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默中见智慧,刘伯承元帅的“金句”

 张洪清 2023-03-30 发布于北京

Image

正文3600字 阅读需约10分钟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以说话幽默著称的,一位是陈毅,另一位是刘伯承

两人的相同点,都是四川人;不同点,陈老总外向,而刘帅偏内向。

1942年12月,刘伯承50岁生日,八路军129师政治部为他祝寿。另一位四川人邓小平的贺词也很幽默:
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的生活。
129师师部的三位核心人物,政委邓小平爱打桥牌,参谋长李达喜欢摆弄些花草,只有师长刘伯承没有业余爱好。

Image

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朱老总曾说,刘伯承“有古名将风”。

“只会工作”加上“古风”,刘帅的形象似乎应该偏于严肃,那幽默从何而来呢?

刘伯承被后人称为“军神”,或者“谋帅”,但如果从古代将风中去找痕迹,他更像是一位“武痴”。

醉心于军事,不等于为人刻板。相反,刘帅是个极具幽默感的人,只不过,他创造的那些幽默“金句”,都只和工作有关。

01

Image

冷幽默

Image
内向者的幽默,往往是有点“冷”的。话不多,但出其不意,效果满满。

1940年,刘邓在白晋战役中大规模破击了日军的交通线,开会总结的时候,刘伯承说:

“此次战役基本上各部队都打得好…什么都好,就有一点不好…”

大家心里咯噔一下,因为刘师长是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每次战斗后复盘,他总能在得失中分析出经验教训。

但没想到,他后面一句话是:“就是一点不好,我的右眼还是看不见。”

一下子把所有人都逗乐了。

Image

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刘帅的右眼,在1916年就中弹致残了。手术的时候,为了不损伤脑神经,他坚持不用麻药。最早称其为“军神”的,就是那个主刀医生。

自嘲式的幽默,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其实蛮稀有的。

还有一个冷幽默的例子,发生在著名的“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渡黄河的时候,军政处处长杨国宇负责督运物资弹药,晚于大部队过河,结果就遇到了狂风暴雨。后勤部队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完成了距离并不长的既定运输任务。

杨国宇去指挥部复命,结果刘伯承来了一句:“上帝惩罚了你!”

从抗战时期就在刘邓身边做译电员的杨国宇愣住了,他都想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最后还是最了解刘帅的邓小平解了惑,这单纯就是一句玩笑话…

这句真的挺“冷”,不过也挺“可爱”的。

02

Image

四川话

Image
刘帅的不少金句都出自四川俚语。

最有名的是那句“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我们都知道,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说的。这其实是句四川俗语,原话是“不管黄猫黑猫”,它是刘伯承在战前分析时的一句口头禅。

它的思想内核,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凡事要知己知彼,摸透敌人的脾气后制定战术,“不得遵常”。

Image

电视剧《大决战》

除了这句,刘帅还喜欢说哪些俚语呢?太多了…

总结失败教训的时候,他会说:“死猪不怕开水烫,你们不要学死猪啊!

批评战前准备不足,盲目出击,他形容这是“狗子头上戴砂罐,乱撞一阵。

同理,如果战前不研究地形,不了解敌我分布,就有可能“蚊子叮菩萨 — 咬错了人。

强调部队纪律,他会说,如果丢失了老百姓的支持,那就是“光屁股跳舞”,还怎么打仗?

肚子饿,又要对老百姓秋毫不犯,那怎么办?“饭不够,米汤凑”…

为什么要特别优待国民党的技术性俘虏?刘帅说,如果没有人才,只缴获国民党的先进武器,那就是“叫花子捡个金饭碗,没用场。

还有一句和“叫花子”有关的话,陈毅也说过,用来形容战略转移或内线调敌:“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

一句句俗语后面,其实都是我军政治和军事理论的精华。所谓通俗易懂,就是这个道理。

最经典的例子是“钱串子”

抗战初期,129师很多军事干部都是文盲。这支部队是红军时期四方面军的班底,张国焘为了强化自己对部队的控制力,最喜欢提拔农民出身的军事干部,然后不搞教育,只讲纪律。

刘伯承在部队休整期间办扫盲班,很多干部一开始是不重视的,因为四方面军当年确实身经百战,战斗力也很强。

于是刘伯承就说:作战经验就像铜钱,两个手最多捧二三十个。文化知识好比“钱串子”,可以把成百上千的铜钱串起来。

大家一听,都懂了!

