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隍”的起源——“城隍”由纪公庙起,“庙会”因城隍庙未终

 林旭生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导读:城隍二字,本和“神祇”无关。"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但,纪信死后,“城隍”二字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祈求平安的护城之神。朱元璋是在土地庙出生,因此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更为敬重,所以在明代时,城隍庙的建设达到了顶峰。在以汉民族为主要人口的古城,皆有城隍庙。

城隍庙,曾是中原地区每座古城都有的官办寺庙(图为郑州城隍庙)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 长”,为儒教《周宫》八神之一,也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到明代时极盛。明初,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持。朱元璋曾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正所谓我们民间所传的谚语,“举头三尺有神明”。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再是一尊神明,所以,各地的城隍庙祭祀的本尊就会各不相同,且有可能是多个人,但大都会是曾为守城而殉战的忠烈之将,如:上海的城隍供奉的有元末的秦裕伯,也有清代的陈化成;杭州的城隍有说是南宋的文天祥,也有历史上被明成祖所封的周新;而郑州的城隍只有一个,那是为守荥阳(古时的荥阳城非现在的荥阳市,荥阳故城在郑州古荥镇区域),救刘邦而死的纪信。

城隍,因纪公庙而起

一、古荥纪公庙

       在说郑州城隍及郑州城隍庙之前,应该先说说古荥之纪公庙。

       纪公庙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纪公庙村,“古荥”这片区域因为黄河之患而在历史上的归属颇为复杂,郡县制时期曾归属过三川郡、颍川郡、河南郡;州府制时期曾归属过荥州、郑州、开封府;民国时期曾归属过广武县、郑县。当然在大多数时期,古荥镇都归属于“古荥泽县”,而古荥泽县的区域就是指古时的荥阳城(现在的荥阳治所是古时的索城,非楚汉相争时的荥阳城),“古荥阳城”发生的纪信舍命救刘邦的故事,却是促成“城隍”这一“神祇”从此诞生的起源之地。

郑州市古荥镇“荥阳故城”,曾是楚汉相争之重要古战场

《汉书·高帝纪第一上》有述: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

       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被项羽的大军围困于荥阳(现古荥镇“荥阳故城”),城内粮草将尽,但又突围不成。在这危难关头,大将纪信主动提出由自己出城引诱楚军,刘邦可以乘机脱身。刘邦在万般无奈下采用了纪信的计策。夜间,陈平派二千名女子着军服、持兵器跟随纪信,纪信穿着刘邦的衣服,驾着刘邦的车辇,出荥阳城东门,声言向楚王投降。楚军高喊万岁,聚在东门看热闹。这时刘邦率人马从西城逃走。项羽最终发现投降的人是纪信,怒不可遏,当即在荥阳城外将纪信烧死。

       刘邦逃出生天后,至六月,在“京索之战”击溃了楚军,暂时得到了喘息(“京”指的古“京县”,城址位于现荥阳市豫龙镇的古京襄城遗址;“索”指古“索城”,城址就是现在的荥阳市老城区)。

古荥镇“荥阳故城”残存之城垣

       城隍二字,本和“神祇”无关。"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但,纪信死后,“城隍”成了城镇平民祈求平安的信仰之神。

       民间传说:刘邦得天下后追封了纪信,封侯爵、赐黄袍加身,并在荥阳城西修一纪信的衣冠冢,修庙堂予以祭祀。据传"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遂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加封纪信为督城隍,把他的家乡改名汉王乡,送骨灰到家乡安葬,建庙塑像,同时领全国各县建城隍庙,纪信塑像为“城隍老爷”。

纪信之享殿

纪公庙享殿内之纪信塑像

       实际可查到的纪公庙历史资料很少:纪公庙大致建于唐代。在刘邦登基后的初期,主要精力都消耗在铲除权臣、功臣及平叛上面,到了第八年时天下逐渐太平,回忆往事时才想起了救命恩人纪信,但纪信并无子嗣,后加封其弟为侯爵,并无资料可查到刘邦为纪信在荥阳建庙。

