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利双行

 直尾昂述 2023-03-30 发布于广东

心之精神是谓圣、义利双行

心之精神是谓圣:

心之精神是谓圣

人人

皆与

尧舜禹

汤文武

周公孔子

人心

非血气

非形体

精神广大无际畔

范围天地

发育万物

何独

圣人有之

人皆有之

时有古今,道无古今

形有古今,心无古今

百姓日用此心之妙而不自知

此其意动而有过,故不自知

认为人心

不是物质性的

“血气”、“形体”

它是

广大无际

发育万物

的“精神”

至道在心

奚必远求?

人心

自善、

自正、

自无邪、

自广大、

自神明、

自无所不通

心之精神是谓圣

这与“心即理”

之类说法无异

“至道在心”

故必须于

自心之中

去求“至道”

因为“人心”

是至善至美

又无所不道

所以

人心之精神

即系是“圣”

心之精神是谓圣

从上诸佛,惟

以心传心,即心是佛

除此心外,更无别佛

这一种

以“佛”

解“心”

之说

也受到了有

“异教宗旨”

的指责

杨简对“心之精神是谓圣”

所作的心学式的独特阐释

对以后王阳明所说

“心之良知是谓圣”

有一定的影响

功利之学:

亦称“事功之学”

相对于理学的

重义轻利学说

以北宋李觏发其端

提出“人非利不生”

“焉有仁义而不利”

南宋永康学派的

陈亮和永嘉学派的叶適

等的集功利思想之大成

承认

“道”存在于事物之中

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

反对

程朱学派

讳言功利和

空谈性命

义理之学

陈亮说:

至于艰难变故之际

书生之智

知议论之正当,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

知节义之当守,而不知形势之为何用

宛转于文法中,而无一人能自拔者

叶適则说:

既无功利

则道义者

乃无用

之虚语

讲求实施

利民之术

主张兼重义利

清颜元针对宋儒

不谋利计功之说

提出:

后儒乃云

正其谊(义)

不谋其利

过矣

宋人喜道之

文其空疏

无用之学

予尝矫其偏

改云:

正其谊,以谋其利

明其道,而计其功

盖正谊便谋利

明道便即计功,是欲速,是助长

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

对功利与道义兼重

的思想作出了概括

义利双行:

旨在

反对儒家

重义轻利

义利对立

的传统观点

先秦时

孔子以“义”为重

主张“君子义以为质”

孟子发挥孔子此观点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即将义利

对立起来

宋儒朱熹

更加认为

义利不容两存

两者只能择一

力倡仁义

讳言功利

宣称

三代圣王

行仁义

不计功利

值得仿效

汉唐诸君

重利贱义

心乃利欲之心

迹乃利欲之迹

不足为训

陈亮

并不同意

上述观点

认为:

义利并非

水火不容

而是互不可分

仁义须功利体现

没有“生民之利”

仁义即无以存附

他指出:

禹无功,何以成六府

乾无利,何以具四德

认为:

三代圣王,亦追求功利

重义轻利,是腐儒偏见

有悖三代圣王之本意

所以力主“义利双行”

认为理学家们的

三代以前

都无利欲

都无需要

富贵底人

纯粹属于

主观臆测

并不符合

历史真实

《诗》、

《书》

载得如此净洁

只此是正大本子

亮以为才有人心

便有许多不净洁

革道止于革面

亦有不尽概

圣人之心者

圣贤建立于前

后嗣承庇于后

又经孔子一洗

故得如此净洁

意谓儒家经典

《诗》、

《书》

所记载的

三代圣王

之所以是

正义不谋利

明道不计功

形象

那是因为

经过孔子

美化加工

人为将其

利欲之心

迹洗刷净

之故

这不符合

历史上的

三代圣王的

本来面貌

“义利双行”说

在义利之辩中

自成一家之言

对于后世

曾经产生

积极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