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专题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23-03-28 发布于甘肃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1课时 小说总论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2课时 情节考查题型之一:梳理概括情节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3课时 情节考查题型之二:分析情节作用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4课时 情节考查题型之三:分析情节技巧(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5课时 情节考查题型之三:分析情节技巧(叙述方式、叙述节奏、构思技巧)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6课时 形象考查题型之一:概括形象的特点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7课时 形象考查题型之二:塑造形象的手法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8课时 形象考查题型之三: 分析形象的作用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9课时 环境描写题型之一:概括环境的特点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10课时 环境描写题型之二: 环境描写的手法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11课时 环境描写题型之三: 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12课时 考点之四 小说的主旨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13课时 考点之五 小说的标题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14课时 考点之六 小说的语言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15课时 考点之七 散文化小说
2023届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第16课时 小说考点最全思维导图汇总
散文化小说高考真题汇编(共10篇)
2020—2022年高考全国卷小说真题情节技巧分析汇总
'摇摆''延迟''突转''横断面''意识流'经典篇目欣赏




一、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小说四要素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3.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一部好的小说总能通过环境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乏味。
4.主题
主题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所在。小说常见主题如下:

Image

(二)小说四要素关系图

Image

二、小说考什么?

Image

三、如何读懂小说?
(一)写了什么?
明确小说所写的内容,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将文本合理分层,把握结构思路,弄清行文的来龙去脉:
①把握小说情节。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明确小说情节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②了解人物形象。通过情节的发展及对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她)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她)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
③分析环境描写。明确小说所写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认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尤其是社会环境,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发掘其深刻的思想意义。
(二)怎样写的?
①小说的叙事技巧:情节安排的技巧(如线索、铺垫、悬念、倒叙、插叙、详略)、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方式的变化。
②小说的描写艺术:环境描写技巧、人物描写技巧。
③小说的语言艺术:语言的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特点等、语言风格。
(三)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的创作意图、文本表达的主题(主旨)、文字的意蕴(情感倾向、思想内涵)等。
四、考情分析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五、回归课本

Image

Image

六、复习安排

典型小说:课内文本+高考真题

散文化小说:课内到高考

储备常规知识  了解“特殊”规律

七、做题要领

1.阅读文章时边阅读边圈点勾画重要信息(人物、线索)、关键语句。

2.阅读后先明确三点:①明确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或主要事件、人物;②理清文章情节/脉络;③明确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

3.审题要细致深入,既要关注问题,也要关注分值。

4.树立文本意识,答案要从文章中来。

5.答案组织要点面结合。

6.答题思路要清晰,用语要准确,不写错别字,能分点作答的尽量分点,标出① ② ③。

关于小说阅读,高考考察的题型大致包括如下几类:
考点之一  小说情节的鉴赏
考点之二  小说形象的把握
考点之三  小说的环境描写
考点之四  小说的主旨意蕴
考点之五  小说的标题
考点之六  小说的语言
考点之七  散文化小说

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主题,都是通过故事情节完成的,而环境描写也穿插于情节之中,所以小说复习,理应从小说情节的鉴赏开始。情节的鉴赏,又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梳理概括情节
情节的作用
情节的技巧

其中,前两个方面各安排一个课时即可,而情节的技巧至少得安排两个课时。具体如下:

梳理概括情节(第2课时)
情节的作用(第3课时)
情节的技巧(第3、4课时)

这节课是第2课时  梳理概括情节

内容如下:

一、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模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单线、双线、蒙太奇式)

(2)摇摆式:横生枝节,“一波三折”。

(3)突转式:“欧·亨利式”笔法,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

(4)对话式

2.现代小说常见结构模式(非线性结构模式)

(1)“延迟”式结构:设置障碍、层层推进,捉迷藏式。

(2)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在一个点上。

(3)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这些结构模式的展开讲述可参考我选的范文'摇摆''延迟''突转''横断面''意识流'经典篇目欣赏(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二、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模式图示

Image

Image

Image

三、回扣教材

1.《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运行模式是_________,《祝福》的情节运行模式是_______,《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运行模式是________,《老人与海》的情节运行模式是________。

