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中国“土壤十四大家族”都有哪些吗?【推荐收藏】

 茶香飘万里 2023-03-29 发布于山西

中国土壤分类及分布

文章图片1

(1)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2)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3)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地球陆地表面土壤种类的分异和组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变化密切相关。

(4)土壤问题都是大问题,是我们避不开也坚决不能避开的问题。长期的过度使用土地使得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壤日渐衰老,千疮百孔。

也许某一天,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儿适合耕种的土壤;

也许有一天真的到了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时候人类才会幡然悔悟,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付出惨重的代价。

不过很荣幸我生而为人,更荣幸人类及早的反应了过来,开始医治被我们伤害的土壤。

文章图片2

一、中国土壤面临的现状

长三角地区:至少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

据调查南京郊区有30%的土地遭受到污染,浙江省17.97%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污染。

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华南地区主要存在铜、砷、锌、镍、铅、镉、汞等重金属污染。

东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Pb,Hg,Cd,As,Cr污染,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污水灌区、旧工业区及城市郊区

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汞、镉、砷、铜、铅、铬、锌、镍等,其中云南,四川,甘肃白银市市、内蒙古河套地区污染较严重

云南地区:单个元素超标率在30%以上的达到37个县

文章图片3

二、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东边-青色

东临大海,又是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因此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之下,其中的氧化铁(Fe2O3)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而呈灰绿色,是为青土。南边-红色。南方闷热潮湿而多雨,大量易溶于水的土壤矿物质,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最终剩下氧化铁和氧化铝(Al2O3),因而呈现红色。

西边-白色

西部气候干旱,土壤以盐土和碱土为主,这类土壤中富含碳酸钙、石膏等白色物质,加上可溶性盐在土壤表层聚集,所以变成了白色。

北边-黑色

东北地区气候湿润而寒冷,黑色腐殖质在土壤表层大量积累而降解缓慢,长年累月黑色不断加深,因此称作黑土。

中间-黄色

黄土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的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其颗粒细腻适宜耕作,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当然这五种颜色只是我们国家土壤颜色的一个缩影。

文章图片4

中国土壤十四大家族: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

三、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

1、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

2、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

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3、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

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

4、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

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因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但是,这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是所有人都应该努力去做的,因为没了土壤,人类也将无处容身。

保护土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石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土壤有机碳是指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有机碳

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腐殖质)有机碳本身就是养分的储藏库,同时深刻地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假设某一土壤表土有机质含量4%,有机质氮含量5%,一季作物中有机质分解率2%,则土壤有机质供应之氮可达80kg/公顷,此供应量几乎可满足大部分作物之需求量,据估算,1%的土壤有机碳相当于含有18公斤养分/亩。土壤中的有机碳从2%降低到1.5%,土壤的保肥能力将下降14%。

此外,土壤有机碳深刻影响水分的存储。

(1)一英亩大、一英寸厚、含2%有机碳的土壤储水量可达12.1万升,含量5%和8%的土壤分别可储水30.3万和48.5万升。

(2)土壤有机碳从1%升到3%,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6倍。当然,土壤有机碳也深刻影响着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3)丰富的有机碳下,土壤可以形成稳定的大量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不仅抗土壤侵蚀,也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气条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机碳是土壤中各种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

(4)丰富的有机碳下,土壤中自然形成庞大的食物网,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是土壤活力的来源,从养分转化直到病虫害控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章图片5

(一)土壤有机碳的来源

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微生物、动物来源、植物来源、人为施入的有机碳

自然土壤: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木、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

不同自然植被下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变异很大:热带雨林下仅凋落物干物质量即达16700Kg/公顷/年;荒漠植物群落的凋落物干物质量仅为530Kg/公顷/年。

土壤的有机碳来源: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和翻压绿肥、人畜粪尿、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土壤微生物、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如蚯蚓、昆虫等)

文章图片6

(二)有机碳的含量及组成

1、有机碳含量

一般含量在0~5%之间,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壤土和沙壤土不足0.5%

有机土壤:有机碳含量>20%;矿质土壤:有机碳含量<20%

2、有机碳的组成

(1)存在形态

动植物残体(新鲜)、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

(2)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碳的基本组成是C、H、O、N

C:52%~58%;

H:3.3%~4.8%;

O:34%~39%;

N:3.7%~4.1%

(3)化合物组成

腐殖物质:60%~80%;

非腐殖物质:20%~40%

常见的化合物:糖类、有机酸、醛、醇、酮、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脂类、蛋白质

文章图片7

(三)土壤有机碳的转化

1、有机碳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直接提供:土壤有机碳是植物所需的氮、磷、硫、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间接作用:多种有机酸和腐植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里酸络合的金属离子可以保留于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有效性。

