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国初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大步发展,玉雕艺术继唐之后,又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生产促进流通领域的扩大,玉器已不再仅作为皇亲贵族、王公大臣、富贵大贾所享用。此时无论富裕的市民、庶族地主、文人雅士均可享用玉器。在此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大众消费者的需求,玉器的功能走向了世俗化和生活化,出现了不少民间用玉。 宋代 白玉海棠形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海棠式玉绦环 金东区曹宅镇郭门村郑刚中墓出土 郑刚中为南宋抗金名臣,与岳飞、宗泽齐名 金华市博物馆藏
乌古伦氏家族为金国高级贵族, 乌古伦窝伦及其子元忠均为金国驸马, 元忠更曾为金国宰相。 根据海棠花型转化而来的同心结佩,(参考:扬之水《同心一挽束千结》)作者探讨了同心结的由来和考古发现以及民间的应用。同心结是以两股交搭挽有一个方胜似的花结,结在中心,而带伸四方的样式,在民间和佛教艺术中大量应用,“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从南北朝开始至两宋,同心结的造型不断出现在各种佛教造像、书画、铜镜和配饰等物品中,延绵至今。
“环绶”体现在宋代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上,结合考古实物,见得较多的,除了巾帽上的小型佩环(玉屏花,俗称巾帽环),应该就是“绦环”与“绶环”了。 《宋史·舆服志》中多次提及皇室及官员服饰“玉环”、“绶”等的等级配用制度。例如: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 玉环的数量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宋代绦环多以玉石制成,正所谓“清其意而洁其身。” 《古今考 》谓:“士大夫民庶贵玉绦环,以丝为绦,多用道服腰之为美观。” 北宋 帝王陵指巅峰 永裕陵石刻武将(左) 宁波东钱湖 南宋石刻武将 (右) 从宋陵遗存的神道石刻人物服饰观察中可以得出,海棠形的“得胜环”似乎是在北宋中晚期以后才在武将朝服上广泛使用,也许和北宋重文抑武有关。 南宋宁波东钱湖石刻文官(左) 神道石刻文官(右) (腰均佩海棠形绶环,戴五梁冠,应在三品以上) 北宋 宋太宗永熙陵 石刻文官(腰间可见佩戴绶带受环) “绦”和“绶”都是丝织衣带的意思,所不同者在于编织方式与用途。 绦带,常用于胸腹及腰部,结合“绦带环”横束外衣为用。 绶带玉环,多在腰下正中,用于压住裙服,使得在身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动而失去庄重。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五百罗汉图》局部 居士腰间的玉绦环 此类宋代文臣武将皆佩戴,武将以青铜为见,护于胸前,绦环寓意“得胜环”,束紧“袍肚”,绦带称之为“束甲绊”,又称“勒帛”。 文臣以金玉为常,悬于腹前。寓意“谦与谨”。一如其名,分别象征着文人气节以及武将荣耀。 关于海棠玉环的设计理念,也堪称经典,看似简约的造型实则独具匠心,古人的阴阳平衡观尽在其中,外圈线条柔和,内侧挺拔锋利。一阴一阳,刚柔并济,久看不厌。加之这种外柔内刚的处世哲学观念,体现出极高的审美层次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宋辽金时期不少官宦贵族,在穿常服的时候也会经常佩戴绦环。但由于身份地位高低,所佩戴海棠环材质不同,低级别的官员使用铜制海棠环佩。高级官员应该使用玉质或水晶海棠环佩。 南宋 东阳县湖溪镇罗青甲南宋墓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绦环海棠形,水晶质地,晶莹剔透,局部呈现出茶色,外缘近椭圆,中孔为海棠形,整器加工,工艺精湛。光滑如绸,非常罕见。 南宋 赵伯澐墓出土水晶环 元代 《吴全节十四像并赞图》 吴全节为元代道教领袖, 其着道服以绦带玉环束腰,正是宋代高士遗风。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宋代之后,海棠式的佩绦佩绶的传统延续至元明。然而简约的艺术形式逐步演化为多种图案复合堆砌,绦带的系结形式亦发展呈绦环及带钩配合使用。 ▲欲购买本书籍者长按小程序识别或扫一扫进入店铺下单!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申请加入古玉群 朋友圈交流明清瓷玉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