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医学影像小英语 2023-03-30 发布于浙江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是鞍区常见肿瘤,是一种表皮样肿瘤,WHO分级属于Ⅰ级,5~14岁儿童及65~74岁老年人多见。颅压增高时,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产生停经、肥胖、泌乳、尿崩症等症状,则是肿瘤向下生长压迫垂体所致,如果出现视觉障碍及脑积水征象,则是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神经及第三脑室等所致。 

   颅咽管瘤于1932年由Cushing 首次报道,该病发病机制主要存在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胚胎起源学说,认为颅咽管瘤起源Rathke囊残余组织,凡是Rathke 囊移行的任何部位( 如梨骨、蝶鞍、蝶骨、桥小脑角区、鼻咽部等) 均可发生,但不能解释脑室内的颅咽管瘤; 第二种是组织化生学说,推测颅咽管瘤是腺垂体结节部垂体细胞鳞状上皮化生的结果。

     大体标本切面多呈灰白、灰黄色,质地柔软,内可见不同颜色囊液,病理分囊性、囊实性和实性3种类型以囊实性多见,实性最少见,镜下可分造釉质细胞型鳞状乳头状细胞型造釉质细胞型肿瘤几乎全部发生于儿童,以分叶状为主,囊实性居多,钙化比率可高达90%,且多呈环形或弧形钙化;鳞状乳头细胞型多见于成人,以椭圆形为主,实质部分为主多见,或囊实性病灶,相对少见钙化。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多低密度影,囊内含蛋白较高或有新鲜出血,则为高密度,随着囊液或出血的吸收可等密度影;(2)MRI表现T1WI 上与脑灰质比较呈低信号,T2WI 上与脑灰质比较呈高低相间的混杂信号,呈“椒盐征”表现;(3)增强后强化十分明显,除与肿瘤内血管丰富且缺乏血脑屏障有关外,还可能与肿瘤血管基底膜不完整、内皮细胞开窗现象导致的通透性增加有关,但瘤体内胆固醇结晶、矿物质沉积及钙化无强化,因瘤体亦可出现“椒盐征”。(4)DWI呈均匀低信号,可能原因有两: 其一实性颅咽管瘤瘤体内混杂分布的微小钙化、角化物、矿物质及肿瘤细胞缩短其T2 弛豫时间,故能采集到的肿瘤信号明显降低; 其二,病理显示肿瘤细胞位于疏松的结缔组织基质中伴炎性细胞浸润,肿瘤内水分子扩散不受限制。

     一般认为,根治性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经鼻或经蝶窦内镜手术方式,即可完整切除肿瘤又可不损伤脑及视觉功 能,为取得良好疗效提供了可能。因为在完整切除病灶的情况下,该肿瘤复发率可达15%,所以术后需长期随访。另有学者认为,成人颅咽管瘤如采用放射治疗,也可以达到良好的预后率。

[1]梅继新, 杨明慧, 邱晓明. 颅咽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 现代肿瘤医学, 2018, 26(18):5.

[2]刘年元, 韩福刚, 张玉忠,等. 鞍区实性颅咽管瘤的MR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8):3.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ˈkreɪnɪəʊfəˌrɪndʒɪəʊmə]

Crania [ˈkreɪnɪə] 头盖骨

Sometimes you have to be your own hero.

有时候你得做你自己的英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