单线结构    摇摆式     摇摆式    心理独白

2.《变色龙》(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Image

3.《祝福》

Image


四、梳理概括情节的方法

Image

留心线索,5W,视角,时序,场景,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等。

1.方式一:运用小说情节结构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例如:孙犁《芦花荡》(点击蓝字可看原文):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或结局)
2.方式二:辨清5个W即“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运用5W形式概括,其中“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3.方式三:围绕某一线索概括
(1)地点线索(鲁迅《故乡》​(点击蓝字可看原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线索(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点击蓝字可看原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3)时间线索(都德《最后一课》(点击蓝字可看原文)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补充:分析小说线索四要领
1.线索的内涵
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关注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的关键词语等)
一定要注意看是否贯穿整个情节发展,如没有,则非线索。
2.可做线索的有
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事、时间、空间、某一句话。
3.线索的种类
分单线和双线。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明线、暗线一般都有情节交叉点,蒙太奇镜头。
4.线索的作用
①组织情节方面;②塑造人物形象方面;③突出主题方面。
小说中某个方面的作用,大都要从这三个方面分析,线索也不例外。
五、线索举例
(一)课本举例
(1)事物线索
《项链》(点击蓝字可看原文)中的线索就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
(2)对比冲突线索
如《哈姆雷特》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如鲁迅的《药》(点击蓝字可看原文),明线写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普通民众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痨病的悲剧,而暗线则写了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的故事,这样,明线暗线交织,就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这种构思可谓独具匠心。
(3)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等
一篇成功的小说,有时是几个线索的交融。比如《红楼梦》。
(二)高考真题举例
1.(2020山东卷)《建水记》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2.(2015全国卷I)《马兰花》(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使小说反映的主题更加丰富深刻。
六、实战演练:概括情节

(2017·全国Ⅰ)  《天嚣》(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情节梳理:这篇小说以“他”为视角,全文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挨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情节。

1.第①段: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风沙肆虐的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第②~⑩段:主要以“他”的视角,描绘了科研工作者在恶劣环境中的强烈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渴望。

3.第⑪~⑭段:主要写敲门声给人们带来的震惊。“微弱”二字暗示了敲门者已精疲力竭,也为大家准备救助“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提供了背景。

4.第⑮~29段:送瓜者到来,人们吃上了“解渴救命”的西瓜。

5.第30段:结尾,作者以让“美好的谜”永远留在记忆中作结,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2016·全国Ⅰ)  《锄》(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全文以六安爷给百亩园庄稼锄草线索,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开端)(1~7段):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

第二层次(插叙)(8~10段):交代百亩园的变迁

第三层次(高潮)(第11、12段):六安爷最后一次给百亩园锄地

第四层次(结局)(第13段):六安爷融入黄昏的暮色中

第五层次(尾声)(第14段):乡人对六安爷锄过的地表示震惊

七、情节梳理题常见答题模板

情节概括要点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何人+做何事

模板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省略号内容为“情节概括要点”)


分析情节的作用
一、题型示例
(一)回扣教材
1.《祝福》
Image

2.《装在套子里的人》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这一结尾显得很“另类”,请问:结尾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叙述中插入议论,采用对比手法;

②揭露专制制度对人思想钳制之深、影响之大,揭露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

③突出主旨,令人深思,给人启发。


(二)高考真题
1.(2021新高考全国I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2019全国II《小步舞》)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2019全国III《到梨花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
4.(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5.(2017全国I《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6.(2016全国I《锄》)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7.(2016·山东卷)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8.(2015全国I《马兰花》)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真题评析
高考真题:2017课标I卷《天嚣》(点蓝字看看全文)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
(1)情节结构上,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营造神秘氛围。
(2)主题表现上,“美好的谜”,因为听不懂蒙古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深化了各族人民一家亲团结相助的温暖主题。
(3)读者感受上,这样的结尾,引人思考,令人回味。
(4)表达效果上,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二、答题思路
(一)情节作用题思考角度
要从结构上内容上两大方面考虑,结构上主要从情节所在的位置考虑,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作用可能大不相同,且结构上的作用其实往往也是这个情节对其他情节的作用。内容上主要从对环境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这四个角度考虑。而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的作用,其实也是下面所说的“四循环+读者”。Image
Image
(二)小说开头常用方式及作用(四循环+读者)
Image
补充:
1.设置悬念的方法
(1)倒叙法
先写事件的结果,让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读者会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如鲁迅的《祝福》,欧亨利的《刎颈之交》(点蓝字可看全文)。
(2)疑问法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欧亨利的《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点蓝字可看全文)。
(3)误会法
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点蓝字可看全文),一共设置了两次误会,第一次“我”和老余误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而老人却说梨花姑娘才是小茅屋的主人。第二次我们认为是那群哈尼族小姑娘盖了小茅屋,梨花妹妹却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4)省略法
叙述故事时,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起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这就形成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
2.设置悬念的作用

