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水泥厂的时代印迹

 林旭生 2023-03-28 发布于河南

在《水泥之魂》的读后感中,提到有一家誉为“东方水泥之冠”的水泥厂——江南水泥厂。

《拉贝日记》被拍成了抗战电影后广为人知,而江南水泥厂除了见证过民族工业的沧桑历史外,“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救扶往事却鲜有人知。


一、

 “江南水泥厂”的谢幕不同于“江南皮革厂”的倒闭,有其更沉重的时代因素。

1933年,江南水泥厂由启新洋灰公司发起筹建,选址在南京栖霞山。1935年初具规模,公司总经理袁心武(袁世凯六子),副总经理是陈范有(陈一甫长子)和王仲刘(王筱汀之子),他们均是当时的爱国民族实业家。依托于启新洋灰公司的雄厚财力、技术、装备等资源,新厂建成后即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水泥厂。1936年,启新洋灰公司、江南水泥公司又和中国水泥公司确定了战略联营,江南水泥厂成了国内最大的水泥企业。

1949年江南水泥厂高管合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南水泥厂留守的一些高管将股份都捐给了国家。建国后,江南水泥厂又进行过扩建,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

原江南水泥厂办公楼

江南水泥厂的厂区很大,临近火车站,厂内连码头都有,直通长江。若彻底逛完,开车走马观花也得三个小时。

二、

老厂往事多。

这家见证了我国水泥工业、民族工业沧桑历史的水泥厂,还曾是保护了3万多名百姓免受日寇屠戮的难民营,更是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对抗日军的一个特例。

南京沦陷期间,日军以联营、军管等名目,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逼迫江南水泥厂,总经理陈范有坚持,“不资敌,不合作”。

陈范有先生

当年廖耀湘与部队失散后躲入栖霞寺,寺内主持将他转移到了江南水泥厂避祸,在厂里化妆改扮后,赠给路费,安全送出南京。

江南水泥厂难民营

为阻止日军侵扰,袁心武、陈范有让人在难民居住的地方插上丹麦和德国旗帜。临危受命德国人卡尔·昆德和丹麦人辛德·贝格为代厂长,借用外国人的身份利于周旋于日军和汪伪政权(1944年,江南水泥公司给予两人高薪回报,每人月薪相当于常务董事月薪的2.5倍,高级职员的14倍,一般技工的50倍)。

委员长王光英曾评价江南水泥厂的抗战事迹:“这是不见硝烟的战争,是另一种形式的抗日战争,显示了陈范有先生和他的同仁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情操。”

三、

把真实的历史留给后人,也是我们前人应尽的责任。江南水泥厂旧址变身为“民国公园”,并已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教育是心灵提升的舵手,我们更需要重视后人们对这一不为人知的历史的学习,而古迹、遗址,就是最好的心灵碰撞地,在这里我们一同安静下来,去感悟上一个时代里前辈们的高尚品格和精神,来激励我们后人砥砺前行。


【附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