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农村宴席的变迁

 华州文史荟萃 2023-03-30 发布于北京
华州农村宴席的变迁
作者:张文

我是一名华州民间艺人,从事乐队三十多年了,常年参与农村的红白事,吃过的宴席也真的不少,也算是见证了华州农村宴席的变迁和改革。

华州农村宴席 张文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开始加入农村过红白事的乐队。那个时候的生活节奏很慢,无论红事还是白事,一家过事会惊动整村人,村子小的话,可能还要麻烦邻村人。

过事用的桌子、凳子、锅碗瓢盆、风箱等等都是挨家挨户借来的。在大总管的安排下,来帮忙的人被分成若干个组,一组三四个人,分别去村里各家抬桌子、扛凳子。怕借来的东西还的时候分不清,就在每一件东西上用油漆写上主人家的名字。

每桌先放一壶酒,有人专门拿着酒瓶在席间转圈添酒,添酒者难免要陪客人喝酒猜拳、打关,酒量不行的不能胜任。

吃席很讲规矩,每一桌必须由年龄最大的人先动筷子,然后其他人才可以拿起筷子,喝酒要先敬长者……

过事的厨子一般请本村厨艺比较好的来帮忙。完事之后,主家备上四样礼答谢厨师,四样礼一般有香烟、香皂、毛巾、手套,或者其它实用的东西,有的还象征性的给包个几十块钱的红包。

 1986年华县农村婚宴后厨 张韬摄
那时候的宴席有三道桌、平席、半坡席、十全席、十三花等。穷人过事的宴席一般是三道桌,这是最简单的宴席;家庭条件好点就上十全席。如果过白事,十全席不能上十个菜,要少做一个菜(例如红肘子),寓意事主家失去了一个人,表示残缺、遗憾。红事那就一定上够十个菜。很有钱的人过事,用的是十三花,这个算是最豪华的宴席了。

农村的桌子多数是方形的,一桌坐八个人,厨子做菜也是按照每盘菜八个人吃计算食材。例如有一道菜叫焖饭,外面摆八片很薄的肉片,里面垫上红苕丝,每人只能吃一片肉。还有一道甜食挺有意思,叫甜盘子(即不加枣的甑糕),端上桌后不能着急吃,先在上面浇些白酒,用火柴一点,冒起一片蓝焰火苗。等火熄灭后,将筷子在随菜一起端来的一碗清水中涮几下,这才开始品尝这道甜食。

华州塬上做席很有意思。记得我曾经去塬上过白事,事主家门前盘一个锅灶,一种是地面以下挖个坑,坑上放一口锅,下面留个灶口。一般是年龄大的负责烧锅,烧的是麦秸,过大事的人讲究烧了几个麦秸垛。还有一种是几口锅连着,锅锅相通,烧最下面的锅,其它锅也能热。

塬上的连锅灶 张文摄
塬上的席口比较薄,薄就是清淡,以素菜为主,九碗一盘端,主食是米饭。塬上还有个现象叫:“别腿席”,意思是第一波宴席还没结束,下一波的客人已经把腿伸到桌子下面了,现在塬上人日子过得很好,不再有这种情况了。

到了九十年代,开始有人置办餐具了,碗、盘子、碟子、酒壶,谁家要用就租赁,出租方不送货上门,需要总管安排帮忙的去用担子挑到过事家。

大概到了2000年前后,有人看到了商机,自制了很多桌子、凳子,开始出租,后来又有人购买了能拆卸和折叠的桌凳。也有人买了彩条布,专门给过事家搭棚。专业的厨师开始走村串巷做宴席,由主家安排村里的妇女帮厨。也有卖菜的按照厨师开具的菜单给事主家送菜上门。这段时期,农村的宴席比前些年方便快捷很多。

2010年后,在华州出现了几家大荔餐车,最早来华州的是文革餐车。很快华州就有了效仿者,陆续出现了几辆餐车。

2011年华县新庄婚宴 张涛摄

餐车的引进,大大提高了餐饮行业的效率。主家只需一个电话打给餐车老板,确定宴席多少桌,荤素搭配多少道菜,其它就不用操心了。餐车来时就备好了食材、桌凳、照明灯具、棚、服务员和帮厨的,可以在车上做菜,也可以在地面上做菜,灵活多变。菜肴可以达到饭店的水准,常见的鸡鸭鱼、带把肘子等菜品应有尽有。这样的一条龙服务,方便快捷,让事主和总管特别省心。

华州流动餐车 张文摄
流动餐车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截至目前,在华州工商局登记备案的流动餐车就有50多家,遍布各个乡镇,已经到了饱和状态。如何在菜品、价位、服务等方面提高品质,是每一位餐车经营者及广大百姓关注的重点。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