03

Image

细节控

Image
刘伯承元帅打仗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致、理性、客观。在他的理念中,军事是一门科学。

其实在任何行业的成功案例里,都会有“科学态度”这个“底色”。

《流浪地球2》在今年春节档口碑爆棚,很多人开始研究它的成功之道,其中有这样一条:剧组请了二十几位电影学院的实习生,只做一件事情,每天记录各个部门在细节上犯的错误。

Image

这和刘伯承元帅当年的工作方式如出一辙。

刘帅曾是我军的总参谋长,所以他也非常注重戎幕人员的培养。其中有一项,就是安排作战参谋深入第一线,记录战斗的过程。

既为了让参谋人员在亲历中理解战争,也为了把得与失的细节都记录下来,然后总结成经验和教训。

刘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只有“五行”做好了,才能下决心,订计划。

“五行”指的是: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

这五个方面,都需要细节化的情报来支撑。也就是,刘伯承制定作战计划,从来都是基于全方位的细节分析,而不是拍脑袋想。

Image

电视剧《大决战》

刘帅对细节的追求是极致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军事用语,都容不得有一点点模糊。

比如他在中央苏区红军学校当校长时,就规定了把军官称为“指挥员”,把士兵称为“战斗员”。

“埋伏”被他改成了“伏击”,因为“伏”只是手段,“击”才是目的,必须体现出来。

他还重新定义了“计划”这个词:“计”就是计算时间,“划”就是画路线图。

个人感觉,这个解读相当的厉害。我们现在经常会说,执行力比计划力更重要。刘帅的这个解读其实把“计划”和“执行”给结合了。

所以刘帅还有一句口头禅:“执事者各执其事。

这句话,是在旧时的四川人婚宴上,司仪开场时喊的。意思就是婚礼的各位执行人,各归其位,执行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小杜老家在云南,我们这里地方上的婚宴,多为“流水席”。所谓“流水”,即指客人是陆续到场的,并无某一个开席时间,吃完的走了,再安排新来的客人就坐。这其间就需要执行力很强的统筹者,既要安顿客人,还要安排上菜。这个角色称为“知客”,大概就是刘帅讲的执事者的一种。

04

Image

一针见血

Image
专业的军事素养,细致的思维方式,再加上智慧幽默的表达,让刘伯承元帅的金句往往能一针见血,直达本质。

最让小杜拍案叫绝的,是刘帅总结第五次反“围剿”:
我们这次反“围剿”,不叫打仗,叫“挡仗”。敌人呢,也不叫打仗,叫“滚仗”。敌人凭着他优势的兵力、现代化的装备,像个大石滚子滚过来,我们还硬要用人去挡,当然要吃亏啰!
要把第五次反“围剿”的成败得失讲清楚,是可以写一篇大文章的。

但刘帅这番话,把国民党军的滚筒式推进、堡垒战术,以及李德的阵地对阵地、堡垒对堡垒等,讲得清清楚楚,而且特别容易理解。

长征开始后,刘帅又有一个经典比喻:
军事转移的出发队形像是红军主力抬着个“八抬大轿”轿子里需要小心保护的是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新媳妇”,这个“新媳妇”就是庞大冗长的两个军委纵队。
Image

刘帅这个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阵型的弱点,这就是“知己知彼”中的“知己”。

抗战期间反“扫荡”,刘伯承也遇到了师部机关人员庞大,导致转移不便的问题。这次他是这样形容自己的:背着一兜玻璃电灯泡行军,碰也不能碰,摔也不能摔。
对于蒋介石的用兵,刘帅非常形象地总结为“饭馆子战术”

