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超民:大理高氏考略

 滇史 2023-03-31 发布于云南
大理高氏考略

林超民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十二传至段廉义,元丰三年公元1082年大臣杨义贞篡弑段廉义,夺取王位,自称“广安皇帝”。后四月,今昆明岳侯高智升起兵诛杀杨义贞,复立段氏。其后,段氏历二世不振,高氏掌握了大理的实权。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段氏被迫让位给高智升之子高升泰,高氏立为君王,改号“大中国”。升泰立二年寝疾,遗命还国政于段氏,段氏乃中兴。时为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延运百五十余年,史称“后理国”高氏仍为国相,被封为“中国公”执掌政柄,号令咸出其门,段氏仅拥虚位而已。

关于高氏的事迹,有杨子云所撰《高国公辅政碑》,惜已失传。先师方国瑜曾作《高氏世袭事迹》,纂录有关史事。探幽发微,使散乱、片断的记录,汇集成篇,为研究大理国高氏史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在此基础上,对高氏的史事略作考校,以求教于读者、方家。

由云龙《滇录》卷八载姚郡世守《高氏源流总派图》,记高氏五十四代事迹。认为“一世祖高公定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卢陵县井岗乡人也。后移居南滇,时有孟获踞滇,蜀丞相诸葛亮渡泸讨之。公素为夷长所畏服,有谋逆于公者,公拒之不从。诛雍闿、朱褒以为俘,献亮。公忠顺。疏请封以益州守,是为高氏始祖,盖功德所由始焉。果《苍洱丛谈》与之不同,其书云:“姚安高君,即升泰之嫡派,向余述其家世曰:始祖江西庐陵人,随诸葛亮武入滇,留相凤那佑,遂为滇人。”两书虽有差异,但都认为其先为江西庐陵人,入滇在诸葛亮渡泸南征时,但证之史籍多有不符。《高氏流总派图》还说:“始祖定公复蜀都,殉昭烈帝之难,其后流於吴越之间,隐名七世莫可考,嗣复居滇者,云称九世。九世公子进,仕唐,封大将军,再衍世泽,业断而复续,继述之功居多焉。”自蜀汉至唐有四百余年,高氏自始祖定公起,有七世不可考,复居滇者为九世。已到唐代。四百余年间仅传九世,其说不可信,鹤庆高氏宗谱则谓:一世祖高光受汉封长沙御史,以下高宗、高显、高、高子进,并领护国将军。自高光至高子进,五世即到唐代,尤不可信。自子进以下为高崇文、高承简、商骈、高芳、任意攀附,荒谬不经。所说十世望,为高芳之子,更是离谱。《高氏源流总派图》亦以望凑为十世祖,望凑以与鹤庆高氏宗谱相同。自望至岳侯智升共十二世,即自唐初至宋仁宗时,约四百年,其年代大体相合,但所记录的事迹多以掇拾史事,任意依附为说,皆不可信。先师方国瑜说“自望以下之名号,当自古口说相传。土人信奉祖先,年祭之礼极为隆重。族长历呼先祖名号,众族人虔诚倾听,故子孙记先祖名最熟习。即数十代口述滔无遗误。”“虽其事不尽可信,而先祖名号则有所据,非子孙任意为之。”但是,自十世祖望以下则为修谱者任意编造。

所谓一世祖高定,见于《三国志·蜀志》中的“后主志”、李恢、吕凯、张嶷、李严诸人传。《华阳国志·南中志》则作高定元,高定元为越巂郡叟帅。“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越巂叟大帅高定元称王,恣睢,遣都督李承之杀将军梓潼焦璜,破汲郡土。”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庶等,孟获代闿为主。”不久,高定元为蜀军破斩。

《高氏源流总派图》以高定为始祖,而讳言其据土称雄,反抗蜀汉之事,并讨之,改为助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功封为益州守。

汉晋时,南中朱提郡的大姓有高氏,“亦有部曲”。唐南诏时,蒙氏设会川都督,置五睑,徙张、王、李、赵等十二姓于此,其中有高姓。可见,至迟东汉末期云南已有高氏。若《高氏源流总派图》以高定为始祖不误,则可从片料的史料,推测其迁徙的大概:高氏原居越巂,诸葛亮南征高定败死,其子孙流徙于朱提。《高氏源流总派图》所谓,高定之后,“流于吴越之间,隐名七世。”可能就是迁至朱提地区。“七世”或即“十七世”之误。其后,因朱提地区长期动乱,“夷愈强盛,破坏郡县,没吏民。会(李)毅疾甚,军连不利。晋民或入交州,或入永昌”。大姓多迁往滇西,不少人即定居洱海地区。高氏可能亦在此时由朱提迁到洱海地区。此推测虽不能确证,但亦不致大误。