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

②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范例展示: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报纸上几乎天天有出租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色,甚至还要伤人的报道,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刚开不久,我就感到异样了。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栗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可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
我看到,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
我要去的地方终于到了。当出租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才想到还没付钱,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上。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
我怔怔地站在凌晨两点左右冷冷清清的员林街头,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里。

小说使用了哪些设置悬念的方法?
疑问法:开头以心理活动设置疑问。
误会法:司机误会我是劫匪 VS 我误会司机图谋不轨

(二)小说中间常用方式及作用

除了前面所说的设置悬念,小说在情节上还常用哪些手法呢?

1.铺垫

铺垫的目的,是为了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事件或者是环境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浓墨重彩,语句较多,惟恐读者看不见,一看就是为了下文的铺垫。(“显性”)

铺垫的作用:

①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②衬托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

铺垫的答题模式:

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或衬托了,暗示了,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或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性格的塑造)等作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完整性,更具艺术性,更吸引读者。


范例:

关羽温酒斩华雄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 ,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

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也?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小说中为了突出关羽的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铺垫衬托(或对比)。

①以俞涉与潘凤为华雄所斩的情节,为关羽出场作铺垫

②以华雄搦战时众人惊恐失色,反衬关羽的英雄胆略;

③以杯酒未寒而掷华雄之头于帐前,衬托他取胜之神速。

2.伏笔、照应

伏笔一般在文章中间,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者事件,预作提示或者暗示,目的是以求前后呼应,情节合理。  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言语不多,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不注意看不出来(“隐性”)。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是“闲笔”。比如在莫泊桑的《项链》中,一共有三处伏笔:

①借项链时弗莱思节夫人慷慨地拿出一大盒子首饰,让女主人公尽管挑选;

②女主夫妇按照装项链的合资里面印的字号,找到那家珠宝店,珠宝店老板说盒子是他们那里配的,但项链并不是他们卖出去的;

③项链没有及时归还,朋友并不紧张,归还时甚至不打开盒子看一看。

在没有看到项链是假的前,我们并没留意到这些细节。

伏笔照应的作用:

①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②合情合理,收到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三)小说结尾常用方式及作用

Image

(四)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

1.回扣课本

Image

2.高考真题

2019课标III卷《到梨花屯去》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审题思路:题目暗含答题方向

首尾均有——结构上前后呼应

均有这一细节(同一细节)——有强调之意

这一细节——乘客沉默——乘客在深思、读者也在深思回味。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2015全国卷I)《马兰花》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参考答案:
表现与心情: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3.自命题
请认真阅读小说《报复》(点蓝字可看全文),从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各命一道试题并配备答案。

三、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

(一)情节作用类真题汇总
1.(2021新高考全国I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2019全国II《小步舞》)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2019全国III《到梨花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
4.(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5.(2017全国I《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6.(2016全国I《锄》)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7.(2016·山东卷)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8.(2015全国I《马兰花》)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模拟情节作用类试题

(可让学生参照近五年高考真题文本,试出几道题并拟写答案)范例如下:

1.(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小说以秋景始,以秋景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2020全国I卷《越野滑雪》)小说浓墨重彩写滑雪姿态和滑雪感受,有什么效果?

3.(2017全国I《天嚣》)小说第一段的描写很有特色,赏析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

四、课堂小结

小说情节作用题

1.指向:四要素+结构+读者感受

2.看位置,析作用

3.套路是思路,术语是储备,文本是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