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学习笔记(2008-08-19 15:46:19)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对原文的理解: 空之德在于能容,完全符合道的属性与要求。如果一定要把道物化,那么一定是恍恍惚惚,迷迷朦朦的。恍惚之间,其中有若隐若现的影象;迷朦之中,其中有触手可及的实体。在高深莫测的冥冥之中,藏有不灭的精气,这种精气是至真至纯的,这其中只有真实,绝无虚妄。古往今来,道的浑弘与功效从不曾消失过,一直是阅人识物的根本依据。我是怎么看透众生的各色心态与行为之原由的呢?无非因此而已。 对字的理解: 孔德之容:孔,空。 窈兮冥兮:窈,幽深,深远。冥,昏暗,深奥。 以阅众甫:甫,音“斧”,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对本章的体会: 如果老子是按现在所排的顺序写这本书的,那么前一章很可能是在晚上昏暗的灯光下写的,而这段之所以恢复了明快深邃的风格,应该是早晨一觉醒来,呼吸了清新的空气,面对冉冉而生的朝阳书就而成的。 能空净自己,才能兼容万物,不断有所感悟。追求道之修养的人,应该不断清净自己的灵魂,对所知所悟,也不要执着其间。悟了就悟了,悟了就放下,再去悟。道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不停止参悟和修炼,是永远会有新的感悟的。因此,空乃大德,之所以为德,是因为符合了道的属性与特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的存在方式虽然是无形的,但在物化和感化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同时,在某种状态下,其本身也并非绝对不可见。越低级的存在形式,越容易被看见和触摸到;越高级的存在形式,越难见真容。但难见不等于绝对不可见,“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在“致虚极,守静笃”的无欲无扰的状态下,或可一见道之真容。老子在第十五章里,为我们“强为之容”了“古之善为士者”。现在,老子又在给道“强为之容”了。道的样子是混沌模糊的,依稀恍惚之间,仿佛可略见其端倪;形态朦胧之中,仿佛可稍触其质地;冥冥空境之内,有其精神实体的确实存在。这个精神实体非常朴实率真,如婴儿般天真无邪,似长者般沉稳深邃,有运作万物而不辞辛劳之信用,也有带给众生及万物智慧与快乐的无穷力量。 它作用于苍天,苍天为之湛蓝,任凭鹰击长空、风云变幻; 它作用于大地,大地为之厚重,乐于承载万物,无悔无怨; 它作用于流水,流水为之起伏,喜见鱼翔浅底,龙舞深潭; 它作用于烈火,烈火为之熊熊,带来无穷热量,光明灿烂; 它作用于众生,众生为之芸芸,现出世间百态,精彩无限! 所有这一切是那么真实,从古至今,譬如“谷神”般“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得悟此道者,察阅众生如浏览画卷,一目了然;化解纷扰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大凡人间苦乐,世态炎凉,莫不尽在其中;所有荣辱兴衰、生老病死,无非都在此道。真乃一朝看破天下事,终生难有烦恼生!道,使人大彻大悟;道,使“万物作焉而不辞”。 老子能书此言,必是有过真实的感受。如果我们放弃固有的执着,清净自己的心灵,开阔自己的胸怀,眯起自己的眼睛,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在倏忽间瞟见“道”转瞬即逝的影子,于无意中触摸到“道”刚柔顺滑的实体,那时候我们或许也就会像老子一样更加确信道的存在了。等我们学会用道的意境去观察周围的人与物,或许就会有更加清晰和准确的把握了。 |
|
来自: hxf80688188 >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