高氏虽在东汉末就已在云南落籍,但直到宋大理时才颖露头角,至高智升方兴盛。今存高氏碑刻,溯其祖止于智升。所见纪录也是从高智升后才较为具体可信。

高智升为大理岳侯高方之裔。高方协助段思平夺取政权。段思平得位,封高方为岳侯,但《高氏源流总派图》无高方。有的学者因此怀疑“总派图”有误,惟自高智升上溯五代,为二十四世君辅。君辅的父亲为从君,儿子为辅仁。系父子连名,故君辅之“君”为父名,则其本名为“辅”,可称为记辅,与高方之音近。可能高方即是高辅,音近异写。高方至智升相距约一百二十年,亦相符合。

 高智升袭岳侯,官至大布燮,段思廉出游,猝遇狂风,吹踣其马。廉将坠,智升跃前扶住。思廉感智升,赐以宫人及珠玉。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智升晋为统兵。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姚州杨允贤叛乱。段思廉命智升进讨。智升平定杨允贤之乱。段思廉赐给智升白崖和甸地,不久又晋封为鄯阐侯,子孙世袭。接着赐爵匡国总事岳侯。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所立《启建华亭寺碑》称“新闻阐匡侯高智升”。也就是封于鄯阐而加匡国侯的称号。智升生三子:升泰、升祥、升镜。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9年)杨义贞起兵弑段廉义篡立。高智升命长子,清平官升泰“起东方兵讨灭之”。诛杨义贞,立廉义之侄段寿辉。段寿辉以靖难之功,加智升太保,封德侯。子升泰继为善阐侯,代智升为相。自此,高智升辅政,掌握国柄,升泰则继智升统兵镇摄东方。

高升泰,亦作升太。自诛杨义贞,继袭善阐侯,官至国相掌握了实权。大理国主段寿辉逼于高氏,不自安,以“灾异迭兴”为由,“禅位于思廉之孙正明”。段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便于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禅位为僧”。国中臣民皆曰:“杨义贞之篡,段氏亡矣,国固高氏之国也。今段氏微,君已委蜕而去,非高氏为主,人心其安归乎!”遂共相拥戴升泰为君主。升泰亦不推辞,改国号为“大中国”,改元上治。

高升泰在位二年,临终时,谓其子泰明曰:“段氏不振,国人推我,我不得已而从之。今其弟已长,可还其故物,尔后人勿效尤也”。升泰死。泰明遵父遗命,奉段正明之弟段正淳而立为国君。

高氏还位段氏,段氏中兴。高升泰的“大中国”之名号亦当废止,但实际上仍在使用,今存楚雄“德运碑”有“中国途路如蝌毛”。姚安《兴宝寺碑》有:“乃中国成行”。祥云“渊公碑”有“中国蒙其害”。凡此中国,并指大理国,时高氏为相国,称“中国公”,即用高升泰之国号。可见,高氏虽还位段氏,但仍掌实权,并自命为国主,段氏仅拥虚位而已。

高泰明还政段氏,为相国,执国政。自此以至大理国灭亡,高氏世袭相国之职,兹将高氏袭相国者分述于下。

· 高泰明,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立段正淳为大理国王,自为相国。“凡赏罚政令,皆出其门,正淳拥虚位而已。时国人称之为“高国主。外徼波斯、昆仑等国来贡大理者,皆先谒相国”。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段正淳避位为僧。其子段正严继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三十七部蛮夷反叛。高泰明讨平之,命四子明清居善阐镇守。政和五年(1115年)段正严与高泰明遣使入广南通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段正严遣儒官钟震、黄渐赍敕褒泰明忠贞,封平国公。次岁六月,泰明卒,封国师,泰明生四子,曰:明顺、明量、明清、明性。

· 高泰运,泰明之弟。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段正淳命泰运为栅主。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泰运奉命入宋求经籍,得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部。政和七年(1117年)泰明卒,泰运继为相国,主国事。其后,泰运封于腾冲。

· 高明顺,泰明之长子。初继为“平国公,”居善阐。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三十七部复叛,攻善阐。城陷,其弟高明清力战却之。群臣以明顺有德,立为相国。改封“兴国公”。明顺生二子,曰:顺贞,顺隆。

