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是几年前在园林行业还很火热的时候,在知乎上一个问题。至今已经被浏览了8w多次。 
作为重度园林爱好者,小蚂哥对这个问题也特别感兴趣,就一个一个的回答点看认真学习了。一共47个答案,大概分成了三类。 一类是园林公司,景观设计师站在行业从业者的角度写的。当然会说传统园林没有死,而是通过现代设计传承了下来。快来看,我们公司项目做得就是好呀! 第二类是行业外的人士,大多都肯定了传统园林已死的事实。有些人直接指出中国人就是爱“崇古”,古代的东西死掉就死掉吧,和今天搞钱创造新生活相比,传统园林不值一提。 
以上两类我都是当成笑话来看的,因为但凡有点脑子的人看到这个问题其实都会意识到,既然还有人在今天提及古典园林,那就说明传统园林依然存在,只是提出问题的人有很多疑惑而已。所以这个问题更多的应该去客观理性的分析原因,而不是傻傻地找边站队。 
在这些回答中第三类就是通过分析试图得出一些原因,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下面我会结合他们的观点和我自己的理解来简单解释下传统园林今天面临的困境和如何传承。 传统园林在当年也是一个行业 行业泛指商业的类别,园林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搞定的事情,即便是最早的阿房宫也需要雇佣很多工匠,只不过这些是“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 
之后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到了东汉、魏晋私家园林慢慢开始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这时就已经有了比较专业的建筑造园工匠了,他们会自然聚集在造园需求比较多的城市和地区,就像你出身在一个小乡村也想到北上广实现更好生活是一个道理。有市场,才会有钱赚,人才能活得下去。 
到了宋朝民间造园已经形成了一个风潮,有钱有权的人乐于用园林去标榜自己的地位。但即便他们有很高的文化,有品位的审美,还是需要雇佣当地的造园团队才能完成园林,有些园林一建就是一二十年。 所以在传统园林兴盛的苏州、扬州、无锡、杭州等地都是古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些造园家本身就是文人出身,比如计成、周时臣等他们甚至可以放弃做官来全心全意地做造园家,你就能够推测出当时造园风潮之盛,造园行业的也一定不少赚。

留园周时臣设计的横批大假山 所以千万不要把传统园林理解为那些退休归隐,学富五车的文人。真正的情况是他们只提供立意和局部创意,陈从周云:七分主人,三分匠人。可别小看这三分,他们才是造就传统园林的人,每一块花街铺地,每一扇玲珑窗格都是匠人一点一点完成的。 传统园林行业=文人的立意+匠人的建造 
在清朝末期政局混乱,北京的很多造园世家都处于无活可干的尴尬境地,此时传统园林自然就凋零了。 现代社会文人地位的降低 传统园林的兴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甲方有很高水平的审美和文化积淀;第二,甲方还得很有钱。 
很可惜这两个条件在现代的中国社会都无法达到。从历史来看文人园林的兴盛始于宋朝,这是赵匡胤吸取武将乱国的历史教训所做的妥协。自此之后文人就成为了社会地位最高的人群之一。 普通人寒窗苦读十余年,一旦考上进士立马麻雀变凤凰。在他们的故乡教过他的老师也会更加受人尊重。这种在底层社会就认可读书并且尊重文人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末期。 
但在现代社会不好使了,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断掉了多年,文人变成了臭老九,之后大家都向钱看了,我这几年听到的最多的就是搞钱,人们对于文化审美也是建立在搞钱的基础上的。似乎有钱了穿一个奢侈品就是有品位了。 
前几年流行的扑街炫富 这点不能多说了,懂得都懂。总之我们社会中有钱人大多缺乏了审美和文化,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园林即便复建在现代某个园林,也无法达到原本的意境和高度。

居住性质的改变 在苏州和扬州的古城区中,你还能看到某一家住宅里冒尖的亭子和伸出墙外的树枝。传统的居住形式是院落的,即便你是贫民,只要有正当职业住一个带院子的平房还是很正常的。 
而我们今天是以高层为主的密集型住宅,院子这个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即便你有心热爱园林,也很难有机会实践。小蚁君是一个爱花爱园林的人,在家里种了几百盆的植物,植物架子都搭建到了天花板,他的梦想就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院子。 
图片为配图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园林在今天缺少土壤。那也许你会说也有很多很好的新中式大盘啊,居住区的绿化景观和园林是两码事。园林是一个需要不断进化和维持的事物,而今天居住区绿化都是物业在管理,你觉得物业会有足够的审美和耐心每年变着花样地造景吗?他们能保证植物还活着就不错了。 
传统园林一旦园主去世,园林就很容易荒废,就拿宋代名园沧浪亭来说,园主苏舜钦刚去世,他的妻女就因为维护不起放弃了园林到了南京生活了。 忒休斯之船的悖论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忒休斯之船的悖论。请容许我科普一下这个著名的悖论。 忒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传统园林中建筑如果不用木头榫卯,改用钢筋混凝土那么这个园林还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园林吗?传统园林如果套了一个新中式的外壳,但内涵仍是传统的意境和立意,那么它还是传统园林吗? 
是不是很难回答,要不怎么说呢是悖论呢? 从正面说如果我们今天建造园林的内核仍是传统园林一直没变,那么园林的外表发生何种改变都应该算做传统园林,但这个的关键在于我们今天建造园林的内核真的没有发生改变吗? 从反面说,如果你改变了建造材料,更新了建造技术,用什么数据模型、三维打印来重建传统园林就不应该算传统园林了。这点我们可以参考日本传统园林。 日本传统园林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传播案例,在今天你几乎能在任何一个美国和欧洲的城市中找到一个日本传统园林,这些园林保持这日本传统回游式和枯山水的格局,建筑大多使用传统方式建造。 
温哥华的日本花园 对于个人来说传统园林不会死 上面说的大多从现实和逻辑层面来分析,最后讲一些感性的东西。传统园林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表征。 在古代,也不是所有文人都有机会建造自己的园林,那么这些文人就彻底和园林无缘了吗?未必。他们会摆上一块石头或者放上一盆水象征山河湖海,园林本身就是精神的,所以可大可小,可以很豪华也可以很简单,有些文人甚至只在案几上摆上一个盆景。 
当今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建造大型园林的条件,甚至有一个小院子都是奢侈的。但至少我们可以继承传统园林精神内核。以文人的方式延续传统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