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海棠形玉饰,养眼!

 自华居 2023-03-30 发布于广东

宋代建国初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大步发展,玉雕艺术继唐之后,又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生产促进流通领域的扩大,玉器已不再仅作为皇亲贵族、王公大臣、富贵大贾所享用。此时无论富裕的市民、庶族地主、文人雅士均可享用玉器。在此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大众消费者的需求,玉器的功能走向了世俗化和生活化,出现了不少民间用玉。

图片

宋代  白玉海棠形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宋 海棠式玉绦环 

金东区曹宅镇郭门村郑刚中墓出土

郑刚中为南宋抗金名臣,与岳飞、宗泽齐名

金华市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南宋 海棠形和田玉绦环或绶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乌古伦窝伦墓所出海棠式白玉环

乌古伦氏家族为金国高级贵族,

乌古伦窝伦及其子元忠均为金国驸马,

元忠更曾为金国宰相。

根据海棠花型转化而来的同心结佩,(参考:扬之水《同心一挽束千结》)作者探讨了同心结的由来和考古发现以及民间的应用。同心结是以两股交搭挽有一个方胜似的花结,结在中心,而带伸四方的样式,在民间和佛教艺术中大量应用,“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从南北朝开始至两宋,同心结的造型不断出现在各种佛教造像、书画、铜镜和配饰等物品中,延绵至今。

图片金 北京磁器口吕恭墓出土白玉海棠形绶带佩

“环绶”体现在宋代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上,结合考古实物,见得较多的,除了巾帽上的小型佩环(玉屏花,俗称巾帽环),应该就是“绦环”与“绶环”了。

《宋史·舆服志》中多次提及皇室及官员服饰“玉环”、“绶”等的等级配用制度。例如: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 玉环的数量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宋代绦环多以玉石制成,正所谓“清其意而洁其身。”

《古今考 》谓:“士大夫民庶贵玉绦环,以丝为绦,多用道服腰之为美观。”

图片

北宋 帝王陵指巅峰 永裕陵石刻武将(左)      宁波东钱湖 南宋石刻武将 (右)

图片

从宋陵遗存的神道石刻人物服饰观察中可以得出,海棠形的“得胜环”似乎是在北宋中晚期以后才在武将朝服上广泛使用,也许和北宋重文抑武有关。

图片

南宋宁波东钱湖石刻文官(左)    神道石刻文官(右)

(腰均佩海棠形绶环,戴五梁冠,应在三品以上)

图片

北宋 宋太宗永熙陵 石刻文官(腰间可见佩戴绶带受环)

“绦”和“绶”都是丝织衣带的意思,所不同者在于编织方式与用途。

绦带,常用于胸腹及腰部,结合“绦带环”横束外衣为用。

绶带玉环,多在腰下正中,用于压住裙服,使得在身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动而失去庄重。

图片

南宋 周季常 林庭珪《五百罗汉图》局部 

居士腰间的玉绦环

图片

此类宋代文臣武将皆佩戴,武将以青铜为见,护于胸前,绦环寓意“得胜环”,束紧“袍肚”,绦带称之为“束甲绊”,又称“勒帛”。

图片

文臣以金玉为常,悬于腹前。寓意“谦与谨”。一如其名,分别象征着文人气节以及武将荣耀。

关于海棠玉环的设计理念,也堪称经典,看似简约的造型实则独具匠心,古人的阴阳平衡观尽在其中,外圈线条柔和,内侧挺拔锋利。一阴一阳,刚柔并济,久看不厌。加之这种外柔内刚的处世哲学观念,体现出极高的审美层次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宋辽金时期不少官宦贵族,在穿常服的时候也会经常佩戴绦环。但由于身份地位高低,所佩戴海棠环材质不同,低级别的官员使用铜制海棠环佩。高级官员应该使用玉质或水晶海棠环佩。

图片

南宋 东阳县湖溪镇罗青甲南宋墓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图片

绦环海棠形,水晶质地,晶莹剔透,局部呈现出茶色,外缘近椭圆,中孔为海棠形,整器加工,工艺精湛。光滑如绸,非常罕见。

图片

图片

南宋 赵伯澐墓出土水晶环

图片

元代 《吴全节十四像并赞图》

吴全节为元代道教领袖,

其着道服以绦带玉环束腰,正是宋代高士遗风。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宋代之后,海棠式的佩绦佩绶的传统延续至元明。然而简约的艺术形式逐步演化为多种图案复合堆砌,绦带的系结形式亦发展呈绦环及带钩配合使用。

强烈推荐《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全书共15卷,是迄今国内唯一一部展现中国出土玉器最全面、最权威的图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玉器最权威的图典,是鉴定中国古代玉器最权威的标准,是考古文博界和艺术收藏界研究、鉴赏中国古代玉器的必备工具书。

图片

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