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想到啊,浓眉大眼的范仲淹也有绯闻

 大圣的小宇宙 2023-03-30 发布于河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 大圣

北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因“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罢免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自请出京,至河南邓州任知州。

第二年,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宗谅的一封来信。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洛阳人,与范仲淹是同一年的进士,也是范仲淹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前不久因为经济问题遭弹劾,被贬至湖南知岳州。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次来信没别的事儿,请范老师帮忙写篇文章。

滕子京在岳州主政期间,主要干了三件事:一是兴办教育,开办了岳州学宫;二是兴修水利,修筑了防洪大堤;第三就是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历史悠久,曾是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鲁肃的阅军楼,几经焚毁,几经修缮。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孟浩然、刘禹锡等大诗人都曾在此留下诗句,可谓人文荟萃,是岳州的标志性建筑。

滕子京到任后,见岳阳楼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便决定重修岳阳楼,并将历代诗人关于岳阳楼的诗词镌刻在上面。

同时,他想请当今政坛的风云人物,同时又是著名文学家的好友范仲淹,为该工程写篇文章,说明重修岳阳楼的伟大意义,比如将极大丰富洞庭湖人文景观,进一步充实当地旅游资源,提升岳州历史文化品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诸如此类。简单说,就是一篇推广软文。

别看老范现在只是个从五品的小小知州,那是因为犯错误被贬下来的,之前人家可是正二品的参知政事,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官场上的事,谁也说不准,说不定哪天人家就官复原职了。

显而易见,范仲淹如果肯帮忙,不仅是重修岳阳楼工程的绝好背书,也是对自己政绩的充分肯定,运气好的话,还可能借此青史留名。

所以,滕子京亲笔去信,言辞恳切,请范老师务必帮忙。

范仲淹对其中的利害心知肚明,所以,起初内心是拒绝的。

1

  

为啥要拒绝?

首先,范仲淹是一个正直的人,为人谨慎,非常爱惜自己的名誉,从不轻易给地方上题词。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是件好事,但是,修复方案是否合适?预算花费是否合理?资金来源是否合规?工程质量是否牢靠?当地群众是否支持?有没有因此增加百姓负担?这些情况你一概不知,仅凭朋友关系就贸然题词撰文,万一楼修好后不伦不类,或者对方拖欠工程款,工人拉横幅上街了,或者豆腐渣工程半年后楼塌了,你说你咋整?被动不被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让我写岳阳楼,老子根本就没去过岳阳楼,你让我怎么写?

是的,范仲淹见过洞庭湖,但并没有去过岳阳楼。

依照惯例,你请人家撰稿,怎么也得邀请人家实地考察一下,也就是去采个风吧。

采风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到达当天,当地领导亲自接见并主持欢迎晚宴,有关部门介绍当地情况,提供各种文字资料;第二天,相关人员陪同登楼远眺,洞庭泛舟,参观游览,座谈交流,互加微信,合影留念;到了晚上,觥筹交错,把酒言欢,酒后休闲娱乐,唱个歌洗个澡按个摩捏个脚耍个大宝剑啥的,能安排的都给他安排上,尽显地主之谊,好客之道。

当然,润笔费绝不能少,不要转账,直接装信封里最好,临走还要在后备箱里塞满土特产纪念品之类的。

作家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满意而归。回去闭门伏案,奋笔疾书,一周后,《洞庭天下水,岳阳第一楼》《烟波浩渺洞庭水,人文荟萃岳阳楼》《岳阳楼游记》《记一次难忘的旅行》等名篇大作纷纷出炉,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宣传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岳阳楼由此名扬天下——正常程序应该是这样的。

你不去现场,仅靠凭空想象,闭门造车,不可能写出生动鲜活的作品。

我有个朋友叫王建国,聊起某会所的服务,从项目到流程,从特色到价格,如数家珍。被女朋友小丽发现后,死活不承认,说洗浴中心自己从没上过三楼,都是听赵大宝他们说的。这话你能信?没去过你咋知道6号技师长得最好?8号技师手法最妙?

一样的道理,只有身临其境,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有感而发,岳阳楼你都没去过怎么写?

另外,这个滕子京也太抠门了,一点儿表示都没有。当年白居易跟元稹那是什么关系,莫逆之交,元稹死后,老白为他写墓志铭,一共1400个字,收费70万贯。唐代一贯钱大致相当于人民币300元,70万贯是多少,我数学不好你们帮我算算。

朋友之间,帮忙可以,但并不意味着免费,亲兄弟明算账,来信对稿费一事只字未提,只随信寄来一幅画《洞庭晚秋图》,上面画的有岳阳楼,意思是您就照着这幅画写吧。

这也太不尊重文学创作,太没有诚意了。范仲淹把画随手一扔,根本没打算动笔。

2

  

那么,后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范仲淹改变了主意,欣然提笔作文的呢?是滕子京打钱过来了吗?