· 高量成,明量之子。量成自幼有大器,及长,思欲立大功,定寰宇,而道未合。俄然四夷八蛮叛逆,中国途路如蟬毛,百姓离散。於时,量成率领乡勇、义兵,扫除烽燧,开拓坤坤。安州府于乱离之后,收遗民於虎口之残。四海清肃,路不拾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继为相国,号“中国公”。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六月,三十七部叛,量成往讨,平之。在位九年,于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六月,让位与侄贞寿,退居威楚,袭父职为威楚演习。

· 高贞寿,一作贞受,顺贞之子,明顺之孙。初袭“平国公”立为相国。号“中国公”。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卒。

· 高寿昌,贞寿之子,继为相国。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高观音隆夺寿昌位,而与侄贞明。十一月,阿机起兵入国都,夺贞明位还寿昌。贞明奔鹤庆,自号:明国公”。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高观音妙自白崖破河尾关入国,夺寿昌位。

· 高观音妙,高观音隆之子。高氏支派以观音连名者,居善阐。高观音妙夺寿昌位,为相国,称“明国公”。高观音妙不知在何时去位。三十六年后,高阿育为相国。两人之间当还有任相国者,因资料缺乏,不得而知。

· 高阿育,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为相国,称国主。“广建寺宇,废国事”。

· 高瑜城隆,明清之裔。宋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高阿育让位,瑜城隆继立为相国。宋理宗嘉元年(公元1237年)封瑜城隆为善阐王,以高泰祥为相国。

· 高泰祥,又作高太祥,升泰九世孙。嘉熙元年(1237年)段智祥以泰祥为相国。后智祥传位祥兴,又传兴智,皆以泰祥为相国。时段氏衰微,国事皆决于泰祥及弟泰和。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泰祥守统矢,凭金沙江与蒙古将柏颜不花虎儿敦相持弥月,胜负未定。十二月蒙古兵进军龙首关,逼大理。泰祥回军至大理。段兴智与高泰祥背城出战大败。忽必烈攻大理,段兴智奔善阐;泰祥退至统矢。蒙古军长驱直入,泰祥被俘,殉难于大理五华楼下。

高氏还政于段世,为相国,执政柄。见于纪录较为杂乱。兹从现存资料中考校整理如上,仍不免有不妥失当之处,恳乞读者与专家教正。

高氏为相国,热政柄,为巩固统治,分封其子孙于府州而世守之。其分封的情况不能详考,兹就现存资料略加考证,分述于下:

· 威楚(高明量)

段正淳时,于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于威楚筑城,封高明量(高泰明次子)驻守,称“政国公”。明量之子量成,及长立为相国。在位九年,乃让位与侄,退居威楚,量成子孙世守威楚。传至裔孙长寿,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大理,长寿降附。改威楚、开南等路置总管府,命高氏为总管。传至高政。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降于明,改置楚雄府,以高政为同知。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高政卒,高政妻高纳的斤袭职,七年(1409年)升知府。卒,无子。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以庶长女高冬梅为府同知。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冬梅卒,绝嗣,改除流官。

高氏统治威楚,自明量至冬梅凡三百三十五年,当十余世,其名号虽不可详考,但为高氏世代相传不绝则可确定。

· 姚州(高明清)

段正严时,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高泰明征三十七部蛮,平之,命其子明清居善阐镇守。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三十七部蛮复叛,陷善阐。明清力战却之。段正严封明清为统矢演习,世守其地,号“定远将军”。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腾越、永昌叛乱,明清往讨平之,其子瑜城生继袭。自后子孙相传二十余世,世守姚州,巅至清光绪年间。

· 姚安(高隆政)

高泰明的五世孙护隆为段氏布燮,封其子隆政为姚安、建昌、会川三郡演习,出居姚安。蒙古军征云南,隆政降附。其子政均入元朝,授武毅将军,世袭姚州守。政均卒,子均明袭职,是时高氏已不能问建昌、会川二郡,且姚安亦降为州。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均明入朝贡方物,升姚州为姚安路,命均明为总管,授武德将军。子明寿,任云南行省左丞。卒,子保继袭。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降明,任姚安府同知。其后世代相传,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高厚德“以不法革职”。

· 腾冲(高泰运)

高升泰之子高泰运于段正淳时为栅主,继其兄泰明为相国。寻让位,封腾冲,号黑演习。传至高救,蒙古兵征大理,高救出降,高氏仍为知府。元至元年间有高惠承袭,其后又有高泰。以后之纪录缺略,高氏守腾冲世系已不可考,传至何时始废,亦不得而知。