(2)改善土壤性质

物理性质: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以及根系的生长环境有所改变。腐殖物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亲水基团,吸水量是黏土物质的5倍,能改善土壤有效持水量,使得更多的水能为作物所利用。

颜色与热性质:由于腐殖质是一种深色的物质,深色土壤吸热快,同样日照条件下,其土温相对较高。

化学性质:土壤中养料含量与保肥能力;在酸性土壤中,有机碳通过与单体铝的复合,降低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总而减轻铝的毒害。

养分的有效性:如增加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提高土壤腐殖物质含量,就增强土壤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

生物性质: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没有土壤有机碳则不会有土壤中所有生物化学过程。蚯蚓通过掘洞、消化有机碳、排泄粪便等直接改变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通过刺激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还能增加土壤酶的活性,从而直接影响土壤养分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

腐植酸被证明是一类生理活性物质,它能加速种子发芽,增强根系活力,促进作物生长。对土壤微生物而言,腐植酸也是一种促进其生长发育的生理活性物质。

2、有机碳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1)有机碳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土壤腐殖物质含有多种功能基,这些功能基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络合和富集能力。

(2)有机物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土壤有机碳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强烈的亲和力,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残留、生物降解、迁移和蒸发等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可溶性腐殖物质能增加农药从土壤向地下水的迁移,能更有效地迁移农药和其他有机物质。腐殖物质还能作为还原剂而改变农药的结构、活性、降低毒性。

3、增加土壤有机碳的途径

施用矿源有机高碳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使其中的有益菌大量繁殖,形成优势菌群,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和活动,达到了生物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作用,矿源有机高碳肥高效调节土壤营养失衡,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减少土壤有害物质积累,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土壤病。

使养分更充足、补给更合理,从而避免了作物因土壤酸化盐碱化或缺少元素而造成的各种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使作物株型更旺盛叶色更浓绿,增强作物抗逆性能,使作物抗寒抗旱,抗病能力明显增强。

文章图片8

四、有机碳总结

1、有机碳含量决定土壤类型

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含量高的可达20%或30%以上(如泥炭土,东北黑土地等),含量低的不足1%或0.5%(如荒漠土和风沙土等)。

在土壤学中,一般把耕作层中含有机碳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含有机碳在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一般情况下,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通常在5%以上。

2、土壤有机碳的存在状态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一般以三种类型状态存在。新鲜的有机物:指那些进入土壤中尚未被微生物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它们仍保留着原有的形态等特征。分解的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已使进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失去了原有的形态等特征。有机碳已部分分解,并且相互缠结,呈褐色。

包括有机质分解产物和新合成的简单有机化合物。腐殖质:指有机碳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与土壤矿物质土粒紧密结合,是土壤有机碳存在的主要形态类型,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3、土壤有机碳需要微生物转化

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转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最重要的,最积极的进程。(1)微生物对含氮的有机物转化

土壤中含氮有机物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蛋白质类型,如各种类型的蛋白质;

二是非蛋白质型,如几丁质、尿素和叶绿素等。

土壤中含氮的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无机态氮。

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所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简单的氨基酸类含氮化合物。

氨化过程:蛋白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产生氨的过程。

硝化过程: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氨化作用产生的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这个由氨经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的作用叫做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的作用称为亚硝化作用。

反硝化过程:硝态氮在土壤通气不良情况下,还原成气态氮(N2O和N2),这种生化反应称为反硝化作用。

4、微生物对含磷有机物的转化。

土壤中有机态的磷经微生物作用,分解为无机态可溶性物质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表层有20%~50%是以有机磷状态存在,主要有核蛋白、核酸、磷脂、核素等、这些物质在多种腐生性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的最终产物为正磷酸及其盐类,可供植物吸收利用。

5、微生物对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土壤中含硫的有机化合物如含硫蛋白质、胱氨酸等,经微生物的腐解作用产生硫化氢。硫化氢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在硫细菌的作用下氧化成硫酸,并和土壤中的盐基离子生成硫酸盐,不仅消除硫化氢的毒害作用,而且能成为植物易吸收的硫素养分。

据估计,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经过一年降解后,2/3以上的有机碳的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而损失,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不到1/3,其中土壤微生物量占3%~8%,多糖、多糖醛酸苷、有机酸等非腐殖质物质占3%~8%,腐殖质占10%~30%。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年残留量比其他地上部分稍高一些。

文章图片9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1)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文章图片10

砖红壤地区适合种植的主要树种有黄枝木、荔枝、黄桐、木麻黄、桉树、台湾相思、橡胶、桃金娘、岗松以及鹧鸪草、知风草等草本植物

砖红壤地区的农作物可一年三熟。适宜橡胶、椰子、胡椒等生长,是橡胶的主要产区,也是中国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

砖红壤地区应有计划地合理垦殖,并进行多种经营。在橡胶树林间,可种植云南大叶茶、金鸡纳、可可、肉桂、三七等短期热作,这是充分利用热带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

