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更新了《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指出“所有人35岁起都应做糖尿病筛查”。2011年~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有9000万增加至1.4亿,增幅达56%。另有数据统计,我国有将近4亿人已经成为糖尿病后备军。
《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2022版)》(以下称《共识》)将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为:(1)年龄≥40岁;(2)有糖尿病前期史,包括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或两者同时存在;(3)超重[体质指数(BMI)≥24 kg/m2]或肥胖(BMI≥28 kg/m2)和(或)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4)静坐生活方式;(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7)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 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10)有一过性类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1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症等);(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因此,建议35岁后人群增加糖尿病的筛查检测。下面就具体介绍糖尿病相关的筛查方法、常用检测指标及其结果判读。
血糖检测是最简单直接的糖尿病筛查手段,包括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空腹血糖、任意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毛细血管血血糖检测(指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根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结果。分析血糖测定结果时,还需注意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的暂时性血糖增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诊断糖尿病。 空腹血糖(FPG) 隔夜禁食8~10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静脉抽血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00)。可以间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也可以反映降糖药物对基础血糖的调节效果,即前一天晚间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 空腹血糖正常不一定没有糖尿病风险,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餐后2小时血糖(P2hPG) 餐后血糖是早期糖尿病诊断的敏感指标。餐后血糖应该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于餐后2小时测得的血糖。间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及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效。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餐后血糖是心血管并发症发病和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另外,餐后2小时血糖降低2 mmol/L可预防患者发生猝死,餐后血糖>11.1 mmol/L患者28.8%死亡可预防,餐后血糖>7.8 mmol/L患者,20.5%死亡可预防。 如果只检测空腹血糖而不测餐后血糖,可能会漏诊部分糖尿病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HbA1c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干扰不大。
一般来讲,若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在4%~6%,血糖控制正常;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7%~8%,血糖控制一般;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并调整治疗方案;若>9%,表示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另外,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初期每月测一次HbA1c,血糖控制满意后,应每6~8周测1次,直至怀孕。 表3 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用于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给受试者测定空腹血糖后,口服75 g无水葡萄糖,之后分别在半小时、1小时、2小时及3小时采血测血糖,并画出相应的血糖——时间曲线,即为口服葡萄糖耐糖量试验。正常值:空腹血糖3.9 mmol/L~6.1 mmol/L,血糖在口服葡萄糖0.5~1小时达高峰,峰值<8.89 mmol/L,2小时后血糖<7.8 mmol/L,3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对空腹血糖正常或可疑升高,及餐后2小时血糖可疑升高等疑患有糖尿病者,均须依赖葡萄糖耐量试验做出最后诊断。 《共识》指出:血糖检测是最简单直接的糖尿病筛查手段;推荐以脂联素为代表的生物标志物检测作为糖尿病风险筛查的手段。脂联素:脂联素是一种具有抗炎效应的保护性脂肪细胞因子,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及葡萄糖代谢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作为糖尿病早期风险预测的新型指标。脂联素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高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低风险相关,低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高风险相关,低脂联素水平可预测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提高脂联素水平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脂联素测定在糖尿病早期筛查中具有以下优势:(1)在中国人群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及可操作性;(2)我国科研团队通过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首次制定出了中国人的脂联素参考值(男性参考值为:>3.0 mg/L,女性参考值为:>3.4 mg/L),为脂联素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3)血清脂联素水平能直接反映2型糖尿病最核心的病理生理变化,提示疾病的病理进程;(4)脂联素在血液中含量稳定,临床实践可行性强。在检测时不受进食与否、情绪波动等因素影响,在血液中的含量相对稳定,方便临床实施,适合大规模体检及普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5-409. [2]陆迪菲,郭晓蕙.《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02):113-123.DOI:10.19538/j.nk2022020106. 编排:Yin | 审校:娇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