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高考备考Ⅰ广州一模作文“谋势而动,乘势而上”原题 导写

 123xyz123 2023-03-30 发布于湖南

【原题再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文章图片1

更多高考中考作文导写详见《何老师教中高考作文》

【审题分析·导写思路】

1.审读材料: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 4 个句子,分为两个层次。

第 1 层: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 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

第 1 层由前 3 句组成。第 1 句引出材料整体内容“势”,引自《孙子兵法》对于“势” 的阐述,意思是湍急的流水飞快奔腾,以至于能将石块冲走,这就是储蓄着巨大能量而一发 不可遏止的客观态势。第 2 句是对第 1 句的解说,点明并强调“势”的突出特征就是力量巨大。“势”是一种客观存在, 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我们离不开对“势”的认知与把握。因此,材料第 3 句在前两句揭示对“势”客观力量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势”的影响力,这句话由 3个 分句组成, 前两个分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势”的影响力,第 3 个分句承接前文,得出材料的核心要义——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面对力量巨大、影响巨大的“势”, 唯有准确认识,灵活把握,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 3 分句承上启下,既是对前文的小结,也同时引出第 2 层。

第 2 层:

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第 2 层即材料的第 4 句,这句话由4 个分句组成, 进一步指出在准确 认识“势”的前提下, 因应时势变化,应如何把握“势”——或“蓄势”,或“谋势”,或“乘势”。当时机未成熟、力量尚薄弱时,要“蓄势”,不露圭角, 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当形势不利于己、处于被动时,要“谋势”,综合分析态势,施计用谋造势,变不利为有利;一旦时机成熟,已晦养厚积,势在必行时,要“乘势”,把握时机, 赢得胜利,孟子就曾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察势者智, 驭势者赢。我们要敏锐把握“势”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善于积势、蓄势、谋势、乘势。

值得注意的是, 材料第二层对“势”把握的不同方式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考生站在青年的立场上,面对时代,辩证思考。不论“蓄势”“谋势”还是“乘势”,前提都是对“势”的正确认知。

考生不必三者都谈,而应联系自身实际,重点谈其中一点,从而体现对“势”的判断以及所采取的把握“势”的策略。

综上所述,解读材料的关键,把握材料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鉴别、 判断与思考。

2. 审读引导语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1) 结合材料。

“结合材料”,有以下两个含义:一是要以全部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 中间要提到材料,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 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本材料内容围绕“势”展开,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考生围绕材料,既要结合材料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展开写作。

(2) 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考生可以结合社会发展之“势”,联系国家所处之“势”,放眼世界面临之“势”,审视当下,反观自身,避免泛泛而谈。

(3)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感悟与思考”不必面面俱到,即写出一个方面(感悟与思考之一)皆可。考生要在文章中自己的“体现感悟和思考”,就要围绕材料提供的“势”的内容,予以合适的拓展、类比,站在时代的高度,给出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和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