文章图片11

(2)赤红壤

文章图片12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赤红壤区适合种植的果树有龙眼、荔枝、甘蔗、洋桃、香蕉、芒果等,还可以种植药材,如首乌、杜仲、灵芝、三七等,大田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为我国冬季蔬菜的产地。

文章图片13

(3)红壤和黄壤

文章图片14

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文章图片15

红壤一般适合种植稻米、茶、丝、甘蔗,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另外,红壤还是种植柑橘的良好土壤。

文章图片16

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主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林业基地。农作物主产玉米、小麦、红苕、土豆和多种蔬菜以及茶叶。

(4)黄棕壤

文章图片17

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文章图片18

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中国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土层浅薄处,宜栽耐旱耐瘠的马尾松、刺槐、山杨等。土层厚、肥力好的地方,可大力发展栎类、杉木以及油茶、油桐、漆树、竹茶、桑等经济林木、排水较差处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油料乌桕。

文章图片19

(5)棕壤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文章图片20

棕壤与褐土是分布于中国的温暖带湿润森林和半湿润的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淋溶土和半淋溶性土壤,一般处于北纬36~44°,东经112~128°之间的高平原地形部位,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燕山南麓、华北平原及太行山两侧,黄土高原东南麓及关中平原等地,在行政上包括吉、辽、鲁、冀、京、津、晋、陕等省、市、区,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业与水果产区,特别是小麦、玉米、棉花等三大作物,以及苹果、梨、板栗等鲜干水果。

文章图片21

(6)暗棕壤

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文章图片22

暗棕壤作为林业基地,主要应作为发展林业之用。落叶松、红松、水曲柳和胡桃楸等喜肥喜湿,一般应营造在山坡中下部腐殖质中厚层的典型暗棕壤或草甸暗棕壤上,尤其是红松,它是材质优良的树种,要求土壤条件较高,最适合在草甸暗棕壤和典型暗棕壤上种植。云杉、桦木等适应性强,能耐瘠薄,可以种植在土壤条件较差的白浆化暗棕壤和灰化暗棕壤上。

(7)寒棕壤(漂灰土)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文章图片23

(8)褐土

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文章图片24

褐土所分布的暖温带半干润季风区,具有较好的光热条件,多已垦为农地,适种多种旱作物,一般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土层深厚,耕性良好,为所在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由于主体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广泛适种小麦(绝大部分为冬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9)黑钙土

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文章图片25

在中国,黑钙土地区既有大面积的农地,又有辽阔而优质的天然草场,还是建设防护林的重点地区,具有发展种植业和林、牧业的基础和优势。就种植业而言,黑钙土是潜在肥力较高的土壤,有相当一部分适宜发展粮食和油料作物(如玉米、谷子、小麦、向日葵和甜菜等),尤其是小麦产量高,因此分布该种土壤的地带被称为世界粮仓。

文章图片26

(10)栗钙土

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

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文章图片27

栗钙土适合种植的作物以耐寒作物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燕麦、豆类、马铃署、胡麻等;无霜期较长的地区还种植糜、谷、玉米和高粱。

(11)棕钙土

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文章图片28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文章图片29

棕钙土地区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稀缺,不能从事雨养农业,有灌溉条件的可以发展农业,适合种植一些耐旱的农作物,如谷子、糜子、高梁、芝麻、花生、荞麦、蓖麻、葵花、甘薯、玉米、豆杂、小麦、黄姜、尖椒、柑桔、桃子、樱桃、大蒜、胡萝卜、板栗、柿子、山枣、地瓜、马铃薯等,具体选用什么品种,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质来决定。棕钙土亚类地区虽有少量农田,但产量低且不稳定,是所谓“闯田”,目前主要是我国西北的天然放牧场,牧养羊、驼。

文章图片30

(12)黑垆土

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文章图片31

由于黑垆土的腐殖质层深厚,适耕性又较强,已全部为耕种土壤。黑垆土适合种植的作物有很多,主要有小麦、糜谷、豆类和玉米。

(13)荒漠土

文章图片32

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文章图片33

荒漠土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应该是耐旱的,如谷子、玉米、高粱、花生等。适合在的果树品种不多,常见的有沙棘、沙地桑、黑枸杞、红枣、葡萄、核桃、杏、苹果、无花果、阿月浑子(开心果)等。

(14)高山草甸

文章图片34

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文章图片35

高山草甸土可作天然牧场。在亚高山带的有些地区配以防寒和肥水管理措施后可垦为旱作农田,适合种植青稞、油菜等耐寒作物。

(15)高山漠土

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文章图片36

高山漠土甚少利用,基本上没有利用,仅在接近高山草原土带的低洼地段,积水后水、草有所增加,但适宜性窄,只宜牧养山羊和绵羊。

水是生命之源

树是水的卫士

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