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乡血案上:良吏治民,民死上千?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3-03-30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600字 阅读需要11分钟

正文开始前,先做个广告,4月9日(周日),由谢承汇老师带大家游北京颐和园,深度为你讲述晚清大历史。想参加线下活动的朋友,可以直接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参加。

说起宫保鸡丁这道菜,不论大江南北还是异国海外,这道菜不仅好吃,而且名声在外。关于这道菜的起源,一般来讲源自于晚清名臣丁宝桢。

本来丁宝桢在山东当巡抚,喜欢吃酱爆鸡丁,然后调去四川,厨师结合当地食材为他量身定做这么一道菜。所谓宫保,是因为丁宝桢死后被追封太子太保,人们也称他为丁宫保,于是这道菜加上名人效应就传开了。

而今天讲得的事儿跟丁宝桢就有很大关系,刚才不说了么,他从山东巡抚调到四川任总督。为啥要派一个山东巡抚远赴四川,他此去四川到底干了什么?

先把背景简单介绍一下。清朝同治时期,由于大清输掉两次鸦片战争,朝中开始搞洋务。但洋务需要花钱,于是朝廷就加大了对民间的税收力度。

朝廷加税的“本意”是好的,都怪底下的人执行歪了。本来按规定只收一人一两银子,到下面就变成一人十两银子。这其中四川是最惨的,一来所谓天府之国,人口也多,朝廷摊派的税款也比较高。二来天高皇帝远,四川总督在当地就跟土皇帝一样,想怎么加码就怎么加,再加上严重的旱灾,那老百姓哪还有活路?于是,在同治11年,公元1872年。四川百姓因为不满当地官员疯狂加税,开始越级上告。

◇ 饥民百姓在县衙门外跪求知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川剧《巴山秀才》

这还得了,当地官员出动大批人力,把这些越级上告的人抓回来,打板子,枷号示众。这就引发了当地百姓更大不满。这其中,有个叫袁廷蛟的甚至来到京城,试图告御状。令人欣慰的是,袁廷蛟很快就被抓回四川,等待他的是更大的肉刑。

没想到,袁廷蛟挺倔,没被打服。到了光绪元年也就是1875年,袁廷蛟养好了伤,在民间组织了大几百人,来到四川东乡县县衙门口抗议,吓得大老爷孙定扬不敢出门。再加上当地遭遇严重旱灾,这次抗议得到广大群众强烈支持,很快抗议人数就达到2000多人,大家的诉求很简单就是两条:免捐减税,开仓放粮,。县太爷没辙,只好派人偷偷溜出县衙,来到成都府,找到四川总督文恪。

◇ 川剧《巴山秀才》中的袁廷蛟赴京上告

文恪一听,瞬间急了。四川当地民风彪悍,向来是大清镇压弹压的重点地区。当年雍正改土归流就是针对四川这种老苦边穷,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的地区。乾隆晚年的白莲教起义,更是从四川爆发的。就在不远的同治八年,四川盐工因为不满朝廷压迫,更是爆发了叛乱,大清官方称作:盐枭肇乱。

如今这两千多刁民把县衙门围了,这肯定是有人意图造反,聚众起事。最后四川总督文恪拿出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派四川提督李有恒率军镇压。

◇ 川剧《巴山秀才》中知县孙雨田(孙定扬)到成都制台衙门前求见总督恒宝(文恪)

◇ 川剧《巴山秀才》中孙雨田(定扬)向总督恒宝(谎报巴山民变

别看大清官兵打不过洋人,打这帮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是绰绰有余,清军一路攻城拔寨,烧杀抢掠后,就解决了这次影响极其恶劣的聚众搞事事件。至少1000多无辜百姓被杀,此事史称“东乡血案”。

事件一出,朝廷大惊,命令四川总督文恪彻查此事。“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文恪如实汇报朝廷,这是东乡暴民叛乱,已经被我派兵镇压了。但是这份汇报材料慈禧太后并不相信。为了不打草惊蛇,查明东乡事件的真相,她决定做个人事调动把四川总督文恪和山东巡抚丁宝桢来个对调。

