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谓之天府。

 知本学社 2023-03-29 发布于山东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庄子有这么一个说法:“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能有知,此之谓天府。”
在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之前,必须要明确“不言”的意思。很多学者将“不言”解释成“不用言语”。如果用这种解释,那“不言之辩”就是不用言语的辩论。可是,对于常人来说,一句话也不说,那还叫辩吗?
言,既包括言语、说话的意思,也包括文字的意思。在庄子的这句话里,“不言之辩”的言,即是言语、说话的意思。从字面上是可以理解成不用言语、不需要说话的意思。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平时说话也好、写字也罢,都是表达一定的意思,代表自己的观点、立场,体现的是自己特定的认知。从这个角度,“不言”就是不做结论、不做判断、不下定义的意思。
庄子的“齐物”,其本意是天下万物皆归一,万物本无差别。但在我们凡俗人的观点中,任何事物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海是深的,山是高的,草是小的,树是大的,等等。但是,庄子并不这么认为。他在《齐物论》这一篇中,有这么一段话: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天下没有比秋毫的末稍更大的,泰山反而是小的;夭折的孩子是长寿的,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寿命短促的。因为天地与我是共生的,天下万物与我是一体的,那就没有大小、寿夭等的不同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是不赞同随意下结论、下定义的。辩论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的观点、立场、结论是正确的,证明别人的是错误的。可是在庄子的心里,任何一种结论、定义,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那么,前面说的“不言之辩”,就是在辩论的过程中,不做任何的判断、定义、结论。
那么,“不道之道”怎么理解呢?“不道”就是不用解释、说明。事实上,大道无形无象、无影无踪,本来就是无法描述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五千多字也没有明确地说明“道”为何物,最多也不过解释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并且自已说“吾不知其名”。
不仅道家如此观点,禅宗的惠能大师也是如此的观点。他曾经教授他的十大弟子,在教化世人时,须灵活运用“三十六对”,大体意思是:世人说有,用无对;世人说空,用色对;世人说凡,用圣对;世人说进,用退对;等等。并告诫弟子们:“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这段话,即是教人不要执着于文字、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意思,与老子的“不言之教”、庄子的“不言之辩”,都是一个意思。
庄子所谓的“天府”,有人译为“天地的胸怀”之类的意思。在我看来,还是解释为“天机”更容易让人理解。天机者,既非机密,又非机巧,它无声无臭,无偏无私。唯有德者居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