能是南浦、灞岸,念人总在“日暮碧云合”之时。如果你写北浦,写晨霜耿耿,读者就不会在心中唤起离别、思念的感情。同样,只要你写到桃,读者自然就本然地认定为这是春天。写雪,读者绝不会认为是意外的秋天的早雪,甚至不会认为这是冬初。问题就来了,如果生活中真的有春天的菊、夏天的桃、冬天的雷,难道诗人就绝不敢写吗?

我们的回答是:可以写,但不能像常规意象那样写。举例说,王维《鸟鸣涧》写春夜,第一句却是“人闲桂花落”。因为这不是常见的八月桂,所以,下面必须有“夜静春山空”之句,直接点出“春”字来提示读者。否则读者就自然认为这是秋季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塞外独特的节候,就必须很清楚地告诉读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里“胡天”就强调了这不是内陆,诗人要带着内陆读者一起感觉西北边地奇异的地理感觉,这才不会使人产生误会。可见,非典型意象不是不可写,而是必须写出它的特别之处。再如戴复古《一冬无雨雪而有雷》:

万物久如渴,三冬一向晴。

时无腊雪下,夜有瑞雷鸣。

休咎占天意,悲欢见物情。

山禽何所感,烂熳作春声。

李梦阳《庐山冬至闻雷》: 

小至匡南雨,空江此夜雷。

仄忧群蛰震,急恐万山摧。

盗贼时事苦,阴阳归思催。

征鸿莫遽起,拟尔北同回。

两首诗所写的雷,都是反常的冬雷,如果不加特别提示,是容易误导读者的。于是,两首诗都在题中就明确地予以标示。我本人也在2015年11月8日作有《立冬闻雷风雨终日》二首,诗写得不够好,因属于非典型意象,也抄在下面,请读者赐教:

授衣时节瘴氛低,律吕失调风未西。

天醉谁何盆草发*,虫吟愁杂夜乌啼。

震雷惊杀蝇兼虎,聚食犹争鹜后鸡。

裘暖闲看作儿戏,梅开或待小春溪。

*自注:阳台花盆种鱼腥草,日前发新芽。

世路悠悠意已灰,懒从朋旧问梯媒。

檐听淅沥晨初滴,屋漏滂沱日疾雷*。

阳燥新收玄律运,冬藏任卧晓钟催。

炉薰窃效归禅寂,老尽诗心更泼醅。

*自注:阳台封闭后漏雨,百计莫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