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这里!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一)

 靠岸1 2023-03-29 发布于云南

图片

《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

大家都不想学习——对于不想做的事情,如何拿出干劲?

  • 你真的想学习吗?

真正喜欢学习的人,最多不过一成。剩下的九成,大概都是“虽然不想学,但不得不学”,所以变成了“不想学,所以不学”的现状。其实最大的元凶是学校教育的单一性!

在学校里面,绝大多数老师会要求学生读、写、默!孩子们是“不情愿”被要求做这些作业的。

我们不否认数量与记忆和习惯之间存在联系。

但是,在不断重复的痛苦中,孩子们是很难真正记住知识的。他们不断加深“真是讨厌啊”这种心情,结果记得的仅仅只有“对学习的抗拒”。

是谁决定学习是痛苦的呢?

例如,很多父母都会找我咨询,说:“老师,我家的孩子没有耐力,一天学不到两个小时……”

其实父母感叹的是,孩子如果不能长时间坐在桌子前,就是“对苦差事缺乏忍耐力”。

不能持续学习两个小时的孩子就是不行的,能学习五个小时的孩子就是了不起的。

但是,真的如此吗?我们工作的时间越长,就越了不起吗?没有这回事。

图片

学习时间长是件被认可的事情吗?

  • 人为什么要学习?

“个人的成长”——相比“第一”,更想变成“唯一”,这是真的吗?

那么,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成长,是“把做的事情从不会变会的过程”。

对学生来讲,是考试的答案从“×”变成“√”的过程。

如果是社会人士,就是要创造想法、解决问题等等,独自思考、拟定课题,然后想出解决的对策。看见本看不见的东西,理解本不能理解的事情,人都是这样成长的。

图片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成长。

重要的并不是必须在和他人的比较中获胜,是完善自己。也就是说,变成了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考试如此,企业的生存竞争亦是如此,人生中总是存在竞争,那么必定会有胜负,不是吗?

但重要的不是胜负。人要从成功中和失败中学习,收获新的视野,再一步步向前,变成和从前不一样的自己,这才是重要的。


“聪明”的人都是什么样的?——笨蛋就算蒙混过关也是笨蛋

  • “聪明”的人是天生的吗?

最近经常听到一个关键词叫“天生聪明”。头脑聪明,学习就会好。人们觉得,一个人只要“天生聪明”,就算因一些不良影响落后了,也能立刻赶超。


聪明,到底是什么?

真的是生前就被赋予的便利商品吗?我们应该完全舍弃这种想法。

周围人的这种判定,让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是笨蛋。几乎人人都有“自卑感”

是谁做出这种判定的呢?主要是大人们。遗憾的是,伤孩子越深,父母面临的工作就越多。

就如我前面所说,学习的目的是成长,并非与他人做比较,而是改善自己。

但是很多父母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的期望就是孩子取得全班第一的成绩。如果升学的话,偏差值(分数)越高越好。他们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竞争。

如果孩子没有在竞争中取胜,家长会明显地表现出失望的情绪。

结果,他们无疑是给孩子种下了挫败感。

纵观学生时代,有几个人能一直保持“不管做什么都拿第一”的成绩呢?而除他们之外,其他孩子都会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给以后的人生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第一,也是最大的影响:丧失挑战的精神。

孩子如果感受到了周围人的失望,就会很快丧失相信自己有可能的信心。

“因为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平凡的人,所以不可能达到高目标。”孩子这样想着而放弃了本来的高目标,搪塞地定了一个好像可以达到的低目标。

这种思考方式变成了一种习惯,而孩子进入社会后受环境所迫,更加难以改变这种思考方式。

想到“我能行”,干劲却消失了?

这种父母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孩子只要肯努力就能行!”你坐在父母和老师身边听他们谈话时,难道没有听到父母对老师说过这句台词

从心理学角度说,丧失干劲有两大原因——

“认为自己有能力。”

“自己想成为中心。”

这两点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干劲的源泉”吧?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认知心理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佐伯胖先生曾阐述过这两点。

首先,我们从“认为自己有能力”开始说明。

认为自己有能力的人,面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和自我认知相反的情况时,会感到过度的不愉快和焦虑。那当事人会怎么做呢?去忙别的事情:翘课去散心,或者沉迷于游戏,等等。

这样做的话,周围的人就会觉得“他考试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忙别的事去了,这也没办法”,最后连他自己也会这样想。

将现实中的挑战推开,就可以说“我只要用心去做的话就能行”。

但另外一点,“自己想成为中心”该怎么解释呢?

不理解上课内容的状态,就像“与朋友疏远”的状态。

因为课堂的主角是“老师和优秀的孩子”。老师点名“上来解题”的都是优秀的孩子。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但另一方面,我又有点同情不优秀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成为陪衬,无论如何都成不了主角。那该怎么出头呢?去妨碍课堂。大声喧哗,把头伸出窗外,和校园里的不良好友讲话。他们在周围捣乱,成为暂时的主角。

图片


  • 每个人都能变聪明!

