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怎么理解?

 心理咨询诊所 2020-11-22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诗人白居易,对《道德经》的见解,正如老子在这一篇章里说的,天地不仁,圣人也不仁。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怎么理解?

我们要展开这一段的解读,那么就要再进一步讨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个讨论的结果有一定层次和深度以后,接下来的解读都会顺理成章。

道德经篇章看似独立,其实内部联系紧密,古贤用微言暗示的方法,表达即深邃又朴素的哲学观。

在老子的眼里天地无私,坦言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说圣人不会以仁爱的名义,偏走一端,圣人无为,内心世界一片空灵。

关于仁爱的讨论,由来已久,孔夫子强调了仁,老子说不仁,他们思想难道是对立的吗?

放下语言文字的桎梏,从客观的角度观察,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天地生化万物,让其欣欣向荣。

天地即不掌控也不主宰万物,只是在道的规律里自然成长,这难道不是仁爱的表现么?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怎么理解?

圣人不正是因为他有高尚的品德,心中有大爱,大慈悲,愿无私帮助世人才称为圣人吗?难道这不是仁慈仁爱的表现么?

只是并不去刻意标榜仁爱,冠以仁爱的名称,做过的好事,可以让他们名垂千古。

如果圣人真是麻木不仁,又何须写出这一部部的经典,来教育世人,为后人指明方向。

他们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那就应该拿着自己所学为自己谋利,就不会无私奉献给子孙后代。

所以,圣人当然是仁爱的,绝然不是麻木自私之徒,老子说不仁一词,只是突出万物规律,自然而化的道理。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怎么理解?

庄子强调了人的真爱,孔子强调了仁爱,孔子的仁爱是真爱的一部分,真爱是自然之道的大爱。天地的仁爱是无心的,因为自然便是如此。

圣人仁爱,也是无心的,如果我们不去告诉他,他或许不知道,或许是有感觉。

但他不是为了固守一方而发仁爱之心,所以他的爱不增不减,世人安于其爱而绵绵不绝,这是本性使然。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怎么理解?

庄子说:道是澄清无杂,寂静不动的。

橐龠,古时候的风箱,鼓风吹火的器具。在《庄子·大宗师》:“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说到这里,关于橐龠,我的解读就和他人不太一样了,我一直认为每个人对经典都有自己的感应,对于道的感悟,都是模糊的,大家在读经典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感悟。

橐龠为中空,空而虚,正因为中为空才能鼓风不断,其能量用之不尽。天地无心,则空,才可以生化万物,天地如果有了私心与杂念,成了实心,岂能再生化万物。

所以对于这一段,大众的目光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个人更关注,“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而篇章开始的不仁之说,则是更好的为天地中空,虚而不屈,做出了注解。所以我们用了大量篇幅来解释第一段,前面弄清楚了,后面自然清晰。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怎么理解?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叙述了天地大化流行,再进一步说人世间,多听,多言,使人心乱,乱则能量耗散,不如守清静之中虚。

聚集能量,这不仅是养生之道,也是为学做人之道,累似于儒家求内圣,正心诚意,修身致知的说法。

道家隐晦,并不把方法说在明处,老子认为天地不仁才能成其仁,圣人无私而成其私,所以守虚静,才更能焕发出生命能量的勃勃生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全文中一以贯之。#活得通透# #头条品书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