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济桥》 荥泽惠济桥,车辙印古道。 通济渠未通,漕运船不嘈。 慈航难普渡,转念文蕴妙。 运河载史册,邙山改名调。 2004年,郑州市邙山区更名为“惠济区”。 处于邙山之尾的郑州市,为何要将邙山区名更名为“惠济”呢?这得从古荥泽县遗留下来的一座“明惠济桥”说起。 一、明惠济桥 在今天的郑州惠济区毛庄镇惠济桥村,有一座“明惠济桥”,该桥始建于隋唐,至明代重修,今水已无,现已弃用,成为了郑州市区仅有的一处明代古桥遗迹。惠济桥面的青石板路面上,现在仍留有五、六公分深的车辙痕迹。 惠济桥的结构,三孔拱立,是一座长40米、宽5米的石桥,两侧有精雕细琢各种祥花瑞兽图案的石栏,栏杆柱头各有一尊栩栩如生的狮子,怀下更有一只顽皮淘气的小狮子,桥的两端各建有壮观的“桥头堡”。 据清顺治十六年《荥泽县志》载,惠济桥处有“地钟人文萃物华”之誉。“惠济长桥”又为荥泽八景之一,志称:“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民未病涉,诚一邑之雄镇也”。 乾隆十一年《荥泽县志》中,有咏惠济桥的七绝诗句:“野店山桥送马蹄,白沙青石洗无泥。泊船秋夜经春草,明日看云还杖藜。” 古荥泽县令崔淇,也有七律诗咏“惠济桥”云:“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济美名到处传。已赖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一川烂熳花成锦,两岸霏微柳拂烟。东骑往来临碧间,桥囱仿佛是升仙。” 二、惠济桥历史 从文献记载来看,惠济桥在清代时还是京杭大运河水系中漕运的关键商埠重镇,是通往洛阳的通济渠起点位置(现今河道被称为索须河),这段漕渠西起北部的丰硕桥,向东在祥云寺村汇入贾鲁河。引黄河水的一段河道,北起黄河南岸牛庄大王庙,流经惠济桥、铁炉寨村,在堤湾村注入通济渠后东折。 通济桥的兴盛可能同开封县朱仙镇的气数一样,更同巩县靠大河行船而富足天下的康百万家族一样,见证了清中期以前的漕运经济发展史。 三、小结 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演化。 太平天国、捻军运动时,曾国藩督豫期间的政策是坚壁清野、大河沉船,赖以漕运起家的康百万家族因此家道开始中落。 战争结束后,洋务运动兴起,更快捷的铁路铺设,间接造成了漕运的萧条。 加之清代中后期的黄河数次决溢,最后连济水的河道都被黄河侵去,而靠贾鲁河繁华三百年的开封县朱仙镇,因为黄河泥沙淤塞贾鲁河、运粮河而无法行船,至此朱仙镇逐渐没落,“四大名镇”的地位一落千丈。 这个世界,唯一不会发生变化的只有“变化”二字啊!远在四环以外的惠济桥村,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地拆迁,计划建造成大运河文化遗址公园。 综上所述,郑州市邙山区于2004年更名为“惠济区”,应是意有借助“惠济”二字的历史底蕴,来为城市名片上塑造文化标签吧! -End- 【附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