并没有,范老师改主意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一切源于他自己的想法。

范仲淹出身官宦之家,但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母亲带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朱家,他也因此改名叫朱说。

22岁那年,范仲淹前往河南商丘求学,每天住在破败不堪的寺庙里,日夜苦读。为了省钱省时间,晚上煮一锅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有个成语叫“断齑画粥”,说的就是范仲淹。

凭着这种刻苦精神,几年后,范仲淹以“朱说”的身份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并在不久后,认祖归宗,恢复范仲淹之名。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出师戍边,都颇有政绩,所以一路升迁,54岁那年,被宋仁宗授予参知政事之职,并主持“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没想到,新政出台,阻力重重,遭到各方面的反对和抵制,有人弹劾他借改革搞朋党,在朝内拉帮结派,一年后,宋仁宗不得不废止了“庆历新政”,并将范仲淹等改革派贬出了京城。

此时,范仲淹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内心的苦闷和委屈无处诉说,滕子京此时约稿,范仲淹哪有心情写,但转念又一想,这篇文章将同历代先贤的诗词一起镌刻在楼上,这不正是一个向世人袒露心迹,抒发自己理想抱负的大好机会嘛。

于是,范仲淹欣然提笔,靠着那幅《洞庭晚秋图》勾起的记忆和想象,奋笔疾书,一气呵成,震铄古今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此横空出世。

3

  

还记得吗?上学时候这是要求全文背诵的,所以,下面的内容请不要快速划过,让我们静下心来,追忆那些年我们一起背过的课文,细细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卓越才情和超然心境。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共368个字,开篇说明为啥要写这篇文章,不是我非要写,而是受人之托,命题作文。顺便还把滕子京狠狠夸了一通,说在他治理下的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话哪个执政者听了不高兴。

接下来才是正文。名为《岳阳楼记》,但整篇文章对岳阳楼本身几乎只字未提,楼一共几层,如何高大雄伟,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柱,这些描述一概没有,写的全是洞庭湖景色,从晴天写到雨天,从白天写到黑夜,写得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出神入化,气象万千。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第五段关于忧与乐的人生感悟。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范仲淹认为,个人的荣辱得失不值得忧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论自己身处何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应该始终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这些,才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位置上我就为国为民尽心尽力好好干,下台了我就管好我自己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一般人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好了。

范仲淹就厉害了,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不得志,初心不改,心里装着整个世界,唯独没有他自己。

这种高尚品质,这种生活态度,这种行为准则,这种思想境界,怎么说呢,鹤立鸡群,一下子把历代先贤甩出好几条街,就像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4

  

就像当年王勃写滕王阁,崔颢写黄鹤楼,王之涣写鹳雀楼一样,《岳阳楼记》问世后,在民间迅速走红,由此极大提高了岳阳楼的社会知名度,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泽被至今。湖南岳阳楼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山西鹳雀楼由此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不光是楼,因为文章开头那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老滕也被人们所认识,最后给没给范老师付稿费咱不知道,反正滕子京也跟着岳阳楼火了起来。

文章发表一年后,也就是庆历七年,滕子京因治理岳州(巴陵)政绩卓著,调任江南重镇苏州知州。

坊间传言,滕子京的升迁,与其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作文一事,有直接关系。

当然,因为这篇文章受益最大的,还是范仲淹本人。

如今我们提起范仲淹,说起他的作品,首先出现在脑海的必定是《岳阳楼记》。

一篇文章写红一座楼,岳阳楼也成就了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成为范仲淹的人设名片,一个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高大形象,就这样屹立在了世人的面前。

但是,我们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好多落马官员在台上作报告的时候,也是一套一套的,正气凛然,慷慨激昂,感人肺腑。散会后,该贪污贪污,该腐败腐败,该堕落堕落,该干啥干啥。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的那些话,确实令人钦佩,可实际上做得怎么样呢?


5

  

回顾范仲淹几十年的从政经历,不得不承认,范老师还真是个言行合一的人。

公元1021年,范仲淹在泰州担任盐仓监,见海堤年久失修,便越职上书建议,重修捍海堰,造福当地百姓;

公元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万言书》,奏请改革吏治,受到朝廷赏识,召入京城;

公元1029年,范仲淹不畏权贵,秉公直言,上书主持朝政的刘太后,要求其还政于仁宗,因此得罪了刘太后,被贬出京;

公元1033年,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回京任职。不久,宰相吕夷简主张废后,范仲淹等人伏阁请对,拼死力谏,并与宰相当庭辩论,因言辞激烈,再次被贬出京;

公元1035年,因范仲淹在苏州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升任吏部员外郎、知开封府。他大力整顿吏治,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弹劾宰相。吕夷简则说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因此第三次被贬出京。

每次外贬,都有好友为其饯行,第一次称他“此行极光”,第二次称他“此行愈光”,第三次称他“此行尤光”,意思是,被贬是很光荣的一件事,连续被贬,越来越光荣。

范仲淹不畏权贵,仗义直言的人格和风骨,受到世人的一致称赞。好友梅尧臣曾作《灵乌赋》规劝范仲淹,以后少说话,要明哲保身。范仲淹慨然回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大宋,范仲淹被召回京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戍边西北;

