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轻松松读《老子》(十一)

 秋雨堂 2023-03-28 发布于宁夏

                《老子》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yá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泽文

       车轮上的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的轮毂上,轮毂中心有让车轴穿过连接车轮和车厢的圆孔,这才使车轮可以滚动起来,让车子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用水和土揉捏制作陶器,只有把中间掏空,它才具有盛物的作用。

      建造房屋时开凿出门窗,有了门窗里边的空间,才能使房屋发挥它的功用。

      所以说,有形的物体只是一种凭藉,而发挥作用的却是它中空的部分。

秋雨堂浅见:

     本章讲实与虚、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老子以轮毂、陶器和房屋为例,说明事物都是由实(实体)和虚(效用)两部分构成。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实体,效用就无所依托;没有效用,实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实体只是一种凭藉,效用才是它的本质。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实体而忽略了效用。比如说衣服的效用是保暖和遮体,有人却更在意它的款式和颜色;饭菜的效用是充饥和滋养身体,而有人更在意它的色香味;车子的效用是代步,有人却更在意它的品牌和外观;房屋发挥作用的是屋里的空间,有人却在装饰墙体上不惜工本,这些其实都是舍本逐末的表现。

      就人的本身而言,也是由实(肉体)和虚(精神)两部分构成。肉体只是凭藉之物,佛教称之为“皮囊”;能够体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是人的精神。但是,人的情感、信念、追求的表达和实现却要靠身体力行。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被称为行尸走肉。

      佛教提倡目不贪色、耳不贪音、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细滑,就是让信众戒除肉体的享受,追求精神上的喜乐。这种把精神和肉体分别看待的观念和老子的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老子的“实”与“虚”相互依存的理念和“无”与“有”相生的理念是一致的。天地万物是有,“道”是无,无中生有,既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虽虚无,却生出天地万物。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几千年间,关于宇宙来源的探讨一直没有定论,影响较大的“奇点大爆炸”理论,至今难以令人信服。老子以他过人的哲学思辨,认为宇宙来源于“无”,并将其命名为“道”,使其他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都失去了意义。

       人只有明白了实与虚、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自如地驾驭事物,合理地利用事物,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进入到精神的自由王国。

2022.10.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