意思就是老蒋为了把解放军给“撑死”,就不停地上菜。但又因为资源(机动兵力)不足,做不到一起上菜,结果就被解放军一桌桌都吃完了。

其实整个淮海战役就是这么个情况,吃黄百韬那“桌”的时候,黄维那“桌”还没上来,而等到开吃黄维这“桌”时,杜聿明这“桌”又来不及上菜了。

解放军以60万对80万,没被“撑死”,全吃完了…

这和毛主席讲的“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还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01

Image

拿手好戏

Image
刘帅打仗的“拿手好戏”是伏击战。

这并非由他的个人喜好所决定,而是基于科学态度。

八路军时期,我军最常用的三种攻击手段是伏击、突袭和急袭。刘帅经过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是,伏击战不仅成功率较高,而且伤亡最小。

抗战时八路军打的第一场胜仗:平型关战役,就是经典的伏击战。

不过,伏击战好是好,但有个难点:要把敌人引入设伏的“口袋阵”,并非易事。

所以刘帅打伏击战往往是出其不意的,真正应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看得人眼花缭乱。

抗战初期,刘帅曾前后两次在同一个地方设伏,这种“违背”一般军事常规的做法,却能连续得手,给了日军“当头两棒”。

神头岭战役,设伏的战场不是常见的山谷,竟然在山梁上,再一次出乎了日军的意料。参与此战的陈赓后来形容,这场伏击战是“独木桥上打架”。

Image

为了打好伏击战,刘帅特别强调“吸敌打援”,核心点是: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

刘帅的这套“打法”,其实敌人都很熟悉,吃亏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它还是能屡屡见效。刘帅说这叫“记吃不记打”。

淮海战场上打黄维的12兵团,刘帅用的战术其实仍是“攻其所必救”+“口袋阵”。

当时黄百韬被围,徐州的李弥和邱清泉两个兵团去救援,于是,为了弥补徐州的城防空虚,蒋介石把宿县的孙元良兵团调到了徐州。

刘帅抓住战机,突然就把宿县给拿下了。这个地方,在徐州和蚌埠之间,国民党方面把淮海战役称为“徐蚌会战”,可想而知,宿县有多重要。这就是“攻其所必救”。

Image

谁去救?徐州的孙元良走不了,蚌埠的李延年实力不够,于是蒋介石就让黄维去救。黄维千里迢迢赶过来,是去救黄百韬的,现在又要他救宿县,于是从那时起,12兵团的“节奏”就开始乱了。

“节奏”一乱,后面也没啥悬念了,被刘伯承装进“口袋”是迟早的事情。

Image


06

Image

好老师

Image
刘帅之所以能够金句频出,依靠的是他在军事上的专业素养,以及天赋的总结能力。

共产党部队打仗,政治上有个大原则:依靠群众发动人民战争;军事上有个大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这两点,用刘帅的话语体系来解读,都特别的通俗易懂,而且形象生动。

首先就是不能“伸开五指按跳蚤”,这样一个都按不到,而应该集中力量按一个,也就是要合力出拳。

其次,拳头是啥?刘帅总结:正规军是拳头的骨,游击队是筋,自卫队是肉。

最后,不能“独手打拳”,这样一拳打空就没招了。得两手一起打,一个拳头牵制,一个拳头突击。

讲完这些,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刘伯承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还是一位好老师,能成为他的学生,绝对是一件幸事。

最后,再分享一段刘帅的经典比喻,这段话解读了为什么地方要服从中央:
中央就如同唱戏时打鼓的,我们各地就像拉胡琴打锣的。中央怎样打,我们就一定怎样拉,一定要听它的指挥,这样才能奏出一套很好的音乐。否则,不但合不上板眼,还会造成损失或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