· 永昌(高泰贤)

高升泰之子高泰贤分封于永昌,世袭土官,但事迹无考。惟有一事可以证明,段氏分封之高氏子孙在元代仍袭永昌知府,何孟春《请复置永昌府治疏》说:洪武十五年(1382)春,附近诸夷忿王真立卫镇守,不恤众,乃共推已退土官知府高公,引思可法夷兵数万夹攻,生擒王真,夷其城而去。”此“土官知府高公”当是原任永昌知府。则可确定永昌高氏传至明初始绝世。

· 北胜(高泰慧)

高升泰之子高泰慧奉祖父智升命守善巨郡。子慧珠袭,传至高俊,蒙古军征大理出降。元初改为北胜州,后升为府。高氏世袭州府职,传至高斌祥为北胜府土知府。洪武十四年(1381)降明。任斌祥子策为府通判。改北胜州同知。后升知州,相传八世为高斗光,清兵入滇,斗光降,仍授同知,世代相袭,直至清末。

· 鹤庆(高慧球)

高泰慧之子高慧球封为谋统郡演习。传子球寿,球寿传子寿长,再传长明、明惠、慧直。入元,设鹤庆军民府,任惠直为总管。洪武十五年(1382)鹤庆军民府总管高隆降明。十七年(1384年)高隆子高仲为鹤庆府同知。是年卒,子兴袭,升知府。永乐十八年(1420)兴卒,无子,弟宝袭。宣德七年(1432)宝卒,子伦袭。伦以罪处死。改土设流。

· 善阐(高升祥)

段氏初命智升为善阐候,子孙世袭。记智升辅政,命长子升泰继袭,后升泰为君,升祥袭善阐岳候。升祥卒,子祥明袭,祥明卒,子明生袭。

高升祥守善阐府,又将府境的州县分封其子孙。自元代以后,府州土官多废。至明代已无高氏继任,所以元代以前的事迹也从无记录,不可得其详。

· 晋宁(高明智)

高祥明以其次子高明智守晋宁,传至六世孙情受,任晋宁州知州。入元代又二传,而以后不可知。

· 嵩盟(高明兴)

高祥明以第三子高明兴守嵩盟,传至六世孙高阿况入元受土职,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高阿况之裔高情先降时附后逃遁,乘势灭之,改设流官。

· 禄丰(高义胜)

万历《云南通志》载,大理国时善阐府命义胜守禄丰,然不详其世系。

· 罗次(高连庆)

威楚高量成命高连城治理罗次部。高连庆世系不详,传至高升。蒙古兵入大理,高升集诸部兵拒兀良合台,战于洟可浪山下,兵败。

· 易门(高祥坚)

高升祥命其子高祥坚世守泱门,传子坚成,再传孙成生,再传生福。生福于大理仁寿四年(公元1238年)卒,追册为“忠节克明果行义帝。”

· 交水(高护军)

《元史·地理志》曲靖路沾益交水县载:“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之,后大理国高护军逐其子孙为私邑。”万历《云南通志》卷三曲靖府古迹“废交水县”亦载。可知蒙古兵入滇时,高氏世守交水。高护军的世系不详,惟当善阐侯之子孙。

高氏子孙分封郡邑,世守之地已如上述。高智升的两个儿子,升泰及其子孙分封在今滇西;而升祥及其子孙分封在滇东。自南诏在大理建立政权,以善阐为东都,大理段氏也以大理、善阐为大都会。所以智升二子分地而治:一居大理,一在善阐。升泰有三子;泰慧及其子孙在大理以北,泰运及其子孙在大理以西,其余则是泰明一系子孙。泰明以嫡派子孙为相国。泰明又有三子,封明清于姚安,封明量于威楚,明顺为国相,由于相互间的争夺、妥协、退让,嫡传亦无法确保,其间亦有变化。但高氏分封大体如此。

大理的政区有八府。高氏为巩固其国主地位,每个府都委派高氏子孙世守。从首府大理、东都善阐到各个府、郡全由高氏控制,段氏虽为国君,却是毫无实权,徒有虚位的傀儡。

随着高氏世守八府,洱海地区的白族也走向云南各地。元氏初年,中庆、威楚、大理、永昌等地都是“僰人”,僰人的经济文化在云南诸民族中居于领先地位,他们从洱海、滇池地区走向云南各地,对于推动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会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原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原文注释从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