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藏勺水清|龙泉窑石榴水滴

 重庆市半山华府 2023-03-28 发布于重庆

按:笔者曾于《文房撷趣:宋代龙泉青瓷蟾蜍砚滴》一文中提及过一种“三足石榴瓶,亦可视为砚滴”,该文图片所示石榴瓶为我们处州青瓷博物馆藏品,已收录我的《中国古陶瓷——龙泉窑》(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9月)一书,本文介绍另一件类似藏品,该器即将于近日上拍。

高11.5厘米

器小口微敛,溜肩,圆球形腹,寰底,下承三蹄形足。滴柱(管)圆唇外翻,束颈,颈下凸沿成器盖,以下稍细,呈长筒管状。灰胎,通体施粉青厚釉,色泽淡雅柔和,质感温润如玉,釉面开片不规则,局部开冰裂纹。足底及滴柱下端露胎,呈火石红色。

水滴即砚滴,是滴水以添砚池的文房小品,渊源于水盂。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载“水滴辨”二条,其一道:“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用水盂往砚里添水时,容易水流过量,故有水滴的发明。较之水盂,水滴容量要小得多,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第九“说杂具”云:“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者则名曰滴,不名曰盂”正此之谓也。

另,从文献可知,“水滴”之名古已有之,实较“砚滴”之称更显古雅。

宋以前虽有水滴,但并不普遍。至宋时,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各式文房用具亦受到文人青睐,盛行一时,除了实用功能,更成为文人书房陈设、把玩之物。水滴即是其一。

水滴虽是小件,在宋代文人眼里却颇有讲究。比如对材质的选择。宋代之前,多用铜水滴,但赵希鹄《洞天清录》“水滴辨”其二“铜水滴”曰:“铜性猛烈,贮水久则有毒,多脆笔毫,又滴上有孔受尘,水所以不清,故铜器不用。金、银、锡者尤猥俗。”赵希鹄何许人也,《四库全书.洞天清录》提要载:“希鹄宗室子,宋史世系表列于燕王德昭房下,盖太祖之后,其始末则不可考。”赵氏喜书画,善鉴赏,《洞天清录》一书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其实根据出土及传世实物,并结合宋人诗文观之,宋代铜质水滴也是颇为流行的,但像赵希鹄这样的鉴赏大家则认为铜器等金属材质不宜用作砚滴。相比之下,瓷质冰清玉洁,更适贮水。如龙泉窑者,宋元水滴流行,造型丰富新颖,也正反映出此种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及其市场需求。这也即是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所说的“古者以铜,后世以瓷”。

另外,从大量宋代水滴实物来看,抛开丰富多样的各种造型,设计上实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开两个孔,既有进水口也有出水口。此种较为常见。另一种则仅开一孔,配合滴柱使用。本品即属于这一类,用手指按住滴柱顶端的小孔即可将所蓄之水吸出,松开手指即可滴于砚池。“捻其窍,则水不滴,放之则滴(宋代俞琰《席上腐谈》)”。

较之双孔者,这种单孔水滴密闭性更好,不惹尘埃,更能保持水的清洁,所以这类制品,当是契合一类较为讲究的需求。

本品石榴水滴,小巧别致,工艺精良细腻,釉色纯正,形质兼美,当是一件高档的文房珍品。就其造型及设计而言,或脱胎自唐代金银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件银石榴罐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4件银石榴罐,均可资参照。

(图片转载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石榴罐之名以其形状差似石榴。唐代的银榴罐,口部开有小孔,配有一根棍状塞子,与瓷质水滴配滴管很相似。

但与银器相比,瓷石榴水滴在造型上更为饱满,且按有三足,整体造型并非为银器的简单模仿。

此外, 根据宋代的《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中记载,以及书中绘有使用时将石榴罐倒置在坩埚上的图样,有学者判断这类银石榴罐是古代炼丹用的简单蒸馏器(参阅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页106图版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其用途或与瓷质石榴瓶大相径庭。

参阅:

纽约苏富比 2015-3-17 LOT183

该器从雅昌网上查得的名称为“ 宋 龙泉官窑三足水丞配水滴 ”,高8.2厘米。

END

温馨说明:如有涉及文章或图片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转载至微信公众号“龙泉青瓷”)。非常感谢!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