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随笔| 王栋生:以问题推动思考

 新用户79795753 2023-03-29 发布于贵州

以问题推动思考

 王栋生

关涉学生实际生活与切身利益的问题,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形成有价值的写作练习。
有些作文任务设计比较呆板,有的是毫无新意的“陈芝麻烂谷子”,有的是离学生生活过远(属于“不可能的任务”);有些学生认为作文命题和要求限制了他、束缚了他,可是,当有自由作文的机会时,他们仍然不会写,会说“我不知道写什么,还是给一个题目吧”。
也有些学生,对什么题目都无所谓,他们能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虽然是“戴着镣铐跳舞”,跳得也不难看,把镣铐声舞成伴奏了,—— 他不想俯首帖耳,但他知道,这种“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也有学一学的必要;而在自由写作时,他们能轻松迅速地写下很多,有激情有创造,简直像是在喷发。
这些不以作文为难事的学生,平素有思考的习惯,他们脑袋里总有想不完的问题。因为始终与问题同在,他们的思想不会停滞。
一般而言,作文能力差异在于会不会“想”,至于怎么写,未必很难。如果作文任务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积极思考,并能包容不同的看法,学生不可能无话可说。
示例一:学校食堂价廉物美,远近闻名,中餐有近三十个品种,晚餐有近二十个品种,口味不逊餐馆。有位老教师认为:食堂注意卫生标准和营养均衡,“合格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办得更好”,不能什么都依着学生和家长,“因为我们是学校”。谈谈你的看法。
一般而言,学校食堂办得是否合格,多数人并没有明晰的判断标准,往往笼而统之地用“好”“不好”“马马虎虎”“过得去”做结论。在这里,学校食堂办得“远近闻名”,是不是有值得关注之处?那位老教师认为“合格”即可,没有必要追求“办得更好”,可能有哪些方面的思考?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一般如何评价食堂?学校食堂一般会有哪些困难?同学们是否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小学食堂供餐情况,是否了解物价和劳动力价格等,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后才能进行比较。同时,需要了解社会,需要了解“教育”的目的,需要了解什么是“学校”,总之,远远不止是一个对一日三餐“满意不满意”的问题。每位学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可以自由真诚地表达“我认为”。
有探究意识,才可能与问题同在,有个人的发现。面对同样的学习材料,有些学生会很敏感,也有学生缺乏应有的反应,这是思维能力的差异,如果教师不注意这种差异的存在,学生无法在学习活动中发现存在的不足,思维品质提升的机会可能流失于无效的练习。作文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作文教学要提供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有些作文任务设计大而化之,或过于单调,没有探究价值,对学生思维发展不利。中学作文教学,特别是高中生的作文任务,能不能引导学生有点个人见解,能不能有点深度,能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当有反思和改进的意识。
示例二:2021年底,高一(6)班迎新晚会,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结束时,主持人宣布:“今晚全班总共花费162元,账目如下……”
生活委员做了一点补充说明。
参加晚会的同学和任课老师很专注地听。
—— 你想说点什么?
多数班级没有“开支报账”的习惯,即使有,很多同学也不关心;这个班为什么有“报账”的规矩?你对2021年的“162元”有没有数字概念?“同学们玩得很开心”,这一信息重要;“参加晚会的同学和任课老师很专注地听”,好像更重要……想象一下,社会上那些总是对教育评头论足的人,有多少人会注意这样的细节,校长、老师和家长一般会注意什么?还有,多年后,学生会记得这件小事吗?
能写三五百字,甚至三五千字,无所谓,只要能让学生认真地“想”,引发探究的兴趣,能形成不同的看法或认识,活动的目的就实现了。
示例三:亲手写一封信,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通过邮局寄出,然后开始期待对方的回信。
现今,有了电话、手机和微信后,极少有人用传统方式通信了。便捷固然有利于迅速交流,但人们会不会因此失去什么?
古代留下的那些信札,包括电话没有普及时人们的手写信,多美啊!人们赞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有没有想到也应当包括历史上的那些“书信”?以后再也没有“收到一封信”的快乐了。人的性情,会不会因为生活在电子信息时代而出现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会不会让人们无法体验前人的思想情感……全是很具体的问题。“想到”与“想不到”,就是差异。
示例四:从保存的古代农具资料观察,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农具,如犁、耙、锄、镰、扁担、水车、独轮车等,形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说说你的推想。
—— 这个任务有一定的刺激性,当年高二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很热闹。虽然没有查资料的条件,通过当堂交流,全班就这个问题归纳了一些“看法”: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生产力能基本满足生活需求;农业劳动主要靠体力或借助畜力完成;农民的愿望不高,这类农具已经能满足减轻体力劳动的需求;这些农具简单实用,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同时便于修理、保存;也说明耕作方式、脱粒加工方式变化不大;满足基本需求。“简单的”往往也有可能是最经济实惠的,所以许多手工劳动不会被人类遗弃;如果人类所有的工具都走向智能化,基本劳动被取代,人类的生存能力会不会退化……
当时没有要求学生写,因为他们在交流活动中已经“想”了,如果他们能有“记下来”的习惯,如果他们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估计能推想更多有趣的问题。写作活动,如果能多给学生一些“猜想”“推想”“推导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练习,会更有实用价值。
为了激发“想”,作文教学需要一些没有答案的任务。问题有不确定性,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示例五:爷爷说,其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事物,靠简单的常识就能认识、推导、判断、辨别,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事物需要专门的知识去探究,人要努力学习,去掌握那些事物与专业知识。
爷爷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爸爸没说话。
我猜想,这个问题也许会在一些教学班引发有意思的讨论,教师也会有不同的看法。“爸爸没说话”,不代表他同意爷爷的话,也不代表他不同意爷爷的话。问题在于“我”能因此想起些什么。

[《中学语文教学》2023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