       城隍庙的起源,始于三国时期,在唐代时开始普遍存在,进入明代后城隍庙达到了建设的极盛时期,所以前汉并没有纪公庙存在,也无城隍神的说法。

       纪信死于被焚,尸骨无存,所以后来其他地方的纪信墓、纪信祠的建立,只是为了起到一种象征性祭祀场合的作用。古荥镇之纪公庙,是于唐代天宝七年建在了纪信挫骨扬灰之处,衣冠冢也为唐代建庙时一并建立。

纪公庙内碑林

于右任手书

       隋唐以后,官方对纪信屡有封敕和祭祀,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

       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 国民政 府主 席林森,在第一战区视察战况时,携军政要员蒋介石、于右任、卫立煌、陈立夫、程潜、李培基等十数人前来纪公庙祭拜,并勒石刻匾。

古荥泽县城隍庙

二、荥泽城隍庙

       荥泽县,是一个消失的古县名,最早的县城治所大致位于现在的黄河河道之内(同古虎牢关倒塌于黄河之中一样),因黄河水患,荥泽县于明代成化八年南迁治所到现在的“古荥镇”。古荥镇南约1公里,有“荥阳故城”残存的城垣遗址。

       古之“荥阳城”和现在的荥阳城并不在一个区域,以现在位于广武镇的鸿沟来说,现在的荥阳城治所在古之“索城”,古时的荥阳治所位于现在的古荥镇。古荥镇,除了有荥泽县的城隍庙外,还有汉代冶铁遗址。从地理位置上看,古荥泽县城隍庙,其实就是古荥阳之城隍庙了。

明代遗存古建“威灵殿”

据《乾隆荥泽县志·城池图》载,荥泽县城隍庙为三进院落,由山门、仪门、大殿、寝宫组成,是一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26100平方米。

       荥泽县城隍庙,初建于宋代,明代洪武二年重建,成化八年之后迁建,至清代乾隆七年至,共修缮有六次,现存的荥泽县城隍庙只是残留建筑,威灵殿是明代建筑。

威灵殿斗拱

       从1941到1943年间抗日战争之“广武封围”对峙时期,到1944年日军攻陷广武县“汉霸二王城”后,虎牢关以东、广武山以南无险可守,日军横行无忌、长驱直入。荥泽县城隍庙遭受日寇炮火后,大多数古建筑被毁,现仅存大殿、月台、两㠉碑刻、一尊清代香炉,寝殿仅存部分基础。

       现存的明代建筑,大殿坐北朝南,大部分保存完整,单檐四坡式,屋面覆以绿琉璃瓦,脊饰绿黄相间式琉璃,正脊两端置蟠龙大吻,主体建筑由18个木柱支撑梁体。梁体等木构架以五色彩绘,殿内方砖铺地。殿前月台上铁香炉呈圆形,高1米,周长2.52米,上铸乾隆年间重修城隍庙铭文。

城隍庙大都为官建,历次大的重修都会勒刻碑文记载

       月台两侧各立碑刻一通:

       西侧碑刻。为嘉靖33年重修荥泽县显佑伯城隍庙碑铭,碑身通高3.8米,其中碑额1.4米,雕刻二龙戏珠图案,碑身2.4米,宽1.22米。碑文详细记载了重修经历及城隍庙布局及建筑规模和风格,大殿、寝宫各五楹,大门三楹,建东西廊为楹,现这些记载的建筑绝大多数被毁。

       东侧碑刻。为明万历年间重修“荥泽县城隍庙记”碑,通高3.8米,其中碑额1.4米,雕刻二龙戏珠图案,碑身高2.4米,宽1.20,楷书,详记城隍庙始建于成化年间的原因及重修经历。

       日寇的炮火虽然摧毁了“古荥阳”城隍庙的三进院落,但城隍神所镇的大殿尚存。这座古荥泽县城隍庙,于2008年被列为“省保”,是目前郑州市内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脊兽

