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洛阳铁谢村喝羊肉汤要走会小线,这条小路是孟津县内东起会盟镇雷河村,西到小浪底镇的一条乡道。很普通的一条乡道,但因为在邙山北、黄河南,所以其历史韵味很不简单。 龙马负图寺过去规模宏伟,由于历代战乱而屡建屡废、屡废屡建,现在的寺为1998年修复。寺庙为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有鼓钟楼;二进为伏羲、文王、孔圣三殿,单檐歇山式琉璃吻兽砖木结构;三进为正殿——三皇殿。山门两侧分立“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两通巨碑。三皇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伏羲像居中,炎黄二帝塑像分列左右。殿右侧塑有高3米的龙马像。寺内存有宋、明、清历代著名学者程颐、朱熹、邵雍、王铎等人撰述的碑铭诗赋。 一、伏羲庙
龙马负图寺这个地方其实和佛家关联性很少,从内涵上讲,其实原始的名字“伏羲庙”最为合适,因为这里是“河图”的出现地,也是人文始祖的祭奠处。而在之前这座寺的曾用名也确实有过“伏羲庙”的称谓,只是天下伏羲庙有多处,比如有盛名远扬的天水伏羲庙。也可能是为了避免重名,所以现在一直称“龙马负图寺”。 二、佛图澄 ![]() 如果说龙马负图寺这里称谓“寺”是因与佛有关联的话,那就是唯一与佛有关联的故事就是“佛图澄住锡处”了。至于佛图澄是谁?我觉得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网络搜索一下“佛图澄”这个人名,就会得到这位堪称神僧的诸多传奇。借用易中天的一段博文,“假如我来拍摄《琅琊榜》,我会把佛图澄这位人物加进去”。 佛图澄是西域人,他的学说史无所传,但从其弟子释道安等人的释家理论造诣来看,应该是一位学德高超的高僧。有关佛图澄的传说实在是堪称惊奇,如“幽州灭火、闻铃断事、以水洗肠、龙岗咒水”等,这些不管是相当于现在的魔术还是民间的传说,但其在五胡十六国那个血与火的乱世,还当过赵国的“国师”,其做国师的相当一段时期,劝解过赵国开国皇帝石勒少了许多的杀戮、多了些许仁慈(当然到后来石虎成为赵王后,他这位国师对杀戮成性的石虎也无能为力了)。 佛图澄重视戒学,平生“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并以此教授徒众;对于古来相传的戒律,亦复多所考校。如道安《比丘大戒序》说:“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之译人考校者勘,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本人不是佛教徒,也不信仰佛教,所以不适合在文章中探讨佛家理论,说的不好难免会让释家人认为妄自菲薄,但从佛图澄的大弟子释道安的描述来看,高僧最持重佛家的“戒律”,就是解决人门不能做什么及为什么不能做的问题。 佛家的真谛是什么?作为教外之人的我是不清楚的,但引申到社会及团体的管理上来,佛图澄强调的释家“戒学”同社会上的“靠规章制度来管理人”是一样的。万法归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都是一个道理。当前朋友圈内也有不少佛事、佛文的宣化,比如放生、烧香念佛、吃斋等等。我倒是觉得吃斋念佛只是一种形式,放生的善念造成的破坏生态平衡、烧香变成烧钱造成的游客投诉等等,这些诸多形式上的敬佛不是真正的信佛,佛的真谛我觉得就是佛图澄史无所传的“戒律”戒学,而不同于当世社会上冒出的很多大师所说的应该去做什么的问题,而应该是释家的律学不能做什么! 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上的雷河村龙马负图寺,有关佛图澄的传奇只剩下一栋现代的石刻能展示给后人,佛图澄的“奇人奇事”,早已连同那五胡十六国的刀与兵、伤与痛、血与火,一同消亡在洛阳城的黄土泥地之下了。
~~~ 附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