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辅周医疗经验》⑤:蒲老临床经验之上篇

 熙越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此书本就是蒲老临床经验的总结,之前的笔记2《外感舌诊篇》和笔记4《护胃篇》也都囊括在内。

从此篇开始,陆续将蒲老其余的临床经验采撷呈现。当然,最好是完整阅读原书,蒲老绝对值得。

我在第二篇中提到过,蒲老是温病的顶尖高手。因而书中涉及外感的临床经验相当丰富且高级,细细研读他的外感经验,以及诸多精彩的医案,必定能够有效提升相关的诊疗水平。

蒲老经验

1、不早凉、不过凉、不错凉

清法是外感热病常用之法。表证发热者,宜散而清之,即“火郁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表邪郁闭,不能用寒凉退热,以冰伏其邪。

清里热要根据病情,到气才能清气,清气不可寒滞,如生地、玄参之类,若用之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若为白虎证,亦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或导致由“热中”变“寒中”。

另如麻杏石甘汤为辛凉宣闭方,加三黄,往往冰伏其邪,开不了肺气郁闭。要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

里热结实,下夺以清之,以承气撤热,亦是清法。热入营分,宜清营泄热,透热转气。热在血分,凉血散血。

急性病若表里气血不分,用药就没有准则。若狂躁脉实,阳盛拒阴,凉药入口即吐,则在适用之凉药中,佐以少许生姜汁为引,或用姜汁炒黄连,反佐以利药能入胃。

【按】表证应宣散,不得早用凉;清热根据病情,对应表里卫气营血,不得过用凉;白虎辛透,加了三黄,反而折断白虎外透之力,是为“错凉”。

2、湿温亦须(微)汗解

湿温病发于夏秋之间。外受之湿或从雨露而得,或从地气潮湿中而得,皆着于肌表,当用解肌法微汗之,兼风者微微疏散,兼寒者佐以温散,兼热者佐以清解,此乃外受湿邪之治法。

若内生之湿,乃从饮食得之,凡过食膏粱厚味、甜腻水果,皆能内生湿热,或兼感外邪,当分三焦论治。

温温虽“禁汗”,但也要通阳利湿,不得微汗,病必难除。伏邪亦首贵透解。

【按】《伤寒论》:“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温病篇》:“湿病发汗,昔贤有禁,此不微汗之,病必不除,盖既有不可汗之大戒,有得汗始解之治法,临证者当知所变通矣。”

针对“湿”证的所谓禁汗,是指不得着力于辛温解表发汗,但湿温最终仍须“得汗而解”,汗出是结果,不是手段。

3、葱白的运用

外感初起总以达邪外出为要,切勿过早使用寒凉,冰伏其邪,热不得外越而内陷,延长病程,甚则恶化。余在临床,初起加入葱白,透邪外出,见效更捷。咽痛加僵蚕、射干;伤食加山楂、莱菔子;若心烦不用葱白,加栀子三枚,即合用栀豉宣解郁热,其效更速。

三拗汤比麻黄汤温开之力小,麻黄桂枝同用,宣通卫阳,发汗之力就猛了。走营血要桂枝才行,但舌质红要慎用桂枝,若舌稍红,用三拗汤加葱白宣通阳气,较麻黄汤稳当。

内热已起,可加生石青。葱白通阳宣通肺气,功能很好。若脉浮紧,无汗烦躁,头疼身痛者,可予大青龙汤。桂枝量只须数分,切勿过重致衄。

【按】散落在书中的这几段,解决了临床中一个很重要的难点。

即,外感初起时,恶寒甚重,而卫分郁热已有显露,如上呼吸道症状等。此时纯用温病卫分方如银翘桑菊,则表难解;若纯用麻桂,则表一解或尚未解,里热势更猛,咽喉肿痛干咳等,接踵而至。

而葱白,是填补这一空缺的妥善选择之一。

叶天士的《伏气外感篇》中多次提到葱豉汤“解新邪”。除了葱白,豆豉也可担当上述空白的填补。豆豉的炮制法,有用桑叶青蒿,也有用麻黄苏叶,总之具有解表宣肺之力。

4、双解散

似寒非寒,似温非温,壮热烦躁,无汗头痛身疼,胸腹胀满,大便不利,小便短涩,目胀心烦,口苦不思食,渴不多饮,脉沉紧或浮弦,舌质黯,苔白腻或黄腻者,属内蕴湿热,外感风寒,营卫失和,三焦郁滞,治宜两解,用增损双解散为末,每用五钱,加生姜三片、葱白三枚,水煎热服,汗出热退,二便自和,当避风,以稀粥调养数日即愈。

【按】表证未罢,里证已显,用刘河间的双解散,即“通圣散”加“益元散”,解表清里,二便兼顾。

5、二鲜饮

春夏之交,一般热病在三四天之后表证已罢,高热不退,烦渴引饮,或有时谵语,目赤气粗,或汗不出,因肺胃津伤不能达热外出,此时不能再用表剂重伤津液,热而又无里实证,不可用下药再伤正气,惟宜生津退热轻宣之法引热外出,可用二鲜饮生津退热。