古荥泽县城隍庙

三、郑州城隍庙

       郑州城隍庙,又称郑州城隍灵佑侯庙,祭祀的城隍神是纪信,位于管城区商城路东段。

       现在不少人对郑州的历史存在误解,“认为郑州是一座靠火车把“郑县”拉成“郑州”的新兴城市,缺少历史底蕴、历史地位不高”。其实郑州真正叫做“郑县”的历史只有民国二年开始后的35年,即便是在叫做郑县的时期,也长时间是第一行署的署治所在地,而郑州市中心区域在古代设县时也不叫郑县,而是叫做“管城县”(得名于西周时的诸侯国“管”,同在现郑州市区的还有处于现祭城镇的“祭”国)。自隋代于管城设郑州后,至民国二年2月前,郑州不管是作为直隶州还是散州,一直是州治,而郑州城隍灵佑候庙中的“候”爵,已经显示郑州这座城隍庙不是普通的县级城隍庙了。

郑州城隍庙戏楼

       文献记载,郑州城隍庙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明代弘治十八年重建,清代多次修缮。庙内除了明清风格的精美建筑外,还有碑刻、戏楼、拜殿内的壁画,特色的习俗就是每年的庙会了。

       碑:庙内原有明初郑州同知张大猷的草书石碑《福赞》、《寿赞》两通,现仅存《福赞》碑。

       戏楼:庙内的戏楼,又称乐楼,高台楼阁,上下错落,翼角重叠。每逢庙会时,戏楼这里最是热闹,是举行歌舞、戏曲、杂技演出的地方。

       拜殿:殿内陈设有高大的城隍神塑像,四周的墙壁上有各时代、各城市城隍的传奇故事壁画。

郑州城隍庙内的墙绘“纪信救汉王”

        庙会:明清两代,城隍庙庙会是郑州民间重要活动之一。

        文献记载,清朝时,每年三月十八日(农历)城隍诞辰日,郑州都有盛大庙会,会期为三月十八至二十八日。庙会期间,善男信女祭拜城隍,祈求一年平安吉祥;城隍庙四周,各种生意买卖齐聚,香茶细果,柴米油盐,锅碗瓢勺,农具铁器,生活所需,应有尽有;戏曲杂耍、莲船细马、秧歌高跷等民间文艺表演红红火火,一派繁荣景象。

       到民国时期,因屡遭战乱,郑州城隍庙会才逐渐衰落。现在的庙会时间已改成正月初一到十五,平时免票的城隍庙,在庙会期间售票15元。

城隍庙会期间各种“老念想”

2015年的城隍庙会上见到有吹糖人,但到2016年就找不到了

       古时在汉民族聚集的古城,都会建有三种庙,“文庙、武庙和城隍庙”,文庙祭奠孔子,是读书求学之人的祭拜场合;武庙祭奠关公,是江湖、生意之人祭拜的场合;而城隍庙里的“城隍神”,作为一座城池的守护神,常常是各色人等逢年过节时聚会祭拜的场所。

       庙会,最早时的叫法,顾名思义为祭祀神祗的集会,由于烧香拜佛者多,商贩们摆摊赚钱的也逐渐多了起来,渐渐地发展成围绕城中主庙周围贩卖各种物品的集会场合,逐渐被人们叫成了“庙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人们固定的约定俗成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城隍庙会

祭拜城隍的善男信女

结语:“城隍”由纪公庙起,“庙会”因城隍庙未终。

      公元前200多年的“城隍爷”纪信,用命去换取的是兵临城下的解围与突围;公元后2000多年的现在,随着绝大多数的古城被拆及城市框架的极速扩张,“城市”中“城”的作用在弱化,“市”的作用却强化到极致,“市侩气”使部分人恐怕只记得“财神爷”,而不晓得“城隍爷”了。

       现代化的城市里,怀旧的人要想找回点童年时的“年味记忆”,那可能只有在还未消失的庙会上寻寻觅觅了。在一些有历史的古城,“城隍神”唯一还能让人去挂念到的,恐怕只剩下起源于“城隍庙”的庙会了。

       随着民间传统节日文化在近些年来的逐渐淡化、凋零,儿时的那种吹糖人、泥泥狗、拉洋片、猴把戏等等老手艺人逐渐难找到了,光靠“城隍神”是难以挽救的,还需要靠更多喜欢“民间传统庙会节日文化”的年轻人来一同参与,一同去留住那不多的童真“念想”。

庙会,因城隍庙未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