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我对中华文化的看法和认识

 新用户30775772 2023-03-31 发布于广东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闲来研史,更加深刻地感受和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璀㻧。

以人为本的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始终有强大的向心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正确的选择、发展与创新中爆发出世代传承下去、从不中断过的巨大能量。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先人们关于加强个人修养的思想,其精华部分至今仍具有时代意义和不朽价值,是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用之不竭的道德营养源泉。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为自身道德修养提供丰厚的滋养,以此来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养成浩然正气。

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提高道德修养很有帮助和启发。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体会,还要注重联系实际,做到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毛 泽东说继承中华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继承其民主性的精华”,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民主”。

这里,“民主”的意思不是“民做主”,因为几千年的中国社会里并没有什么“人民做主”,这里的“民主”的意思是“民为重”“民为主”,所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此,中华文化的精髓准确地说是“民本”思想。

毛 泽东思想就是中华文化中“民本思想”的集大乘者。

因此,中华文化的精髓不是别的,就是中华文化的最伟大凝结——毛 泽东思想。

       毛 泽东思想是中国 共 产党智慧和结晶,在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中,毛 泽东提出了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又产生了我们党的南泥湾精神,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1975年秋天的一天晚上,毛 泽东在看电影《雷锋》。

当画面上出现了风雨交加中,雷锋送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回家的情景时,入迷神态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当电影画面上出现雷锋驾驶汽车给灾区人民 运送救灾物资,并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一百元钱捐给灾区时,画外音传来了雷锋的声音“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是公社的儿子,您一定要收下儿子这点心意”。

这时的毛 泽东竟然用手帕擦起了眼泪!作为“大人物”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小人物”普通一兵的雷锋,在为人民服务这一点上,他们的心灵是那么的相融、相联与相通。

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王进喜精神、雷锋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影响着一代接一代的人。

        中华文化中封建的内容居多,但“居多”并不是精髓,中华文化中的方法论方面的内容恰恰是精髓所在。

这就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毛 泽东思想是中华辩证法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华文化重视“道”,剔除了其中封建性的唯心主义的内容后,就是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行有常,不因尧存,不以桀亡”。

有了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就可以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以至于万物。

对于“义”和“利”的关系,剔除“义”的封建性内容外,就是主张申张“正义”,即毛 泽东所说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正义的精神追求高于物质利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获得物质利益必须以正义的精神追求为前提。

这种对“义”和“利”的关系的认识,不是违反了唯物论,而恰恰是坚持了唯物论的辩证法。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易经》中就充满了辩证法,占卜不是《易经》的精华,辩证法才是《易经》的精华。

其中阴阳互为依存,互为消长,对立统一,转化发展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思想。

       中华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剔除了封建迷信部分,其精髓是对阴阳辨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有生有克,生克互动。

都是两分法看问题,动态中掌握转化和发展。

   中华文化的精髓不是“合”与“和”,而是更强调“分”与“变”和“争”。

中华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尚武文化,第一是习武先做人,这是尚武文化中的“民主性”,习武不是为了恃强凌弱,而是打抱不平,主张正义,是防御性的。第二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中华文化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文化,这不单是医学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做人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民主性精华最浓郁的部分。

中国老百姓至今信奉“西医能治病,中医能治根”的理念。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就是调查研究,辨清真伪,实事求是,“对症下药”。

主张“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信奉“人命关天”、“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中医主张“清上”、“和中”、“驱邪”、“攻毒”,中医文化中充满了民主性和辩证法的精华。

       “和”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民主和辩证法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成熟于夏,夏朝创造了文字(夏篆),商朝创建殷商文字。

古有流传“仓颉作书”、“六书”正在深考。

中华社会文明成型于西周,其标志是周著《周易》、演八卦、行礼乐。

《道德经》是中华文明的魂,它丰富发展了中华社会文明,也奠基了中华宗教文明。

《易经》与《道德经》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

以两者为基础早期形成了儒、道、墨三家思想学派。

       我们在研究中华文化时,必然要了解闽南文化,这是因为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主要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更是闻名世界,惊艳天下。

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络绎不绝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的融入,闽南文化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的提升。 

明清时期,以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为主流的各种人物慕名前来,不断地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和发展。

显然,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上探寻、层层分解并集中了解到,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历史长河的进步实践中,以博大胸怀、开放态度不断吸收、挖掘、弘扬、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闽南文化还采纳了土著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融合、调整、创新和发展起来的精华,有着极其优秀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华文化中艳丽色彩的独秀奇葩。

【著名教授乌山冷剑文 * 编辑 陈晓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