余四五十岁时从临床实践中,自拟此方,在农村行医时用之有效,简、便、验、廉,颇受欢迎。方用鲜芦根(切)三两,鲜竹叶一握(约一两许)。煎取汁,不拘冷热频频服之。

若兼衄血加鲜茅根一握(约二两),煎成再加童便半杯兑服,屡获满意效果。此方看来平平无奇,在热病三四日之后,表证已罢,此方类似白虎汤的功用;有衄血者加茅根、童便,则类似犀角地黄汤之功用。丹溪谓降火最速莫过于童便。余临津数十年,凡热盛络伤之证,在对证方中加入童便,颇获速散。此方最宜于乡村缺药之地,就地取材,不花钱能治病。但须注意:便必须取之于健康无病之儿童。

【按】清理湿热余邪而不伤阴。

至于童便,是因为青春期以后的男女,小便中会带有各种分泌物,不似儿童尿液般“纯净”,但在紧急情况时,有尿可用即可。(本人拙见)

6、温病去路

温病之来路有二:呼吸与皮毛;去路有三:汗、吐、利。

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更怕里气郁结,秽浊阻塞;尤怕热闭小肠,水道不通,热遏胸中,大气不行,以致升降不灵,诸窍闭滞。治法总以透表宣膈,疏通里气,而清小肠,不使热邪内陷或郁闭为要点。

并且人体有强弱,感受有轻重,伏邪有深浅,治法有缓急,用方有大小,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按】就近给邪以出路,是外感治疗过程中,始终念兹在兹的。

7、乙脑经验

临床治疗“乙脑”,若邪尚在卫在气,应以不失宣透达邪外出而从表解为原则。若暑秽内阻,热结阳明,治宜芳香以逐秽,清下以通里,里通表自和也。否则,热毒内陷,升降失司,三焦不利,诸窍闭滞,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更怕里气郁结,秽浊阻塞。就是说,当下则下,当通即通,随证施治,不可拘泥。

【按】蒲老正是成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北京乙脑,他当时所用的主方,是吴鞠通的三仁汤合杏仁滑石汤。书中相关经验异常宝贵,具体请参阅原书53~61页。

8、久烧亦有外感遗留

不能一见久烧就认为是“内伤”,外感病初期治疗不得法,苦寒用得过早或误补,使表邪郁滞,邪热挥发不了,形成了火郁证候,缠绵发烧不退,我用升阳散火汤或火郁汤来治疗,其效较好。

【按】火郁发之。也要分郁热所在的(气血)层次和轻重。

9、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包括慢性急性发作,都是外邪郁闭而致咳喘。暴喘在肺属实,宜宣通肺气,透邪外出。解表宜用辛,不宜太凉,最忌苦寒及凉血,恐遏其邪而入里;邪未入里,无里热决不轻用苦寒清泄,以免损伤脾胃。

【按】仍是“不早凉、不过凉、不错凉”。

10、温病愈后久不大便

《温热经纬》就:“热病后,三十日不大便,无所苦者,下之百日死。”提出了下法宜慎。

我曾见一热病患者,误表伤阴,愈后,十余日大便不下,苔、脉如常,我未用药,又过几日,患者延请他医,开了泡用大黄,一煎服后,腹胀如鼓,小便亦不通。

复请我,我用了红糖、生姜,恢复其脾胃升降功能,小便通解,得矢气,腹胀消,大便仍不下,直到二十五日,患者方又微觉腹胀,又过两日,排气,二十八日才见大便,后自愈。

可见,《温热经纬》所论,并非妄谈,实出经验。

【按】我最近刚好在读《温热经纬》,与之相关的原文是“瘥后饮食渐增,而大便久不行,亦无所苦。此营液未充,若误投通利,死不终朝矣。”

热病之后,并不仅是津液,实则气阴两伤。因而用大黄会导致“腹胀如鼓,小便亦不通”。这里蒲老的救逆很精彩,红糖生姜,药食同源,辛甘化阳,宣通滞气,通利小便,温和不伤正。

11、腺病毒肺炎抽风

本组病例抽风者占35%,腺病毒肺炎可有高热性惊厥,或手足搐搦症,辨证多为肺卫郁闭,治宜宣肺疏解为主。当痰盛清窍阻塞,此时常因缺氧引起抽风,治宜豁痰开肺为主,并予输氧。若病邪久羁,神倦抽动,肺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为正衰邪亦微,神明不支之虚象,多是脑病后遗症阶段,治以育阴潜阳熄风为主。以上三种抽风并非热闭包络,不宜用安宫牛黄、至宝和紫雪之类。惟热邪入营,舌绛脉数,神昏谵语,才属热闭包络之象,治宜芳香开窍之剂,在本组病例中仅曾治疗二例。

【按】蒲老这里有个醍醐灌顶的提示,即,抽搐,常源于缺氧。

抽动,抽搐,并不限于“腺病毒肺炎”,而是很多疾病共同的一个常见症状,但却很难有效得到解决,尤其是慢性的。中医里分几个证型病机,但究其实,都是气血循环阻滞于某处,即血液循环中的缺氧。

而这一点,会是我们临床上诊疗用药的重要提示及指导。

12、表里影响

(腺病毒肺炎)同样重在辨证论治,视其致病本源,表从表解,里从里解;风邪疏解,温邪凉解;热邪清之透之,寒邪温之散之;痰饮为患,乃泻其实。治病亦有表里两解,先表后里而解,先里后表而解,有和里而解表,表和而里自通,里通而表自和,有表透不开,从里解之法也

【按】虽描述的语言不尽相同,但蒲老这里所表达的,不正是我过去大半年所慢慢领悟到的,并在《外感角度》篇中,阶段性总结的么?这背后的机理,其实还是那句话:人体之气,一气周流,一以贯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