这么想的人,又被“头脑聪明是天生的”这种设定禁锢了。

他们不知道,或者不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学习法,无论是谁,头脑都会变聪明。他们只用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来蒙混过关。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对速效的强烈需求”,

即“想要马上就有良好效果”的欲求。

和这样的孩子见面时,都有类似下面的开场白——

“期中考试的成绩很糟糕。请在下次考试前帮他提高吧!”孩子的父母跑到补习班来对我说。

测试完孩子本人的学习能力,情况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糟糕。

“主人公沙耶加能大变身,到头来还是因为天生头脑聪明吧?”“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这样的大变身的。”我在前面应该说过:“原因并不是天生聪明。”聪明人的世界和笨蛋的世界,并没有明确的界线。世上本来就有天生聪明和天生愚钝的人——这种认知在心理学界被叫作“固有智力观”。与之相反的,叫“增长智力观”。这个观点认为,人的能力最初是很低的,但是后期可以无限提高。现在,被人们叫笨蛋的人,或者自认为是笨蛋的人,一定都能向聪明的人进军。

是的,每个人都有可能。

头脑的好坏,并非靠才能的高低,而是靠“是否有积累”。

不断地重复——不是“不情愿地”,而是自觉地不断重复——就能学到知识和技术。

不管是语言、计算能力还是身体技能,人们通过不断重复习得要领,通过“积累”储备优秀的能力。越早进行这些重复工作的人,就成了我们常说的“聪明的孩子”。孩子在学龄教育前进行多项反复练习,就能尽早掌握对应的能力了。就算你现在住在“笨蛋的世界”,但你如果使用同样的方法,就能从中脱离。

图片

只跟过去的自己比较


制订让情绪最高昂的目标——打破他人决定的“限定条框”的方法

我们被限制在各种条条框框里“行”和“不行”的界线如果目的明确的话,下一步就是设定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设定有一些“小窍门”。有自卑感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立刻将自己束缚在一个条框之中。自己失望地认为“我就只是这个程度了”,不会再设定更高的目标。

而且,他们不仅低估自己的能力,还缩小了这个世上自己能做的事、能做好的事情的范围。

从切身环境来看,目标“仅限于考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挣脱条条框框,才能看得更长远,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希望大家能通过本章领会这一点。

“没有根据的自信”绝对是必要的。按上述的方法思考,挣脱框架可以代表“能够做”的想法。

这种“我能做”的想法,用心理学术语来讲就是“自我效能感”。你们一定听说过“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状态与之相似。自我认同感,是指一种“不管自己是什么样。他们会想:“尽可能去满足对方的要求,这是见证我能力的地方!”

像这样,“挣脱框架”,承认这是对方的自由就可以理解了。

“没有根据的自信”绝对是必要的

按上述的方法思考,挣脱框架可以代表“能够做”的想法。这种“我能做”的想法,用心理学术语来讲就是“自我效能感”。你们一定听说过“自我认同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状态与之相似。自我认同感,是指一种“不管自己是什么样都全盘接受”的姿态。如果有这种感觉,一个人即使面对一些小小的失败和挫折,也会认为“自己没问题”。与之对应,自我效能感总给人一种“自己很成功”的印象。无论哪一种都非常重要,它们是人生存能量的源泉。

而束缚在条框里的人缺乏这两种能力。

情愿被束缚在条框里,是因为惧怕失败——自我认同感很低——就算一点点失败也能影响到他们。因为自我效能感很低,他们会陷入“我不可能做到”的框架中,而且将框架越缩越小。

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挣脱条框,勇敢面对挑战。这种“没有根据的自信”是很重要的。

图片

如何制定让情绪高昂的目标

如果能得到“神的白金券”

自我效能感提高到某种程度之后,就要开始设定目标了。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跳出限定条框的技巧。

设定目标的诀窍是,将“能提高自己情绪的内容”发挥到最大限度。

图片

克服学习中自卑感的方法

让“有自卑感”的人拥有“热情”,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要想消除自卑感,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

请用成功的经验“覆盖”当初导致你自卑的挫折经验。

相比世人的评价,自己想“从这里重新开始”才是更重要的。当然,你如果非常重视世人的评价,那就去挑战世人评价高的资格考试。

不管怎么说,个人的主观情绪,会极大地左右人的干劲。

这里想给大家参考心理学家J.W.阿特金森提倡的数学公式——

干劲的强度=①达成动机×②主观的成功概率×③目标的魅力

这就是我们说的“成就动机理论”。

①达成动机。

通过“想要成功的心情——如果失败的话会沮丧的心情”得出数值。

“要想成功”如果是100分,“很害怕啊”是70分的话,那么这个值就是“30”。

这是被心中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极大左右的部分。

②主观成功概率。凭感觉思考“成功概率是多少”的数值。

比方说,偏差值30分的学生以东大为目标,如果你觉得“这绝对不可能”的话,那这个数值就是“0”。

③目标的魅力。

如果目标达成的话,你会获得多少“自豪感”?将它用0至100的数字数值化。假设对于自己来说,考上东大就能感到最高等级的自豪,那么数值就是“100”。

将它们相乘的话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