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轻松松读《老子》(29)

 秋雨堂 2023-03-28 发布于宁夏

             《老子》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xū 吸气)或吹,或强或羸(léi 瘦弱),或载或隳(huī 毁坏)。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想要夺取天下,并用强制的办法来治理天下,我看他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天下是神圣的,不能勉强作为,也不能强力把持。勉强作为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反而会失去。因此,圣人不轻率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也就无所谓失去。

       世间万事万物,有前有后,有缓有急,有强有弱,有成就也有毁坏。因此,圣人主张去除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和法度。


秋雨堂浅见:

      本章老子论“无为”之治,对于“有为”之政提出警告,老子认为,“有为”就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必然招致失败。

       事实上,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在客观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他是说,如果以强力而有所作为,或以暴力统治人民,都将是自取灭亡。世间无论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其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要以自己的主张意志强加于人,而采取某些强制措施。理想的统治者往往能够顺应自然、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

       无为学说是老子的根本理论。在古代思想史上,老子第一个提出了完整的无为学说,这一学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和未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高度文明的理论体系。

       三国时魏国年轻的经学家王弼《老子注》曰:“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自然属性和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它的自性和规律,强行控制或占有它,必然会导致失败,最终会失去它。按规律办事,是老子无为学说的理论基础。

      有些治国理政者,不按自然规律办事,恣意妄为,扰乱天下万民,有的丢掉了性命,有的遗臭万年。这都是不以道治国的后果。

      老子提出,治国者要以圣人为榜样,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是“圣人三去”。河上公注曰:“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那些“取天下而为之”者,甚、奢、泰都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殷纣王、隋炀帝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明清两代共27位皇帝,其平均寿命不足40岁,这与他们不能“去甚、去奢、去泰”有很大的关系。

       圣人的警告,不可不听啊!

                      文/靳义堂

2022.11.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