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宇宙 | 语言心理,说理结尾不留痕

 风桐文学社 2023-03-28 发布于湖北

  语言心理,说理结尾不留痕

作者:桂堂东东

 在中国文学史上,讲一个故事告诉世人一个道理,似乎已经成了写作的模板了,宋元杂剧中还有专门讲道理的角色。到如今的小学写人记事作文里,经常有“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这样的句子。

   有道理,便升华了主题,让文章从事到理,升级了一步。可“通过”这类的句子太过干硬,放在文章中,怎么看怎么不合适!

    如何让说理更自然,如德芙巧克力般丝滑?让我们回归到宋元杂剧。

    宋元杂剧受众广,几乎每一出杂剧写了人或事,都要劝告世人,弃恶扬善。到了杂剧成熟期,许多戏里会出现一个专门的角色“末”。“末”是专门在故事中对事件、人物进行评点的角色,一般是老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想想说理让老头来讲还是很不错的。他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明故事告诉大家的道理,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

用故事里的人物的语言来说理,让说理和讲故事不那么脱离,让人不会产生说教感,在嘻嘻哈哈欢乐地听故事中就明白了道理,回味无穷。

      在现代戏曲表演中,北方很多剧种中也有元杂剧的这一遗留设定。现代话剧中也可能会借鉴设定,如话剧《茶馆》里就有“数来宝”的乞丐,阐明故事的道理,发人深省。

    谁能拒绝一边听故事,一边知晓人生哲理呢?要是你讲完故事后再讲道理,那估计台下的人走都走了吧!

    另外,故事里的人,有些为主角,有些为配角,伟光正到形象呼吁号召大家,那说理肯定是很有效果的。你想想,一个小学生听着孙悟空告诉大家“困难不可怕,我们要坚持就能成功!”那小学生一定相信这个道理。毕竟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也有可能由故事中的反派阐明道理:黄梅戏《荞麦记》中就有王老夫人讲不要学她嫌贫爱富那么势利眼。这样一来,坏人落难来说理,也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说了这么多,总结就一个方法:道理要存在人物的语言之中!

      比如我们在写《包饺子》时,会写到“我怎么包也包不好,我想放弃!”这时“奶奶来一点一点教我,我耐着性子学着包。”

    结尾:我看着桌子上我包的饺子,一个个鼓着肚子像威武的大将军。我笑了!奶奶笑着:“做事要有耐心才好啊!”

   这样的结尾比“通过包饺子,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才好啊!”是不是要好得多呢?

    当然你想换成你自己说也可以:我笑着:“看来做事要有耐心才能成功啊!”

   例

    小丑花笑了笑:我虽然丑但也有价值呀!谁说丑东西就没有价值呢?

                        ---三年级王宇辰《丑小花》

   当然除了自言自语,还可以写出自己的内心活动,也就是心理描写。

     夜深人静的时候,八戒总在想:打铁还须自身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啊!

                 ---四年级尹峥懿《八戒招工》

   结尾说理,不如试试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来说理吧!把说理的主体换成故事里的人物,说理不留痕,同时多了人物的描写,对人物的形象也有帮助,一箭双雕,简单到一个方法,你的作文会有大大的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