是金子放到哪儿都能发光,范仲淹文武双全,指挥部队抗击西夏,屡立战功。在西北边陲,范仲淹写下著名的《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公元1043年,西北边境逐渐恢复和平,范仲淹被召回京,因战功卓著升为参知政事,不久后,着手实施改革,推行“庆历新政”;

在此期间,范仲淹大权在握,严格执法,对不称职的官员毫不留情,在花名册上一笔勾销,免去职务。同事富弼于心不忍,说你这一笔下去,这一家人可要哭了。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他一家人哭,总比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哭要好吧?

公元1045年,新政以失败告终,范仲淹自请出京,在河南邓州设立花洲书院,并应滕子京之邀,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6

  

范仲淹在工作上尽心尽责,一心为公,在生活上更是严格要求自己。

早年间,范仲淹曾在应天书院执教,他在学生中大力矫正世风,规范道德,倡导仁人志士之节操。《宋史》中说:“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说有一次,范仲淹让儿子范纯仁运送麦子,小范路上遇到个朋友,得知对方经济困难,一时冲动,将整整一船麦子全部送给了对方。

回来没敢跟父亲说,怕受责骂,没想到,范仲淹得知后,夸奖儿子做的对,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乃我范氏家风,就该如此。

我们知道,宋朝官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是历朝历代最高的,范仲淹为官多年,虽清正廉洁,但也颇有资产。子孙想在洛阳整个别墅庄园啥的,以备范仲淹退下来以后养老,范仲淹得知后断然拒绝:“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房子呢?不买!坚决不买!

子孙们开始有些不理解,说有钱不花,那是傻瓜,您留那么多钱干嘛?花钱最快的就三件事:房、赌、毒。赌博您不喜欢,麻将牌九斗地主六合彩一概不会,吸毒咱宋朝也没有,不就剩下买房子了嘛。

有人说为啥不是“黄赌毒”?范老师是不是不好女色?当那么大官为啥一直没有绯闻?

绯闻其实是有的,美女谁不喜欢呢。

史料记载,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喜欢上了一个叫小鬟的歌妓,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艺术啥的,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为小鬟只有13岁,怕带着影响不好,就托付朋友魏介代为照顾。

回到京城以后,老范对小鬟的思念是一天又一天,在京城买了名牌胭脂快递给小鬟,并附上一首小诗:

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

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

与此同时,又给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

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

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

啥意思?有些话领导不方便说,全靠下面人自己悟,魏介读罢这首《怀庆朔堂》,心领神会,立刻把小鬟从青楼赎出,派人专车送往京城范仲淹府上。

此事并非杜撰,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和姚宽的《西溪丛语》均有记载,明代朱有炖据此还创作了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据说票房口碑都很好。

不可思议吧,梦在瞬间崩塌,我以为只有苏轼、柳永这样的人才会有风流韵事,没想到,你浓眉大眼的范仲淹也会泡妞。

哼,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7

  

扯那么远,我想说的是,有钱人真正需要防范的是“房赌毒”,而不是“黄赌毒”。“黄”那玩意儿,怎么说呢,花不了几个钱,身体情况在那儿摆着呢,60多岁的人了,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既然是这样,范仲淹留那么多钱干嘛用呢?

老范自有打算。

公元1050年,61岁的范仲淹斥巨资在苏州吴县购置了1000亩良田,成立了范氏义庄,聘请专业人士管理运营,全部收入用以资助范氏家族子孙后代及父老乡亲。

据悉,范氏义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为后世慈善事业及现代基金会提供了宝贵经验。

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范氏义庄自创立之日起,便有着严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所以,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世事如何变迁,历经多少战乱,遇到多少风波,范氏义庄始终屹立不倒,持续运行了800多年。

公元1052年6月19日 ,范仲淹病逝于徐州,享年63岁。 死后葬于河南洛阳万安山下 ,墓冢至今犹在 。

下葬之时,宋仁宗亲笔题写墓碑,加赠范仲淹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又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清康熙年间,范仲淹以“先儒范子”的称号从祀孔庙,后又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历朝历代都对范仲淹给予极高的评价,欧阳修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王安石则盛赞范仲淹:“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世人均将范仲淹视为“济世良相”、“人臣典范”

范仲淹被贬睦州时,曾为汉代名士严子陵的祠堂写过这样几句话: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有人说,这话用在范仲淹身上,似乎更为恰当。

范仲淹对此不以为然,这世上哪有什么完人,我跟大家其实是一样的,有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也有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有先忧后乐的博大胸襟,也有事业受挫的困惑迷茫。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成长呢。范仲淹与欧阳修喝酒时即兴创作的这首《剔银灯》,或许才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吧: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呼葱觅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