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新成语故事--不食周粟

 新用户3951uudG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做了典范,但后世人学他们的不多,都是鼓励别人这样做的。

杨继业投降了,也是忠臣,文天祥就英勇就义了。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是个常态,只有士大夫懂得:士可杀不可辱。

鲁迅写的很有意思,咱这就是拉拉杂杂了。

推位让国还不让扶苏、曹植、朱允炆嫉妒死,还不让胡亥、曹丕、朱棣恨死,好歹历史没这么演,按人家历史自己的意思那么演。

惺惺才能相惜,二人又鬼混在一起了,不过是在周,不是他们的孤竹国。


这件事只有自己国家的人知道(而且限于上层,丢人呢?),周的人不知道,所以没人理他们,孤苦伶仃。鲁迅说他们在敬老院,不过鲁迅那时没有这个单位,他起个名词叫“养老堂”。

要不还不把他们推到供桌上。

得想办法。

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老了,干不了。

干自己该干的。

不过,我们知道,不专心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往往能出成绩。

机会来了。

武王出兵伐纣。

一窝蜂的称赞,那显不出来。

得反其道而行之。

还得在大庭广众之下。

还得死不要脸的坚持。

出兵之日,全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

所以人家不出名都不行。

河南孟津有一个地方叫“扣马”,就是说的这件事因此有了这个地方。

两个理由:父死不葬,以臣弑君。

他不敢说人家一定会败,那可是太不吉利了。你想丧人家出师不利,就像三国时候的田丰诅咒老板袁绍,那还有好果子吃。


其实说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在今天看来也是大逆不道。在武王其实都不是问题:不葬父亲,而是想让父亲看着他完成未竟的事业;以臣弑君,人家是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站的角度不同,理解不同而已。

而且我觉得“以臣弑君”有点问题,还没有杀,怎么能叫“弑”呢?应该叫“犯”,人家真的灭了商纣,后代的司马迁就顺坡下驴这样写。

这都不影响周武王的大事,小小插曲而已。

可对伯夷叔齐却是大问题。

既然闹得这么大(他们认为的),好像没有回头之路。

天下姓周了。

嘿嘿,你看,就是这俩老头,不愿意咱武王讨伐纣王,还赖在养老堂不走?

两兄弟就目目相觑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很有风度呢?

但还是给武王写了封信,不像在大街上,皇宫大院是人人可进的吗?

大意是:感谢这几年的供养之恩,我们要走了……

希望皇帝说把他们留下来。

就是没有回音。

不能走太远,说不定哪天皇帝要召见他们,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呢?

“息偃戎师”之地,那是老哥俩的理想。

吃是个问题?

一顿不吃可以,两顿也行,三顿就有点麻烦了……

好歹有薇菜。

还是活下来好呀!鲁迅说,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呵呵,我们知道北方的冬天是没有野菜的,自然也没有薇,不知道他们冬天怎样过。

其实我们知道光吃野菜是挨不过多长时间的,他们挨不过冬天。

就这还有人不让他们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只有死路一条。

普通人没人去宣传,不走寻常路的先人,后人因为不同的目的说辞他们,就代代相传下来,成了不近人情的怪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