◇ 川剧《巴山秀才》中记名提督李有恒惟命是从,率兵血洗巴山

丁宝桢得了圣旨,赶赴四川上任。他这一路,想的不是吃饭,而是这次调动里面的门道。原来,丁巡抚刚把慈禧身边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弄死,这个节骨眼上派我四川是何用意?是想让我接手这个烂摊子,然后找机会办了我?而且让文恪来山东,这不就是让他搜集我的污点,然后数罪并罚么?这赴任的路上,丁总督的心情想必不到哪去

当年慈禧让这俩人平级调动,也不全是她的想法。东乡事发之后,文恪也明白此事影响太大,于是利用关系,在朝廷里买通了不少人走动。看似这俩人互调是互查对方任期中的脏事儿。实际上文恪的想法是,你丁宝桢的把柄在我手里,那肯定对我在四川的事儿睁只眼闭只眼。在文恪看来,这种官场的基本操作,你丁宝桢混了一辈子,还能不懂?

◇ 都江堰二王庙中的丁宝桢塑像

丁宝桢当然懂,只不过在具体操作上比较瞎。影响这么恶劣的事儿,你新任四川总督就算装装样子也得查。况且,朝中早有风闻,说这里面有猫腻,那肯定得逮几个倒霉蛋才能交差。

谁成想,丁宝桢到了四川,查是查了,但调查结论极其糊弄。调查报告也不及时上报,直到领导催了。才边吃鸡丁边写奏折,说所谓东乡血案根本不存在,当年文恪大人干的对,这事儿就是暴动。

◇ 川剧《巴山秀才》中总督恒宝(文恪)向孙雨田(孙定扬)和李有恒分赐“良吏治民”“猛士筹边”二匾。

慈禧拿到丁宝桢的报告,气不打一处来,你丁宝桢居然维持原判,这事儿闹这么大,朝野沸腾,此时不想着为朝廷分忧,就想这么糊弄过去,那不行。看来还得另差人去查。

于是,慈禧令两江总督李宗羲再去四川查访。李宗羲本来就是四川人,这次查访对外说是省亲,密旨是来调查东乡血案的。来到四川后,李宗羲以探亲的名义走访了不少人家,了解了此案的来龙去脉。没俩月,就把其中牵扯的人一股脑告到朝廷,这里面除了四川当地官员,还有不少朝中大臣。

一下子揪出这么多人,朝廷也不好办,慈禧更无语了。我让你李宗羲去查,谁让你查这么明白了,这之后怎么收场?果不其然,李宗羲的折子刚上去,朝廷就炸了。朝中受牵连的几位大臣直接说李宗羲诬告,四川官员一听,把我们都拉进去了,这要不殊死抵抗,死的就是我们了。纷纷上书朝廷,说李宗羲徇私舞弊,诬陷好人。

◇ 李宗羲(1818~1884),号雨亭,四川开县人(今重庆市开州区)山西巡抚、两江总督。

事情闹到这份上,朝廷也没法办。一边是李宗義言之凿凿,证据齐全,一边是大批官员集体喊冤,要死要活。慈禧看了一圈,心说,还得找个替罪羊,先糊弄过去,真相以后再说。找了一圈,还得是丁宝桢来背这个锅。于是以丁宝桢办事不利,查案不明为由,降职为正四品,留职查看,接着给我查案。在此案没查清楚之前,其他人都不要慌,大家都是好同志。

丁宝桢怎么办?当然不能真查,前有李宗義奉圣旨查案,都差点儿折进去,今天自己要还查,那前面等着我的还有好?于是,东乡血案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碰,就这么搁置下来。

不过,偏偏在这时候,朝中有个愣头青站出来,决心查清此案,这个愣头青就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此时的张之洞不过是个六品国子监司业。那张之洞会怎么处理这个“烫手的山芋”?且听我下回细细道来。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