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歙县渔梁坝,只因用了这三个高超技术,专家说:它还能用千年

 历史解密坊 2023-03-28 发布于辽宁

众所周知,都江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时至今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并且也依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其实,在安徽省的歙县,也有一处杰出水利工程,即渔梁坝,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另外专家们还发现了它的三个技术秘密。然后说,他还能用一千年,究竟为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歙县是安徽皖南地区的千年古县,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置歙县,属会稽郡”,因此歙县境内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也十分丰富。在歙县渔梁村,新安江蜿蜒流过,被誉为是“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两岸的儿女。

新安江水力资源丰富,于是古代先民们在新安江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比如渔梁村的渔梁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所谓“渔梁坝”,顾名思义就是水坝如鱼脊一般,据考古专家们考证,渔梁村的渔梁坝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后来到明代还进行过一次修缮,并铸碑记事。

渔梁坝横贯新安江两岸,而它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主要功能是灌溉防洪,在旱季的时候拦住江水灌溉农田,因为渔梁坝是浅堤坝,所以不会影响下游的用水;次要功能是截流行船,为了方便新安江两岸的村民正常往来,就必须保证有江水行船,因此才铸坝拦水;附带功能是美化环境,因为有了渔梁坝,让新安江的水流变得缓和,远远看去水平如镜,也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毫无疑问,渔梁坝是杰出的水利工程,而它之所以还能用到现在,也因为它有三个修建的技术秘密。

第一个技术:去泥沙。专家们研究发现,唐代时期最初修建渔梁坝的时候,人们采用的泥砂浆垒砌石块,就如同建造房屋砌墙一样,虽然这样能起到良好的阻水效果,但是却不利于渔梁坝的长久,因为水流不断的冲击将泥砂浆冲散,然后对石块造成磨损,久而久之就摧毁了渔梁坝。后来到明朝的时候,当时的工匠进行了一番改造,即“尽去坝心灰沙”,即完全用石块累积的方式修建渔梁坝,如此一来石块不会因为填充物被水冲走而倒塌,所以才能保持千年之久,而这也体现了工匠丰富的经验。

第二个技术:石头重。专家们经过测量,整个渔梁坝长约138米,底部的宽度达到27米,而顶部的宽度也将近5米之长,由此可见渔梁坝并非是普通常见的小水坝,而是耗时数年才建成的一座大坝。此外,专家们还逐一检查了每一块石板,几乎都是2-3吨重的巨石,很难想象在当时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堆砌的。考古专家们表示,这些巨大的石块是大坝的基础,都稳如泰山一般,因此也才保证了渔梁坝的使用寿命,并且按照时间推算再用上一千年也都不是问题。

第三个技术:元宝钉。或许是修建渔梁坝的工匠也懂房屋建筑,他们也使用了一种和榫卯结构类似的元宝钉,而这也是整个渔梁坝能保存千年最主要的原因。所谓“元宝钉”,也叫燕尾榫,其实是一种两头大中间细的石块,在两块石板的接缝处,工匠两边各开凿出一个凹口,然后再将元宝钉都打入其中,这样就将两块石板牢牢的连接住,其牢固可靠的程度堪比现在的混凝土。除此之外,在上层石板和下层石板之间,也有一根石柱连接在一起,从而保证了上下之间不会发生位移和坍塌。

总而言之,歙县渔梁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被人们称之为“第二都江堰”,直到现在村民的生活还都离不开它。试想一下,我们如今的建筑能保存多少年,和渔梁坝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若是究其背后的原因,或许是我们现在少了古人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吧。

引用资料:《歙县民俗》作者:李宇 城市大学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